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如这么简单的一枚金币。
徐惠看到的,和张超看到的就完全不同。
徐惠看到的金币只是金币,他认为皇帝不应当过分关注钱财,皇帝关注的应当是仁义这些。
而张超虽然也赞成儒家的仁和义,但他却也关注金钱,因为仁义是目的,金钱却是手段。
没有手段,又如何达成目标呢?
许多儒生犯的错,就是光有目标没有手段,这无异于缘木求鱼。
天天喊着强国喊着富民,可你连半点经济手段都没有,空谈能够强国富民吗?当然不能。
一枚金币,在张超的眼里,延伸的是货币,然后是财政,然后是天下的经济。
货币是经济的媒介,是筹码。
在商品经济中,占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张超一直在调控着货币,不轻易的超发纸币,不断的加强贵金属的储量,这些都是在稳定市场,也是在保持着大华的安稳。
这时代的人对经济都还多是一知半懂,更别说什么宏观调控这些了。
········
复兴二年热闹的到来,正旦大朝,京师金吾不禁。
从正月初一,一直到正月十五,汉京每到夜晚都是灯火辉煌,这是最热闹的一次灯节。
整整为期半个月时间。
复兴二年的汉京,充满着富裕和幸福。
御前会议上。
内阁首相马周向皇帝提出了五年计划,这是大华朝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未来五年,大华人口将突破一亿大关!”
马周很激动的道。
从五千万,到如今的九千万,再到目标一亿,这人口的不断激增,带来的绝不是土地兼并严重,失地农民不断增多,不是贫富分化严重。
因为如今是大华开国之初,大华四处开疆拓土,缺的不是土地,而是开拓新打下土地的人口。
工商兴盛,缺的是那些矿山里的矿山,是那些工坊里的工人,是那些修路的工人,挖运河的工人,造船的工人,造车的工人·······
朝廷并不抑制兼并。
但现在的土地却是历朝最便宜的时期,中原的土地很便宜,边地的土地更便宜。
每个汉民,只要他们愿意,他们都能拥有自己的土地,甚至成为一个地主。
可就算如此,打下来的土地依然开垦不完。
而工商所需要的人力,缺口还在不断的增长。
五年时间,人口增长一千万。
这被马周当成了他执政的首个目标计划。
人口增长,其实一直以来都是地方长官们政绩考核的一个重要标准。
“我们拟将成丁年纪下调至十八岁,男子十五岁即可成亲,女子十三岁即可成亲。男十八未婚,女十五未婚者,将由官媒强行婚配。”
要人口增加,方法不外乎三。
一自然是降低男女成婚的年龄,让他们早成婚早生子,增加人口。为了保证早婚,甚至要规定到年龄未婚得交罚款,甚至是强行婚配。
第二个方法则是攻打周边,征服那些外族人口。
最后一个方法则是买奴隶。
比起后两种方法,当然是第一种方法成本更低,而且生下来的可都是纯正的汉人,比起还需要花时间去同化去汉化他们,当然要简单的多。
不过生孩子需要时间,一代人成长起来,也需要很多时间,因此辅之以征服外族人口和购买奴隶,也是不错的选择。
张超听着点头。
马周的这个人口政策,放在这个时代没有半点毛病。
不过张超觉得还是太早了些。
“马相,男十五女十三太早了。我看可以改为男十六,女十五。”
太早结婚,不少姑娘都没发育完全,早婚带来早育,过早的生孩子的风险是极大的,到时会增加难产率,产妇和婴孩死亡率提升。
得不偿失。
“男十五,女十四吧?”马周想了想道。
张超还是认为十四岁太小了,但连房玄龄都认为女十四岁已经不小了。
一张嘴说不过一群大臣,最后张超也只好退让。
男十五,女十四,官方法定的结婚年纪。
而男女超过结婚年龄三年,都视为晚婚,要罚款。
这个罚款还将每年递增,官方将插手介入,派官媒给他们婚配,他们有可以有三次选择权,但超过三次都选不中,第四次就没的选,官媒指定的对象,必须成婚,不管是匹配到什么样的,都得娶都得嫁。
张超听的感觉这跟后世的计生政策似的,不让生二胎,敢生,就罚款扒房子牵猪赶牛。
那时是不让超生,而现在,进行则是为了让早生多生。
不得不说,行政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
连张超这个皇帝,也不能说这种方法不对。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1447章 皇恩浩荡
复兴二年。
春。
