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泰越愤怒,越委屈,他越高兴。
他相信自己的这个兄弟,这一路上来的时候,肯定充满幻想。他一心想取代自己成为太子,那自己又何必跟他讲兄弟之情呢。
他倒想看李泰能怎么闹腾,闹的越大越好,到时当着这百官的面,和京城百姓的面,让大家看看这位秦王泰是什么个德性。
李泰最后忍住了。
小胖也明白了形势,自己被坑了。还是被那个爹坑了,他被千里迢迢召回来,结果就是受了这么一通侮辱。
小胖气的想吐血,可眼下他已经没有闹腾的资格。
“走吧,殿下,去祭拜母亲。”
······
“嗯,这就样?”
“不应当有更精彩的吗?”
“秦王真怂啊!”
“太子殿下好大方啊。”
“要是我,肯定先扇他几耳光再说,还想争。”
旁观的人七嘴八舌,但事情确实就到此为止。
宰相大臣们今天团结一致,成功的把秦王拦下了,没让他进京城。
这是一场胜利,是朝廷百官们意志的胜利,他们成功的阻止了皇帝的又一次肆意任为。
秦王李泰随太子去祭拜先皇后,百官们也就散去了。
·······
薛礼把今天发生的这些,如实的禀告柯庆。
这次汉京之行,柯庆是团队的指挥。
“一切如赵王所预料的一样,皇帝就算再如何专制,但也不是无法遏制。宰相百官的大义,能让皇帝也无可奈何。”
薛礼惊叹,“老师真是厉害。”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小子,够你学的了。”
“教头,咱们下一步该做什么?”
柯庆喝着茶水,起身。
“汉京之事已了,我们也该离开了。”
······
日暮黄昏。
京郊。
李泰有些失魂落魄,他站在那里,向太子苦求。
“殿下,让我入宫见父皇一面可好?”
“不行。”承乾冷冷的拒绝。
“就一面!”
“你敢回头踏进汉京的城门,我就敢打断你的狗腿。”承乾毫不客气的对自己的兄弟道,“青雀,还记得我曾经跟你说过的那句话吗?我给你的,你才能拿。我不给你的,你别想着从我这偷或抢。”
李泰咬着牙。
承乾站在兄弟面前,他比李泰要高一些,但李泰起码是他两个的重量。
他拍了拍李泰的肩膀,“孤知道你书读的多,学问也不错。但孤虽书读的没你多,可你别忘记了,孤可是跟随赵王读的书,赵王是天下文坛领袖,你的那点花花肠子就别想用在孤身上。以后有空,记得多运动运动减减肥,瞧你这样子,长的跟头猪一样。就你这个样子,也想当太子?”
他摇了摇头,转身走了。
根本不再管那个已经脸皮都胀紫了的兄弟,那番话很恶毒,可说出来后却很舒畅。这段时间以来,压抑在心头的那股着气,也散了不少。
夕阳下。
胖胖的李泰坐到了地上,他抱着自己的肩膀哭了。
他来的时候无比的激动、兴奋,以为自己将要成为大唐帝国的皇太子。可现在,梦破裂了,还被兄长如此无情的嘲讽。
其实他也才十六岁。
十四岁就被大哥赶去了西域,那个遥远而又陌生的封地。他甚至都没来的及见上母亲临死前的最后一面,他妒忌承乾,就因为是嫡长子,于是打小就比他强。他出生没多久,甚至被父母过继到了叔父的名下。
而承乾却是世子。
再后来,五岁的承乾就当了大唐太子。
他妒忌承乾有李超这样的老师和丈人,他也曾拜李超为老师,可就因为自己不是太子,所以李超不把女儿嫁给他,也不曾真正的帮助教导他。
他甚至羡慕李恪和李佑,起码他们还有母亲。
他恨自己的父亲,也恨自己的大哥,也恨李超,恨朝中百官。
哭了许久,擦干净泪水,胖胖的李泰走向路边的车队。
他黑着脸上了马车,然后冷冰冰的出声,“走,回伊丽!”
中原虽大,却没有他的容身之地,汉京虽好,却不再是他的家。他的家,在遥远的西域,在天山北的伊丽河谷,伊丽城,才是他的家。
车马辚辚,一路向西。
汉京,皇宫。
承乾接召来拜见皇帝,向皇帝奏禀了今天他与秦王见面,以及祭拜先皇后的情况。
父子俩坐在那进而,却很生份。
李世民叹声气,“承乾,朕接青雀回来,并没有说要废你立他之意。”
“儿臣明白。”承乾很生硬的回答。
李世民还想再说点什么,可却一时不知道要说什么,最后只是化为一声长叹,“唉,你今天也累了,早点回去休息吧。”
“儿臣多谢父皇关心,儿臣告退!”
