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早上起来,张超换上了全套的新衣鞋帽。头上是黑色的软脚幞头,身上一件白色的圆领缺骻袍,腰间革带,脚上乌布靴。
穿戴好,张超打了盆水对着照看,发现水中的那个自己也很有几分唐人风采。
这圆领缺骻袍其实就是一件衣裳相连的长袍,不过在大腿外侧中部位置开了衩。在领口还有一颗隐藏的外领纽,而在一边乳下腰上位置还有一颗襟纽。
这种袍子算是在汉深衣的基础上改进而来,与大唐的官员士人们的圆领袍须差不多,只不过官员士人们的袍衫并不开骻,而且衫摆也较长,直接到了脚面。而普通庶民们穿的圆领骻衫,衫摆却只到小腿肚位置。
衣服鞋帽都是七娘帮张超赶制的,七娘手艺很好,针脚细密,衣服穿在身上恰到好处,不大不小。因为天冷,袍衫还是夹层的,里面夹了些丝绵。
开了骻的袍衫,其实和民国时的长袍有些相似。庶民袍衫开骻也是为了劳作方便,军中的士兵们也都穿这种开骻袍,也是为了作战骑射方便。
人靠衣衫马靠鞍。
张超换上了新袍衫,也与大唐百姓一样再无区别。虽然这袍衫是麻制,没有他原来的衣服穿的舒适,可这却让他不再感觉自己是个外来者。
精神大好的张超站在窑洞外,兴致很好的打起了拳,太极拳。
正自我感觉良好的打的起劲,上茅房回来的老爹在边上看了几眼,冷哼了一声,“你这耍的什么玩意?”
“老爹,这是太极拳,你看我这拳,虽然看似轻柔缓慢,但实则能够四两拔千斤。”
“我试试。”老爹说完,一拳打来,张超连忙抵挡,他还想用太极拳法来化解,结果老爹稍一用力,张超就跌了个四脚朝天。
老爹弯腰伸手把屁股摔的巨痛的张超拉了起来,替他拍打身上的雪。
“你这拳,名字倒取的好听,太极。可惜实际上却无半点威力,若只是练练养生,我看也行,可若说强身健体甚至是上阵杀敌,你这拳就不行了。我看,你以后也别练这个太极了,跟我练,保准胜过你这太极千百倍。”
老爹如此贬低太极,张超也没法反驳,太极拳虽然传说厉害,可惜自己练的不行,刚才练那几招,也不过是以前在公园里学老头们的。
老爹愿意教他武艺,张超还是很兴奋的,毕竟老爹可是南征北战东征西讨多年,死人堆里杀出来的,肯定厉害。
兴奋的答应了下来,谁知老爹却只是把自己的那杆十五斤重的缠铁枪提了出来,扔给了张超。
“扎好步,端好枪,往前扎。扎的时候用尽全力,一边扎一边吼。”
张超端着那支沉重的枪,按老爹的要求摆好步伐,用尽全力向前一扎,出枪之时大吼一声,确实有些气势。
“还像模像样,就这样,保持这个姿势,今天就扎一百枪。记住,每枪都得认真全力,不可懈怠。”
一百枪,这不是小意思吗?
张超觉得一百枪没什么难的,可当他连续扎出八九枪之后,却感觉不行了。腿酸,手臂更酸,腰也酸胀,嗓子都喊不出来了。
刚想松懈下,结果老爹一巴掌就拍在他的肩膀上,差点把他拍坐下了。
“咬牙也要坚持,做不到一百,不许停。”
最终张超也没能扎出一百枪,扎到第二十七枪,他的双臂就抬不起来了。十五斤重的长枪,拿在手里有些沉,可一遍遍的刺出收回,才更感沉重。
“算了,今天就到这里吧,没想到你个子这么高大,力气却这般不济。才二十七枪就不行了,以后得加倍练了。”老爹苦笑着摇头。他给张超订一百枪时,就是订了个很低的数字,谁知道他连一百都完不成,只能刺出二十七枪。
张超放下长枪,气喘吁吁。
“老爹,要练到你这本事,得什么程度?”
“什么时候你能一口气刺出一千枪,那么你也就有了我的本事。”
一千枪,张超无言以对,自己练到猴年马月也不一定能成啊。
早饭吃的是七娘送来的蒸饼,其实也就是大镘头。唐人的蒸饼,就是把蒸笼蒸的面食都称为蒸饼,不管是馒头还是馍馍还是包子还是花卷,都叫蒸饼。今天送来的蒸饼,其实是黄面馍馍,就是用糜子面做成的馍馍,黄色的糜子面粉蒸出来的馍馍也是黄黄的。
早上练枪出了那么多力气,张超食欲大好。
拿起一个黄馍馍他就大口咬了下去。
可马上张超又差点吐了出来,好酸。
“老爹,咱家这蒸饼是用老面发的吧,是不是忘记放碱了。”
“嗯,做面食都用老面发的,碱是啥?放碱做啥?”