皇帝张超下诏,再次重申永不加赋。在重申田赋总数固定不增加的情况下,朝廷公布了朝廷中原直辖地区的田亩数量。
一千四百四十万三千八百六十二顷,比之贞观初的八百二十万顷,增长了六百余万顷耕地数量。
虽然说此时一亩地面积比后世的小,此时一亩五百五十平左右,而后世一亩六百六十平左右。
但朝廷依然拥有十四亿四千多万亩田地,这个耕地数量是相当恐怖的。尤其,这个耕地数量,是不包含诸侯封地内的耕地面积的。
如果加上诸侯的耕地面积在内,那么将突破两千万顷地。
大华不缺耕地,就算这两千万顷,都只是已经耕种的田地。如吕宋、朝鲜、河中、信度等地还有大量的可耕地没有开垦出来。
朝廷两这两十亿亩已耕地来摊分固定的三千万贯田赋和丁税,每亩分摊不过十五文钱。
这十五文钱里,包括了田赋,也包括了摊入田赋中的丁税。
两十亿亩耕地面积,大华总人口也不过九千万,平均每人占有耕地二十二点二亩左右。
看似不多,但对比隋最强盛时,人均九亩耕地,其实已经翻了两倍多。
而大华如今的农业生产技术大大提高,从事农业的人口大大减少,因此实际上,农夫们拥有的耕地数量还要增加不少。
一家拥地百亩,算是非常寻常的自耕农。
拥有一百亩地,田税和丁税加一起也不过一千五百文钱,除此之外,别无他赋。
农民们其它的开支则是种子、肥料,还有耕种折旧,牛马使用等开支。相对来说,哪怕粮食卖的最便宜,只要不遇灾,这一年都能有不少存余。
对于百姓来说,永不加赋,真是一剂最让他们放心的良药。
总田赋和总丁税一直固定为三千万贯,但大华不断开疆拓土,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平摊下来的赋就一直在不断的降低。
这是一个非常直观的开拓红利,哪怕不移民去边疆,百姓也能得到非常直观的好处收益。
对百姓来说,还有一个最大的福利是摊丁入亩,丁额固定。
过去丁税占大头,一家有几个丁就得承担几个丁税和丁役。有的时候,役甚至比税更负担重。
在拥有的耕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家里人丁越多,则负担越重。
百姓无法承担这种压力之后,就会自然则然的少生,甚至生了也会溺婴弃婴,甚至送孩子去出家,及至卖儿卖女为奴。
那些出家的,卖为奴的,过去实际上根本就不能算是国家子民,对国家毫无益处。
国家的人口达到一定程度就涨不动了,根本原因还是土地不足,负担太重,于是百姓自己调节了人口增长。
而现在,一个永不加赋,让百姓的田赋大大减轻,甚至可以说,纯田赋来说,甚至不及过去十分之一,甚至二十分之一。
而一个摊丁入亩,不需要再承担免费劳役,更是大大的减轻了百姓负担,解放了生产力。
生产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大增。
朝廷对外开疆拓土,移民实边,耕地面积在不断的增加,于是每亩田赋进一步的降低了。
百姓的负担更轻了,他们都能拥有足够耕种的田地,可以养家,甚至供养更多的孩子。
甚至医疗技术的提高,以及医疗投入的增加,百姓手里更富裕,如牛痘接种技术,如乡镇医院的设立,乡村诊所的推广扶持,都让百姓的寿命延长,新生儿夭折率大大降低。
这个时代的百姓,算是遇上了最好的时代。
有不下两千万的奴隶在为他们垫脚,让他们成为幸福的自耕农,可以多生多育,可以生的起,也养的起。
每人个都在享受着这个时代的红利。
耕地、田赋,甚至是医疗和教育等基础的投入。
朝廷鼓励人口增长,但若没有一定的基础条件,就算有政策鼓励,也是空的。进行能够让百姓早婚早育,但百姓若养不起,生的多了也会直接抛弃溺死。甚至百姓贫穷,孩子病了也无钱医治,一样容易早夭。
历史上,满清人口爆炸,正是源于永不加赋,尤其是摊丁入亩。
摊丁入亩,彻底的放开了人口增长的闸门。
家庭人丁增长,不再是负担,而是一个帮助。
如今就算生再多也不怕,虽然中原地区已经不再分田均地了,但儿子长大后,可以把家里田产传给嫡长子,然后让其它儿子或去经商打工,或者去边疆移民屯垦。
到了边疆,一样能分到田地,努力之下也能建立一个家族。
就算去做工人,去经商,以如今的环境,也会很有发展前途。
生的多,不用愁负担重税赋重,也不用愁将来孩子分家,把本就不多的几亩地给分的越少,不担心孩子们将来无法生活。
正月里皇帝的新诏令一下,继续重申永不加赋,重申摊丁入亩,让百姓们都无不感恩。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