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陛下,不用拔钱,臣也保证把事情办好。”
“朕当然相当你小八的忠心,但你手下人呢?就算是工坊里的东家要让工人们加班,这也得要给加班费的。你手下带着锦衣卫,那么多人,也不容易。要保持士气高昂,让大家有干劲,适当的激励是要的。”
“总不能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吧?”
张超笑笑。
“你过去没有独挡一面,主要是管业务这块。现在你一人独掌锦衣卫,这么大一个衙门,上上下下,不仅要抓业务,团队建设也要抓好。朕给你几点建议,做为指挥使,你首先得抓住钱袋子,其次抓住官帽子,再抓业务。”
不管哪里其实都一样,大到皇帝,小到工坊车间。
管理,本质都是管人。而要管人,最重要的当然就是人事和财务。属下干的好,上司能够给下面人晋升,办事有功劳,能够给赏赐。
哪怕是平时让大家多加加班,能给点加班费,也是能大大提升积极性的。
若是上司不能为下属谋福利,哪怕再有本事,大家也不会喜欢你。
张超用柯小八作锦衣卫指挥使,一来他是自己人,忠心可靠,二来还是他办事能力强。
但业务能力强,不代表就能带好锦衣卫,更不表示能牢牢的替皇帝掌握好。
“你也别跟朕多说,二百万你拿去,该花就花,只要花的有效果,就算你再找朕要二百万,朕都只会高兴。”
从来军队都是重中之重。
军队就是把利剑,但这也是把双刃剑,锋利,能杀敌致胜的同时,也容易伤到自己的手。
张超相信很多人,但他不会全凭着别人的忠心,他要的是控制。
是掌握大局。
忠心不是指望臣下给,而是皇帝掌握局势。
张超需要的就是能够随时掌握局势,把握动态。一旦有人想要谋乱作反,他能立马知道,也能第一时间处置,而不会等到事情最终爆发的时候,手足无措。
就如同唐明皇李隆基,在位那么多年,也曾经很英明,可对军队却最终失了控,结果才有了安史之乱,开元盛世化为灰烬,大唐也从此没落。
柯八离开的时候,带着两百万离开的,一席话,也让他对锦衣卫未来的工作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张超不仅给了锦衣卫二百万,他还给了飞骑二百万,六扇门也给了二百万。
钱,张超是不缺的。只要能派上用处,他很高兴花钱。
········
“宾王,最近不少人跟朕上奏,说把东海三国攻下之后,应当改为分封,而不应当直辖,理由是朝廷鞭长莫及,难以有效控制,就如同对高句丽一样。这事你怎么看?”
马周也是听说了一些这种风声。
“臣的意思,朝鲜半岛必须由进行直辖。朝鲜对于朝廷非常重要,尤其是现百济和新罗之地,土地肥沃、水源充沛,是极佳的粮食产地。若朝廷直辖此地,则对于朝廷开发辽东,甚至是更东北的地区,是种要的粮食补给地。”
“那边经营海港,也会成为重要的海军港。”
“再则,若在朝鲜半岛驻扎海陆兵马,向那边移民。以那边的气候地理条件,用不了太久,就能变成一个拥有极多人口,可以自给自足,并能够震慑东北海战略支撑点,因此,臣以为,朝鲜半岛是无论如何不能分封出去的。”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1451章 皇帝采邑
马周的眼光还是比较长远的,他看到的不仅仅只是半岛那一隅之地。
他还看到更过多,可以说,他看到的是未来东北亚地区的未来,要控制东海三国也罢,征服靺鞨、室韦人也好,甚至就算是经营辽东,朝鲜半岛都是那个战略支撑点。
整个半岛就是一个整体,事实上,朝鲜半岛与辽东半岛是一个双子。
两个半岛是一个整体,对整个东北局面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辽东半岛多山地,而朝鲜半岛,尤其是南部却多肥沃平原。
这两个半岛与海对面的登州半岛就形成了一个完美的三足,让整个东北都稳固。
以如今朝廷的航海技术和海军实力,可以说黄海其实就是一片内海,跟家门口的水塘子一样。
甚至靠着这海,还能大大节省交通运输的负担,减少距离。
“朝鲜半岛南部地区,是最适合发展的。若有二十年时间,那里就将又是一个淮北,到时拥有几百万人口也不是问题。若能开发控制,则以朝鲜半岛的粮食供应辽东以及靺鞨地区的开发,而朝鲜半岛那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也能让朝廷在东北有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基地。”
张超点头。
“宾王你说的很对,朝鲜半岛确实是非常重要,这里与辽东大陆相连,与淮北登州半岛相望,又紧邻靺鞨之地,确实是一个眼。”
今天张超找马周,其实并不是真要谈什么朝鲜分封。
朝鲜是绝不可能分封出去的。
这块地方,真论实际管理控制的潜力,其实远高于辽东辽北等地。并且论起发展潜力来,也远高于辽东辽北等地。
这样一块地方,就如比是关中对于西北地区而言,是河西走廊,对于西域和青藏、关陇等地的作用一样。
那是一个关键之点。
他今天找马周来谈的,其实是另外一件事情。
“伯玉最近在朝鲜的攻势取得了很好的开头,朕在考虑,待攻下东海三国,朝鲜半岛上的百济和新罗自然是归朝廷直辖,但倭国若征服,朕想将之设为太子的采邑。”
“太子的采邑?”
