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超看的不由拍腿,以前怎么就没有注意到这个呢。
张家现在可是有千多亩田地,若是打造出这种新犁,不但能大大帮助自家的佃农,而且就算是当做一种商品来卖,请些木工开个农具店卖犁肯定也能赚钱的。
甚至弄不好,若是能进献官府,嗯,说不定还能得赏钱。
张超找到的资料里有曲辕犁详细的记载,曲辕犁总共有十一个部件组成,即犁铧、犁壁、犁底、压镵、策额、犁箭、犁辕、犁梢、犁评、犁建和犁盘。
资料上还有详细的图纸,以及复原图和制作方式。
现在唐人使用的犁是长直辕犁,这种犁耕地时回头转弯不够灵活,起土费力,效率不高。
短曲辕犁操作时犁身可以摆动,富有机动性,能够深耕,且轻巧柔便,利于回旋,相当适用于江南地区水田面积水的特点,因此历史上短曲辕犁最先出现于江东。
不过短曲辕犁在关中也一样好用。
短曲辕犁增加了犁评和犁箭,推进犁评,可使犁箭向下,犁铧就能入土更深,适用深耕。若提起犁评,则犁箭向上,犁铧入土则浅,适用浅耕。这种轻松自如的调整,有利于精耕细作。
而且犁壁不但能碎土,还能将翻耕的土推到一侧,减少耕犁前进的阻力。
历史上曲辕犁一经问世,就迅速得到推广,一直到宋元明清各代,大体经构也没有什么明显变化。
宋代的曲辕犁也只是使犁辕更短、更弯,减少策额、压镵等部件,让犁身结构更加轻便。明清时期,则因冶铁发达,开始使得铁辕。
张超觉得,自己可以直接把宋代时十分成熟的短辕犁拿出来。
一部成熟的短曲辕犁并不复杂,在减少优化了结构后,甚至只有二三十斤,一只手就能提着走了。
整个犁除了犁铲是铁制外,其余都是木制,成本不高。
其实若要更轻便些,还可心把犁铲和犁壁都使用钢铁,那些更轻便。不过如今铁价极高,因此除了犁铲使用一个铁嘴,其余的都是用木头代替,包括斜面的犁壁。
连犁铲也只是前面的尖尖是铁制套在木头上,尽量减少用铁,降低成本。
张超越看越兴奋,这可以搞个大新闻啊。
拿出纸笔,张超从电脑上把宋代成熟的曲辕犁给抄了下来,图样、配件、制作方式等。
第二天,一大早,张超就起来了。
他头一回枪都没有练,就跑去找柯山的木匠叔父去了。
柯木匠现在带着自己的徒子徒孙正在给张超的浴室打造水车。
一架从井里提水的井车,井车把水从井里提上来,然后送入一条水渠里。
水流到一个挖好的储水池中,然后在储水池边建水塔,再在水池里立一架筒车,把水送到水塔里。
水塔有竹筒相连,可以把水送到浴室各处。
柯老伯是个老木匠了,制作井车和筒车都会。
不过张超觉得这些木匠手艺确实好,制作井车和筒车,连一颗钉子都不用,也不用胶,全都是卯榫结构,相当牢固。
甚至只用一把斧头,他们就能把一颗原木削出一颗颗方方正正的木头,一把斧头一把刨子,再一把锯子一把凿子,他们能打造出各种各样的东西。
就是时间有点慢。
一架井车加一架筒车,柯老伯得带着他的几个徒子徒孙干上一个月。
“八叔公,麻烦你帮我打个东西。”
张超把自己画好的图纸拿给柯八爷看。
“这是犁?”柯八爷接过图纸一看,就立即看出来了。
“这犁有些奇怪啊,怎么辕是弯的,还这么短,好多地方都跟现在用的不一样啊。”
张超笑笑,“八叔公觉得这犁怎么样?”
“不好说,你在哪见过这样的犁,好用吗?”柯八没马上下定论。
“八叔公,这叫曲辕犁,比直辕犁更轻便,而且更方便好用,耕同样深浅的地,曲辕犁只需要一头牛就能轻松自如的拉动。”
“真有这么好用?”柯八爷惊讶,如果真如张超说的这样,那可就是节省一头牛啊。一头牛能顶五个壮劳力,以前大家没有牛的时候,只能有踏犁,踏犁就是跟铲类似,得一脚一脚的去踏铲,五个劳动力用踏铲铲一天,也仅相当于用牛犁一天。
“这几个东西又是起什么样的?”
