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世民对身边的尉迟恭等数员大将说道。
“陛下认为李相会支持插手突厥之乱?可之前不也是李相提出来要与突厥先修好,休养生息几年吗?”半年前,皇帝可是支持李超,准备对突厥出兵的。可最后关键时候,却又是李超自己叫停了进攻计划的。
尉迟恭对李超很服气,不服别人,李超得服。可他觉得,李超不是那种好战之人。
李世民没有回答,但心里却觉得李超是最能跟自己合拍的人,李超是最能理解自己想法,最能支持自己的人。而且李超的那种理解支持,并不是奉迎,而是真正的英雄所见略同。
两个时辰之后。
襄阳城已经在望,距离襄阳城已经不远了,李超带着一千部下,还有太子承乾以及平阳长公主李秀宁一起出城二十里迎接。
李世民是骑马来的,带着他的三千铁骑自商州一路骑马而来,不同于李超处处喜欢舒适,李世民这方面要比李超强的多。
确认了身份之后,李超带着承乾和李秀宁一起骑马去见李世民。
李世民身边是他的北衙禁军四大将军,左神策大将军尉迟恭,右神策大将军张公瑾,左羽林大将军侯君集,右羽林大将军张亮。
李超的老爹,因官任右羽林将军,因此也在李世民的身边不远。
李世民骑在马上,看着骑马过来的三人,以一名老将的眼光打量着三人。
“三人中,三姐的骑术是最好的,李超的也挺标准的,太子的姿势也非常好,让人惊讶啊。”
接着他笑着对身边的将校们道,“李超李靖李绩,我大唐军界的三神,李靖五十多岁,沙场老将,大器晚成。李绩,百战成名。李靖李绩都是既能统领千军万马独当一面,又能带头冲锋陷阵的猛将。唯有咱们这军神李超李相国,出将入相,运筹帷幄,指挥打仗那是连朕都佩服,但这个人武艺,可却是大大不行,连朕的三姐,他都打不过!”
侯君集听了笑的最大声。
尉迟恭不屑的瞥了眼侯君集,冷哼一声,侯君集笑声嘎然而止,有点尴尬。
求月票,第九名了。。。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670章 工分
深秋,天蓝碧蓝如洗,没有一丝云彩。
李超隔了段时间没见李世民了,到了近前,发现骑在马上的皇帝依然那么威武,但面色却憔悴了不少,连那小胡子都没以前那么的漂亮了。李世民也在打量着李超,还是那个老样子,似乎一点都没有变化。
在山南这么点时间里,干出了许多惊人的事情,商州斩杀十三大族家主,襄阳抓了几百大户,还在房州一口气斩杀五千土蛮,将五万土豪俘为奴隶,又将山南三十余万土蛮慑服。更别说,短时间都筹集了八百多万石粮食!
可李超依然还是离京时的那个样子,一点没变化。
李世民笑着跳下马,把李超扶了起来,拍着李超肩膀道,“你是一点都没变化啊,朕还以为你在山南杀了这么多人,已经变成了眼中喷火,满脸凶相的样子了呢!”李超微笑,“陛下要保重身体啊,国事越艰难,越要保重身体,你是大唐这艘巨舵的掌舵人,陛下若是身体不适,那到时我们可就都要迷失方向的啊!”
这马屁拍的李世民很高兴,哈哈大笑。他又转过头打量着太子,嗯,太子整个人看起来越发的灵性了。
李世民把太子拉过来,一双大掌在他身上拍了好几遍,太子呵呵的笑着应下。李世民越发满意,身子骨很结实。
“你母后听说你都跟着上了平蛮的战场,为你担忧的要死,不过朕很喜欢,有胆气。我们李家以前,就是将门。这天下也是朕和你皇祖父马上打下来的,到了你这辈,也不能忘记这些根本。”
“走,去看看文远七天建起的宫城什么样子的。”
李超也没有急着向们描述这个宫城是什么样子,多么的了不起,前头带路。听说宫城在襄阳城和樊城的中间,在那汉水的河心洲上,李世民越发的有了兴趣,“直接去鱼梁洲,朕迫不急待的想要看看建成了什么样子。”
二十里路,并不算远。
一行人策马前进,没先进襄阳也没先进樊城,直接就到了渡口,坐了渡船到鱼梁洲。
鱼梁洲上依然还是一片忙碌,到处都在开建,河上是往来运输水泥、砂石和砖瓦、木头的船只,码头上一辆辆的车马运输着到工地。
看似杂乱,又一切井然有序,分工明确。
这几天感冒了,有点严重,耽误更新了,抱歉!