采邑跟封地其实差不多,但也还是有一些细节上的差别的。
比如说,过去封地是世袭的,但采邑是终身的。过去诸侯入京朝拜天子,天子会在京畿附近划一块地给诸侯做为汤沐地,以做他们入京时休息之所。
这块地以及地上的百姓,都隶属于采邑主。
采邑主享受采邑的土地收益、税赋等,后来又拥治民、拥兵,直到后来慢慢的采邑也就变成世袭封地。
而现在张超提出的这个太子采邑,是把倭国划归给太子,由他管理,并且享受采邑的诸多收益权力,实际就和封国一样。
若说区别,就是倭国这块采邑,为太子采邑。就是说,这块地是只属于太子的,张璟现在为太子,这块地归他所有。但当他继位为皇帝后,这块地就不再是他的采邑,若册封了新太子,这块地就归新太子。
总而言之,这块采邑就是跟太子这个储君之位捆绑的,当了太子就能继承这块地,若不是太子,就不能再拥有这块地,这块地,只做太子的采邑。
“太子已经是储君,还需要封地吗?”马周有些疑惑。
太子管理着东宫,也有自己的一套僚属和卫队,虽说是由朝廷供给他们俸禄,只是朕以后,太子也应当能够有机会历练。不仅仅是说跟随皇帝学习政务,听老师们讲经讲课,光是听和学是不够的,他还得有机会去实习操作。
把倭国列为太子采邑,则以后太子能够亲自管理这块地方,可以积累实际的政务经验。
当然,另一方面,太子有采邑,则也会有自己的收入,不再全靠朝廷供给。张超认为,还是应当给太子一些财务自由的,至于太子有了采邑,再建一支私军,他认为只要在监管之内,当然也是允许的。
诸侯都有封地,都有军队,太子为什么不能有呢?
至于说太子有兵就会造皇帝的反?
张超是不担心的。
倭国距离中原极远,离汉京更远,太子在采邑又能拥有多少兵。亲王拥兵额度不过一万。
就算给太子增加到一万五的额度,那才多少人。
而且养兵花费可也不小。
给太子一个练手的机会。
当然,这也算是增强皇家的实力。
不仅宗室诸王有兵,太子也一样有兵有地盘。
“陛下的考虑,似乎也没有问题。”
相比起朝鲜的地缘战略性,倭国就不是那么重要的,他处于东海上,是一片群岛组成,不通大陆。
又处于边缘。
“这件事情,朕希望由你来提出,如何?”
张超笑着对马周道。
内阁首相提出将原本划归朝廷直辖的倭国,改设为太子采邑,这确实也符合程序,当然,这也不仅仅是符合程序问题。
张超不亲自提,也是为避免会有些人反对。
皇帝亲自提,跟首相提,效果是不同的。
另一方面,这也是张超让太子以后感激马周。毕竟,多一个这么大的采邑,那对太子来说也是有极大助益的。
有地盘有钱,太子能做更多的事情,能提高自己的名望影响力,稳固自己的储君之位,这都是很重要的。
若马周提出这些,那太子肯定要记他一个大人情。
马周办事效率很快。
回去之后,立即就拟了这么一个提案,然后在内阁上讨论。
张超和马周都跟内阁诸相们通过气,因此大家都明白这个计划是皇帝的意思,讨论了半天,就已经全票通过。
然后送到翰林院审议。
翰林院以房玄龄为首的学士们,研究后,也认为并无不可。首先,倭国现在还没亡,那块地还在敌人手里。
其次,这块地以后只用做太子采邑,因此并不会说太子将来当皇帝后,把这块地再分给他的儿子们,而是只传太子。
因此这地实际上也还算是在朝廷掌握之中,并一直在朝廷掌握之中。毕竟,太子是储君,当然是代表着朝廷,而不是封臣体系。
再者说,让太子有块采邑亲自管理,在继位之前,多磨砺一些管理的能力,这对于将来继承帝国当然也是大有帮助的。
若是太子一块采邑都管不好,那大家也能提前看明白。
内阁提出,翰林院通过,因为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