原来,这个时代没有酵母粉,因此百姓们发面都是用老面,也俗称酵头。其实就是把一块面团放一天,第二天这团面就成了酵头,可以用来帮助发酵。在后世,许多北方百姓也还是用这种方式发酵。
后世的老面馒头也就是这样做出来的,但却不会酸。因为大家会加点小苏打,也就是碱。加了碱后,就会中和掉酵头的酸味,而且还能让面更膨胀松发。
大唐明显就还没有使用这种方法,或者说是没有这种碱。
怪不得蒸饼酸的。
张超记得食用碱其实也很好提炼的,在一些盐湖里就有天然碱,常有夏晒盐东捞碱的说法。把天然碱和石灰等加工提炼,最后就能得到食用碱,甚至可以直接用食盐加工提炼食用碱。
这些提炼方法上中学的时候就学过并实验过的,张超觉得自己又找到了一个生财之道。若是自己能提炼出食用碱,那么以后大家吃面食就都不用吃酸的了,而且加了碱的面食,还会更加蓬松。这样的好东西,一经问世,还会愁卖不出去?
而且这东西加工起来也不难,材料也就是盐或者石灰、草木灰这些东西。盐这东西若是在中唐以后会很贵,但现在和隋朝一样,盐朝廷是不收税的,斗米现在几百文钱,但一斗盐却只有百文左右,比米便宜多了。
吃了两个带酸的蒸饼,勉强填饱肚子后,张超就不肯再吃了。又没怀孕,吃酸馒头实在没胃口。
走到门外小院里蹲下,张超想着自己的日程计划。
修窑洞是当前第一大事,不过窑洞一时半分也修不好,这个火炕和新灶不能搁置,得马上开始。另外,还得提炼碱面出来。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十三章 执衣
吃过早饭,村正柯安领着四个人过来。
“铁枪老弟,这是车骑府和县里给你派的人,我给你带过来了。”
张超发现来的四人有两个是本村的,本村两个都是十六七岁的后生,另两个则大约三十岁,好像前些天在车骑府也见过,是府兵。
“他们这是?”
村正对张超倒是很客气,解释说这四个人是老爹做为九品武官的随从。不过这四人各有名目,其中两个本村的少年是县里派给老爹的,一个是白直一个是执衣。这属于是力役的一种,也是百姓的劳役一种。白直是护卫,执衣则是那种负责笔墨书僮类似,因此一般白直是成丁,而执衣是中男。
大唐百姓始生为黄,十六到二十一为中男,二十一为成丁。
至于另外两个,则都是车骑府派来的,是白鹿车骑府里的当值的府兵。按制,老爹这个队副虽只是从九品,但也是一名实职武官,因此按品级可以享受两名仗身使唤。
仗身其实也是力役的一种,但是只配给武官的,相当于警卫员吧,一般都是从当地军府中抽调当值府兵配给。因为张家沟的府兵都在休假,因此这次抽的是当值的其它村的府兵。
四个人都很恭敬的上来行礼,老爹倒是很随意。毕竟以前也是做过校尉的,肯定对这些很熟悉了。
据说当世猛将罗士信在张须陀帐下为将之前,就是一个地方县里派过去为张须陀服务的中男。有一次打仗的时候,罗士信也想上阵,结果将士们都嘲笑他。张须陀道:“你连穿盔甲都没力气,怎能打仗呢?”罗士信大怒,当即身披两副甲,悬挂两壶箭,飞身上马演示一番。张须陀非常赞赏,许其出战。
贼军刚刚列阵,罗士信便驰马冲入贼阵,连杀数人,并斩下一人的首级,用长矛挑着在阵前巡走,贼军都不敢逼近。张须陀乘势进攻,大破贼军。罗士信每杀一人就割下鼻子藏好,然后以鼻子的数量报功。张须陀叹服,将自己的战马赏给罗士信,并将他留在身边,从此与秦琼成为张须陀麾下双雄,勇名后来甚至都传到了杨广的耳中,特意派画师给罗士信画像送入宫中。
现在村里的两个少年也如当年的罗士信一样,被派到了老爹身边做事。两人都还年青,做不了护卫,实际上就是做跑腿的杂役。
张超不由的对大唐的官员待遇很羡慕,虽然说老爹只是个九品官,还是从九品下,做为外官连薪水朝廷都不发,可还有职田收租,有勋田。现在还有四个随从,还是不用自己掏钱的。
不过听老爹在一边解释了下,张超才知道,若是官当的大,随从更多。比如京官有防阁和庶仆,三品以上还有帐内和亲事。外官则有白直和执衣,武官有仗身,此外还有门夫啊,手力、士力这些。
这些都是百姓免费服役,由官府安排指派给官员们使唤的。
老爹的这四个随从,每人是服役两月。役满,就要由县衙和车骑府再换人前来。虽然这四人是在为官府服役,但他们却得听老爹的话,帮老爹干活,不论公私。
“八郎和十三郎以后就跟着三郎吧。”老爹直接就把本村的柯八郎和柯十三郎两个少年安排给了张超使唤。两个柯家少年既是本村,关系也熟。柯八郎是柯五的弟弟,柯十三则是柯山的弟弟。唐人习惯同族同辈论行,因此往往就能排到很长,什么十三郎,二十一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