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人是扬州本地医者陈天拔,被王彦委以治疫重任。
“感染之人,新增几何?”王彦闻言微微皱眉,一日便死一千余人,扬州七十万军民,不用清兵攻打,用不了多少时日就会死绝。
“感染之人,有所下降。”陈天拔闻言再次答道:“职下安将军之策,隔离感染之人,对症下药,情况已经有所好转,比之昨日,感染者减少七成,但还是有四百余人。”
王彦听闻感染者有所控制,心里稍微放松一些,但依然沉声道:“瘟疫并非是入侵肌肤而感,而是通过口鼻呼吸传染,因此重病之人不可与初染者同放一室,汝须根据不同程度的病情进行隔离治疗,对症下药,尽量多救能救之人,莫使人反复感染。”
“将军对医理的认知,远胜职下。”陈天拔听王彦之言,十分佩服的说道:“职下安将军之言,令人接触疫者时,已湿布遮挡口鼻,大开门窗通气,重病与轻病分开,注重自身清洁,果然使得感染有所控制,轻疫者也不同以往刚刚好转又被传染,而是能够治愈。扬州之情,必回好转,将军乃扬州希望,还请以自身为重,不要太过操劳。”
扬州如此情况,王彦岂能放心歇息,他虽然疲惫,却始终强撑着身体,在城中四下巡视,他知道他是扬州军民心中的希望,所以他必须时常在军民面前出现,告诉他们,他王士衡还没有倒下,扬州就不会倒下。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60章 知危急,刘顺进京
“崇祯七年、八年、兴县盗贼杀伤人民,岁谨日甚。天行瘟疫,朝发夕死。至一夜之内,一家尽死孑遗,百姓惊逃,城为之空。”?
《通州县志》,“崇祯十六年癸未七月大疫,比屋传染,有阖家丧亡竟无收敛者。”
《吴江县志》,“崇祯十五年大疫,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仅存者。”
《定思小计》,“葵未年夏秋,京师大疫,人偶生一赘肉隆起,数刻立死,谓之疙瘩瘟。都人患此者十四五。至春间又有呕血病,亦半日死,或一家数人并死。”
崇祯年间,大明瘟疫横行,十户九死。
京师人口六成死于瘟疫,江南苏州二十三万户,一场大疫后,只存五万户。
甲申年,李自成能在短短几月间,攻下京师,其中也有瘟疫一份功劳。
一场大疫,对一户人家,对一片村落,对一座城市,对一个国家,带来的伤害,是无法想象的,它的恐怖令人谈之色变。
瘟疫在城中蔓延,使得扬州城中弥漫着一股绝望之色,军民身边每日都有因为感染而被隔离之人,每日都有亲人不断死去。
旧人刚死,新人又亡,让幸存者来不及悲伤,而是在不断的死亡面前,变得麻木和死气沉沉。
扬州的天空,仿佛都随着焚烧的烟尘,弥漫的绝望,变得昏暗,但在这一片死寂中,却有一抹亮色,照耀着身边之人,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有片刻光明。
绝望中的扬州军民,将王彦看成他们的希望,他成了整个扬州的精神之柱。
虽说瘟疫已经得到控制,但每天新增的感染者,还是让城中军民感到恐惧,每日焚烧的尸体,也让他们脸上依然带着一份呆滞的死气。
扬州人沉浸在悲伤中,显得死寂,只有当王彦巡视而至时,他们眼中才会出现一股亮色,起身道一声:“将军!”
王彦也总是挥手,让军民不必多礼,好好休息,说些勉励的话语,让军民安心。
镇江城内,胡为宗悠悠醒来,觉得浑身乏力,头脑昏沉。
这时他正趴在一张大床上,这个睡姿让他有些难受,于是就想换个姿势,但他微微一动,背上便传来一阵巨疼。
他不禁回想起那个夜晚,他同一百名兄弟,跃入运河,泅渡长江,来南岸求援,却先后被运河和长江上的清军兵船劫杀,兄弟们或死或散,他也身中数箭,咬牙游过长江,最后还是昏倒在南岸边。
兄弟百人,几人得存?
胡为宗心中一阵伤感,同时又记起自身使命,于是挣扎着想要座起来。
就在这时,房间的门开了,一名个子不高的男子走进屋来,他见胡为宗清醒,脸上顿时一喜,急忙走到床边,按住他道:“汝莫要乱动,恐会撕裂伤口。”
男子正是刘顺,他于江岸巡视时,发现昏迷不醒的胡为宗,连忙带回营中医治,随后又从其贴生衣物中发现用油布纸包裹的求援信,知扬州情况已然危机,便守在胡为宗周围,盼其早日醒来。
“在下胡为宗,谢过将军救命之恩。”胡为宗从新躺下,开口道谢,他见刘顺穿着一套明军锁甲,顿时又开口问道:“不知余可是在镇江城中?”
“正是!”刘顺见他开口相问,连忙点头,而后有些急切的反问道:“汝于城中突出,可知吾家指挥使尚好?”