空荡荡的殿里,李世民心中郁结无比。
“朕是个真正的孤家寡人!”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1201章 广积粮
秋高气爽,黄叶纷飞。
柿子红了,大豆也熟了,灞上李家的农奴和长工们把田里的大豆收割回家,一把把的晒起。
到处都是丰收后的喜悦。
老爹手抓起一把打落的豆子,满意的道,“这黄豆好,大颗、饱满。”
李超和几个把头在估计今年的大豆收成,这些都是夏天收获水稻后的稻田种下的大豆,眼下收获,产量喜人。还是靠水好,下半年鲸鱼沟水库水量减少,但有水车还是给大豆在关键时候浇了水,因此大豆颗颗饱满大粒。
“估计得有两石呢。”一位把头笑道,种了一辈子庄稼,估算起来眼光较准。“以往我们自己家大豆,一亩只有几斗。能出一石的,都是不得了,还是休养过肥力的土地。而我们这地,上半年还种了水稻。”
“我们的地一来肥力足,每年施那么多肥,底肥、追肥都足。而且水也没缺过,产量自然高点,何况我们这豆种,也是特别培育过的。”
李家的地跟别人家不一样,李家种地那是种出花来。有见过每年花大把的钱去培育种子的吗,而且估计也没有哪一家,对用肥有李家这么清楚,每年施加的肥都不知道多少。
人工和本钱都是下的很足的。
“上半年种水稻,下半年种大豆,到了冬季还能种一季萝卜,咱们家的地一年收三次,好些人家的地是种一年休耕一年,一年也只种一季。可了不得啊。”
“是啊,难得年年还有好产出。”
要是一般的地这样种,早就减产甚至无收了。
“说到底,还是得施服保证地力。如果不施肥,这地是吃不消的。我们每年往地里施多少肥啊,一担一担的往地里挑,还不断的追肥。”一位把头笑道。
“其实关键还是换种。”李超告诉几位把头,“如果我们连着种水稻或粟麦,就容易得病。因此我们要种一季稻种一季豆再种一季萝卜。而且,种大豆还有一个好处,种大豆其实能增肥。”
“这是什么道理?”
也有人道,“我发现好像也确实是这样。”
大豆的根部有豆瘤根菌,能够帮助土地增肥。
“再过半个月,油坊可以开始榨油了。”
李家这几年的油坊也是遍布全国,每到收获季节,大量收购大豆、菜籽、茶籽、芝麻,以前百姓普遍是煮菜炖菜,但这些年,钢铁产量的大增,铁锅的价格下降,千家万户也用起了铁锅,习惯了炒菜,这油的需求也跟着大了起来。
煮菜可以用动物油,但炒菜却需要菜油,用羊油猪油炒菜,并不合适。
需求量的大增,也使得油产业也越来越大,榨油下来的油渣能够做香皂、肥皂,豆饼可以做饲料,也可以做肥田的肥料,规模大,许多榨油剩下的不值钱的东西,便也有了用处。
“陇右河套等地,可以多推广一下油菜,我们可以跟当地的百姓先签定购合同,定好收购价,先预定好。也可以先付一点定金,这样我们的菜籽量就能保证了。关中和河北等地,要多种点大豆。”
这些年,百姓们的生活变好了不少,油盐酱醋糖等这些也变的需求量大增。李家做的油产业,如今也有不少竞争者,对手规模小,但数量多,为了争夺菜籽等原料,李家也只能用定购这种方式了。
“三郎,今年家里的粮食不卖吗?”一位管事问。
“不卖!”
李家算是大地主,拥有大量的边疆封地同时,在中原也有许多的田产。每年李家产出的粮食数量很大,以往,都是卖了。
李家自己也是大粮商,但并不怎么囤积粮食。
不过李超今年不打算再卖掉粮食。
“我们自己建粮仓,粮食储藏起来。”
“三郎,这两年粮食价格很平稳,根本上不去。眼下这个粮价,还是靠朝廷不停的收购粮食,才把价格稳住了。囤积粮食没有必要吧?”一名管事问。
连续几年丰收,加上朝廷拓殖的大量土地,朝廷的耕地数量是连年大增,加上新的农耕技术、水利技术,还有牲畜的数量提高,新式农具、优育的种子等等,让如今大唐不但耕地面积大增,粮食亩产和总产量也是节节上升。
粮食大丰收,对种地的百姓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这意味着粮食处于买方市场,供大于需,粮食必然大降价。
好在朝廷有储粮计划,粮食有一个保护价。一旦市场上粮价跌到这根线,朝廷就会以保护价大量收购粮食,然后存储在一个个粮仓之中。
如今朝廷在东西两大运河以及长江、黄河、淮河以及沿海等这些重要的交通线上,建立了大大小小无数的粮仓,而如汉京、长安、太原、江陵、广州、登州、杭州、交州这些超过十万以上人口的大城,更是从没有停止过粮食的囤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