“这个地方不错。”
登上鱼梁洲,李世民立即称赞着道。本来朝廷计划营建新都,是计划用五年时间建成汉京的宫城和皇城的,等五年后,朝廷迁都。可是现在,因为一场大灾,朝廷不得不提前出关中。
虽然用的是出巡的名义,但李世民清楚自己既然出来了,就不会再折腾的再回去了,而因为这场大灾,新都的营建时间可能还得加长。
等新都建成的时间里,他和朝廷就都要暂时在襄阳驻跸。
看到李超别出心裁的替他在襄樊之间的汉水江心洲上营建行宫,李世民确实有些意外,不过等看到了这地方后,还是很满意的。
这里居于两城之间,还处于江汉和淯水之间,挺好。
地方够大,宫廷人员和朝廷官吏,以及禁卫士兵都能容的下,安全性能也很好。周边的河,就是一条巨大的护城河了。
李世民用天策上将的专业眼光,觉得这里的安全形势很好,江心洲易守难攻,地方也够大。
“这些筑城建房的是征召的民夫还是招抚的流民?”李世民看到岛上干活的人很多,问。
李超道,“陛下不妨问太子殿下,殿下也全程参与鱼梁洲的设计规划和建造。”
“哦,是吗,承乾,那你来跟朕汇报一下。”
“是,陛下。”李承乾得了这个机会,高兴的挺直了下身体,然后上前一步,向李世民禀报,承乾确实是全程参与,李超做事的时候有意带着他,并会经常询问他一些数据。现在他向李世民汇报的时候,一点问题也没有。
“陛下,这岛上的这些干活的人,分为好几部分。其一,是专业的工匠,主要是以李记营造为主,他们家的建筑工匠技术最娴熟。从规划、设计,到材料预算、现场施工管理等都相当专业,我们现在就是与他们合作的,他们相当于半承包,不但包工还包料,比如我们用到的水泥、砖头、石灰、木材,这些就是由李记营造找他们的合作商提供的。”
李记营造带着他自己的上下游合作商一起承担着鱼梁洲的筑城主要工程,这让山南这边省心省力了许多,只要派出监理人员就好了。
“由商人承包?这质量和费用能控制的好吗?李世民问出关键问题。
“父皇,可以的,我们有专门的审计人员,也有专门的现场监理,采购方面,也有专门的质检验收,每一道关节,我们都要把关的。我们只是分工更明确点,我们是管理、监督,而他们是建设和管理。就比如他们用哪的砖用哪的木材这些,我们通通不管,但我们对所有的砖瓦木材这些材料,都有严格的质量检验,而且还对材料预算早有审定的。只要他们材料符合我们的要求,费用又在预算之内,都是可以的。”
这是很明显的李超行事风格,李世民点头。
“这些工人都是李记营造的?”
“也不全是,李记营造的都是技术工匠和管理人员,这岛上干活的人,多数都不是他们的人。这些人都是受灾百姓,他们向官府报名领取救济粮,然后官府安排他们以工代赈,领了救济粮,然后到这里干活抵粮钱。”
“救济粮也都是有统一标价的,而他们来这里干活,会按照他们的工种、劳动强度,给出工分,每天都计工分,要是工分多,那么每月扣除他们领的救济粮外,还能再多领些粮食的。”
这是种激励工人干活的热情,要不然都吃大锅饭,工作效率肯定不足。
以工代赈,同时加上计工分这种方式,工分能直接兑换粮食,这都让干活的百姓们积极性大大提高。
李世民对李超道,“这里一切都很不错,不过我现在问你,你要实话告诉我,你手上现在还有多少粮食,还能坚持多久?”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671章 拆东墙补西墙
李超凑近皇帝,说,陛下,我们现在不缺粮。我手上现在有八百万石粮,如果全都加工成救灾粮,足以加工出三千万石。
李世民吓了一跳。
“真的?”
李超点头,他当然不可能拿皇帝穷开心。
八百万石粮,三千万救济粮。这个数字,让李世民心潮澎湃,要知道,朝廷的租庸调税法下,一年收的粟谷也不过五百来万石而已。之前李超改革了下商税和专卖制度,让朝廷一年能增加近千万的财政收入。
但粟谷这方面,却没什么变化,因为朝廷的租庸调是以均田制为根本,课丁才纳课交粮。而在除掉了那些勋戚官僚府兵奴隶等不纳课户后,朝廷的课丁才二百来万,每课丁年纳粟两石,加起来也就五百万石左右。
这些皇粮,绝大多数是要运往长安,供给宫廷,以及做京官的禄米之用的。地方上的官员,则还享受不到禄米的待遇,他们只分职田,把田出租然后收租子顶禄米。
正常情况下,朝廷一年五百来万石的粟谷,加上一些绢布实物以及钱税,倒也能维持运转。后来有了李超的那些铸币、盐茶铁、关税商税等的一千万,但是日子更好过了些。
可大灾一起,粮食的需求大大增加,朝廷的粮仓里面,其实没多少粮的。
现在李超居然说他有八百万石粮在手,李世民如何不惊讶。
山南十六州,还只是朝廷天下十七道之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