柯八不愧是老木匠,一下子就看到犁建、犁评、犁箭这三部件。
张超告诉他,这三个是调节犁铲深浅的部件。通过这三个部件,就能轻易的达到想深就深想浅就浅的效果。
柯八爷已经越听越认真,眼睛都在放光。
老头二话不说放下了手里原来的事情,直接就拿着图纸比划了半天,然后跑去挑了两根好木头回来,拿起斧子就开始削起来。
“这根曲辕要不要找根弯木头?”张超站在一边问。
“不用,直接削一根出来就是。”柯八爷已经等不及了。
柯八爷把自己的徒子徒孙们都叫了过来,让他们停下手头水车的活,全都来做新犁,他把任务分下去,每人干一样。
张超就坐在那里看着,不时的和柯八爷商量一下具体的细节。
只用了半天多点的功夫,柯八爷他们已经把曲辕犁的各个部件弄出来了。
看着摆了一地,还散发着新鲜木头香味的部件,张超也很激动,终于出来了。
最后的组装由柯八爷亲自操作,斧头铛铛铛,一会功夫,一架曲辕犁已经成型了。
全木制的短曲辕犁,只要在犁床尖上套上犁铲,这个犁就完成了。
柯八爷直接从自己家的犁上折了一个犁铲下来,然后套在了新犁上。
“成了!”
柯八爷围着犁绕了几圈,又把犁拿起来提在手里试了试,最后还握着犁梢试了手感。
“要不牵头牛试下?”
犁造的再好看,如果没试过,也是无法知道究竟好不好用的。
“那就试试。”
柯八爷亲自扛着犁,张超等跟在后面。
从柯八家里牵了牛,然后来到了村外的一块空地,这是一块轮休的地,地耕种几年后,为了积蓄肥力,就得休耕一季。
给牛套上牛弯,结上犁绳,与犁钩上。
“先来个浅耕。”
柯八兴奋的说道,然后调整犁建。
“嗨!”
柯八爷一抖牛绳,水牛开始背着犁迈动脚步,犁铲铲进地里,牛拉着犁前进,泥土铲起,遇到斜面的犁壁,泥土翻向一边。
都不需要怎么赶,牛轻松的背着犁走。
柯八爷虽说是个木匠,可平时也是种地的,他立即感受到,扶着这个犁很轻松,并不怎么费力,这是以前的直辕犁怎么也不可能的。
原来的长直辕犁是这个犁的起码两倍重,而且犁起来不好掌握。
一道犁完,柯八爷立即调整犁评犁建。
他现在要试下深耕,如果深耕也一样好用,那这犁真的就完美了。
“嗨!”
再次开始,这一次犁要深的多,但水牛几乎没有减速,大块的土迅速的犁起,翻向两边。
“好用,真的很好用。”
八爷还刚犁了一半,便已经喊了起来。
真正用过了他才知道,原来这犁真的这么好用。
“真的好用吗?”张超问。
“比原来的犁好用不得了,用这犁,只一头牛比原来两牛拉犁还快,扶犁还不累,轻松!”
张超笑了,笑的非常开心,昨晚没白辛苦。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113章 宁民县开国男
(第一更送上,还差三票就三百票又能加更了啊,兄弟们,月票走起啊!谢谢先知徒和诸位兄弟们的打赏!)
……………………………………………………………
看着那架已经被八叔公擦的干干净净的曲辕犁,张超心里谋划着要搞个大新闻。
八叔公对于这座新犁可是爱不释手,跟个宝贝似的,嘴里一直在念叨着了不得之类的话。确实非常了不得,这架新犁等于能节省一头牛,相当于多了五个壮劳力。
在以农为本的大唐,尤其是大唐初年,这是太了不得了。
隋末战乱,虽然只有十来年,但加上此前征辽,天灾兵祸,让天下损失了太多的人口。尤其是壮丁损失更大,牲畜也一样损失极大。
大唐能够不断的均田,也皆因人口损失太多。关中地区还不那么明显,受到的战乱损失较小,而在关东地区,河南河东河北山东等地,许多地方人口减半不止。过去人烟稠密的中原之地,却是白骨累累,地多人少,大片的土地还荒芜着。
朝廷不得不四处调流民安置,给他们均田授地。但许多流民都缺少农具,更缺耕牛,家中壮丁也少。
他们靠官府租借的牛,甚至靠从官府借的踏犁人工耕地,妇人老人都一起下地。
现在有了这种新型的曲辕犁,若是朝廷全力推广开来,那能增加多少生产力,每年多恢复多少耕田,增加多少粮食收获啊。
这简单是放了颗原子弹。
不过张超还在考虑,这个犁是制出来了,也试过了,确实好用。
但想靠着赚钱却没什么可能,新犁太简单,八叔公只用了半天就制出了一架,若张超开家店卖犁,相信第一架犁卖出,立即就有人山寨了。凭那些木匠的手艺,山寨毫无问题。
而且张超相信,只要这犁一问世,朝廷肯定会注意,到时也肯定会直接拿去推广,想做独家买卖更不可能。
既然不能赚钱,那也得赚个名。
张超改主意了,不再想着开店赚钱,直接请些工匠给自己的佃民和附近村民们打制就行了。
他要拿犁去挣名。
长安。
上党县公长孙府。
长孙无忌围着那架犁看了半天,“此犁真有你说的如此厉害?”
“千真万确,已经试用过了,不需二牛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