“王将军从清军屠刀下,救下扬州百姓,乃是扬州的大恩人,如今他统领军民抗清,乃是扬州支柱,扬州之人无不爱戴,自然会拼死相护,将军不必担心。”胡为宗听刘顺之言,知道眼前的将领可能是王彦麾下的军官,随出言道。
“如此甚好!”刘顺一听顿时一喜,但想到扬州的情况,便又担心问道:“扬州被围多日,还能坚持多久?”
胡为宗想着出城前,扬州城内的惨狀,不由得悲从心来。“多铎以死尸抛城,至使城内疫病大起,扬州四面被围,城中药材匮乏,轻者尚可医治,重者只能待死。余出城时,每日死者足有千人之众,怕是不能久持。”
刘顺闻言,大惊失色,这才明白这些时日来,扬州城中升起的烟柱,是在焚烧尸体,心中立马一紧。
“将军可知来南岸求援者,还有他人否?”胡为宗想起随他一同入河的百名勇士,随开口问道。
“镇江城中,只有汝一人,它处吾不知也!”刘顺回道。
胡为宗想到过是这种结果,但却不敢相信,现在听刘顺之言,心中顿时一疼,整个人一阵沉默。
刘顺见此,便开口道:“汝且休息,我去将汝所说之情,当面禀报郑大人!”
刘顺出来房间,便一路出了镇江城,来带江边水寨,见到江防水师总镇,镇海将军郑鸿逵,将胡为宗所言扬州之情一一禀报。
郑鸿逵闻言,也是惊惧,他起身来到江边,见对岸扬州城中,烟柱足有十柱之多,知道刘顺所言非虚,怕扬州坚持不了多久,随让刘顺带着之前获得的求援信,快马急报南京。
刘顺出了郑鸿逵的水军营寨,来不及与王威等人告别,便带着几名骑士,直奔南京。
镇江与南京相距一百五十里,刘顺同众骑士背插加急小旗,沿途换马不换人,当夜便奔至南京城外。
南京东门守卫连忙禀报守门将领,查看文书,见是镇江来的加急奏报,立马开城,放刘顺进城。
夜晚的南京街道上,一阵马蹄声响起,刘顺直往兵部而去。
次日早朝,兵部尚书阮大铖向皇帝呈上王彦的求援信,帝亲观之。
臣忠义营指挥使王彦拜上:“北虏围城,攻打月余,臣为救国保民而抗暴清,自知守土有责,天地寸草,不敢放弃。虏首多铎,久攻不能破臣,随行抛尸之计,使城中疫病大起,城中无药,染者九死一生。多日无援,西城以破,城中七十万军民为疫病所耗,臣恐不能久持,泣血拜上,请陛下发援兵救扬。”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61章 朝议定,招兵勤王
大明朝自成祖皇帝以藩王身份夺取大位之后,对于诸藩,对于宗室子弟的管理,便相当之严厉。
诸多藩王,不能参与朝政,被禁锢于封地,朝廷用银钱禄田供养,使他们衣食无忧。
有道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藩王整日无事,温饱思****,于温床之中,被养成废人,就算有个别王子心怀抱负,但也只能困于府邸之内,久而久之便被酒色消磨,最后多成了混吃等死之辈。
大明皇子到十五岁左右,就须外地就藩,只有太子能得到正统帝王之学的培养,其它宗室很难受到教育。
历史上光宗,熹宗都因为没有得力的大臣辅佐教育,最后留下昏聩之名,思宗皇帝在得位之前,也没什么名师教导,若能从小培养,思宗皇帝不至于如此多疑。
弘光帝以前为福藩世子,老福王自身便是个荒淫之辈,他认为做一藩王,又不需治理天下,自然没给过弘光帝什么教育,以至于成了个标准的平庸之辈。
以弘光帝的才能,不是什么雄才大略之主,他同老福王一般,还喜欢美色,自然不是什么名君,甚至十分昏聩,但身为一国之君,他不愿意救大明,他不愿意保住祖宗两百多年基业吗?
显然弘光有中兴大明之心,只是他能力不足,缺少战略目光,又不能控制酒色之欲,才至今无所作为。
弘光帝观完王彦之书,其中保国为民心,以及扬州独面数十万清军的惨烈,南师屡望不至的无奈,使这位平庸天子心中一阵翻腾。
在朝堂上整日争吵不休之时,他的子民,他的将领和军队却在同北虏浴血奋战,保卫着他的江山,他心中不禁一阵触动,随放下求援书,抬头看着殿下诸位臣公,一字字的说道:“扬州必须救!”
“诸位卿家,扬州军民抗击清军一月有余,已经难以久持,若扬州破,北虏将饮马长江,社稷不保。”弘光帝俯视诸臣,难得做一次决断,他正了正身子,洪声说道:“朕决议援扬,马卿、钱卿,当速速拿出解决之策!”
援扬之议,从王彦重夺扬州开始,朝堂诸公已经议了一月有余,马辅一党同东林也就挣了一个多月,始终没有解决之策。
如今援扬之事已经火烧眉毛,两党怎么可能突然拿出对策,诸臣闻皇帝之言,头顿时低下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