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金夏之地,汇集了四十余万军民,但大都是普通的士绅百姓,真正的郑军只有不到两万人,而且大部分都新卒,还没有形成战力。
王彦作为朝廷阁部,提出要视察郑成功的人马,对郑成功而言,他是求之不得,历史上郑成功实力要到1648年同安之役时,才发展成为一支对清朝颇具威胁的力量。
此时为隆武三年,公元1647年,郑成功刚刚搭起班子,急需要朝廷的支持,让掌兵的王阁部看看,既能提升他在朝廷的重要性,也能像朝廷讨要物资。
郑成功遂即引着王彦等人坐船前往鼓浪屿,此地临近清兵控制的陆地,又扼守住九龙江与西溪的出海口,位置十分重要。
岛屿上,筑有炮台,十八磅的红夷大炮,足有三门,还有其他小炮,使得清船不敢随便靠近。
郑成功之所以选择在鼓浪屿练兵,一是为了军民分开,防止骚扰百姓,侮辱妇女的事情发生,使士卒专心训练,二是鼓浪屿风急浪高,更利于他训练出一支强大的水师。
鼓浪屿驻兵一万人,都是新兵,大部分都是逃入金夏的青壮,也有一部分是原本为郑氏效命的水手。
一众人上了岛屿,远远的就听见训练场上,军官的厉吼声,“大海之上,风急浪高,两军交战,在海上厮杀个几天几夜,那是常有之事,船上不比陆地,你们这群软骨头,在地上一个时辰就站不住了,还怎么上船?到了海上你们站都站不稳,怎么破敌,最后就只能被敌人丢下大海喂鱼!现在都给本将站直了,太阳不下山,谁也不许动。”王彦站在高台上,望着海滩上站得笔直的士卒,见一员将领在士卒之前巡查,稍有不满就直接一脚踹过去,严厉至极,遂即谓郑成功道:“此将是谁?”
郑成功微微一笑,对一名亲兵吩咐了几句,那亲兵立刻抱拳,向海滩跑去,而他则越带得意的回答道:“此人乃成功麾下部将甘辉,阁部以为如何?”
王彦笑道:“良将也。”
此时甘辉听了郑成功亲卫的耳语,回头看了看王彦一行,高声对站立的士卒道:“国姓爷在后面看着了,你们都给本将老实点。”
说完他便唤上几名水师将校,一起匆匆的走来,等来到跟前,遂即躬身施礼,“末将等人参见国姓爷。”
“甘将军免礼!”郑成功又示意道:“此当朝阁部,楚国公,你们速速见礼。”
甘辉等人微微一愣,反应过来后顿时大惊,眼中俱是一团火热,齐齐恭敬的行礼道:“末将等人拜见阁部。”
郑氏之军退到金夏,如海上孤儿,军民聚集与此,面对已经占据福建控制大半个天下的清廷,他们以孤岛抗清,心中难免有无力回天之感,肯定会有些不安,而王彦的到来,其实鼓舞了郑军的士气。
首先,他是抗清名将,威望甚高,名声布于华夏,北面的清廷对他恨之入骨,视为心腹大患,西面大西皇帝张献忠,也得称其为王经略,他本身就能给抗清将士巨大的鼓舞,其次他是朝廷重臣,他的到来说明朝廷没有忘记金夏,知道他们这支抗清武装,使他们觉得道不孤,志同之士众,他们并不是孤军奋战。王彦笑着点点头,意识他们不必多礼,然后一指训练场上的士卒,看着甘辉笑问道:“甘将军这样训练的效果如何?”
甘辉闻语,傲然抱拳道:“回禀阁部,效果如何,末将说出来,难免让人觉得自卖自夸,阁部还是问问别人觉得怎么样,更值得信服一些。”
王彦哈哈大笑,遂即指一将问道:“这位将军觉得如何?”
“回禀阁部,末将对甘将军的训练,佩服得五体投地!”那将领出列抱拳道。
王彦看得出来,是发自肺腑之言,甘辉闻声漏出自得之色,王彦遂即笑道:“为什么这样说呢?”
“回禀阁部,末将林义,原来在闽海上讨生活,得知国姓爷在金夏招兵抗清之后,率领手下的一千余人前来投效,他们原来都是些放荡不羁,桀骜不驯,散漫惯了的人,但在甘将军手中,短短一月之间,就仿佛脱胎换骨了一般,完全变了个样子,之前的散漫、桀骜全都不见,一个个都能做到令行禁止,服从军法,实在令末将不得不佩服。”
这员将领,不忘将自己的名字带上,好让当朝阁部,能对他有个映像,而王彦也明白,这林义原来是纵横海上的海盗,部下都是野惯了的悍匪,甘辉能把他们收拾得服服帖帖,足见能力不凡。
如此看来,郑成功这一万多新军,原本就有许多水性好,精通操船控船的水手和海盗,在经过甘辉几个月的训练,士卒很快就能形成战力。
这样一来,王彦回到广州,乘着春耕未至,倒是可以立刻着手攻打漳州了。
王彦笑了起来,“看来甘将军的练兵之法,确实不凡,本官希望甘将军能将操练的心得,整理整理,然后上个折子上来,本官相信陛下必定会对将军有所奖赏。”
“诺~”甘辉连忙应下,脸上露出兴奋之色。
这时郑成功遂即挥挥手,“好了,你们继续训练去吧。”
待众人离去,郑成功就引着王彦,继续前行,不久之后,他们就来到一处海面之前,只见百艘战船,在海面上来回穿梭,一会变成人字,一会儿变成一字,显然是在演练水师战阵。
郑氏纵横闽海多年,虽然分崩离析,但底子还在,有大量精通航海,操船、控帆的人才,郑成功只要稍加整顿,就能形成一支能征惯战的水师,而反观王彦虽然投入也不少,但要形成一支雄霸南洋的水师,却十分艰难,其关键问题,就是缺少海上的人才,缺少经验老道的水手,缺少熟悉航线的引航员。
此时,王彦一来,就将目光注意到了一艘大海船上,与福船的形状完全不同,他船身要窄一些,但足足是其他船只的两倍大小,三个桅杆耸立着,远远高过福船,海面上所有船阵变化的指令都是由他发出,宛如大海上的移动堡垒。
这时,王彦不禁指着那艘巨舰,对郑成功道:“那就是仿造的荷兰三桅战船么?”
郑成功点点头,“正事!”
“轰隆~”
就在这时,那巨船一侧,忽然发出一阵炮响,侧舷三十门火炮同时开火,一阵硝烟弥漫,海面上,一艘三丈长的靶船顿时四分五裂。
王彦惊讶的看着,硝烟散尽之后,海面上漂浮的木板,心中有些震惊起来。
(感谢殊战之殇,秦松旺,饭吧恩好,悦冻窝芯,5288的打赏,感谢大肥肥007,悦冻窝芯的月票。)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437章 何家小姐
同北方相比,南方无疑更适合人们生活,广南正月底的气候,不似北方那样冰冻三尺,也不似七八月间那样炙热,带着一丝江南水乡的柔美,有点成为下一个临安的苗头。
王彦从金夏乘船而回,到了广京城外,换了一身便服就下船往城中而去。
新年过后,原本就繁华的广京,在行在迁来此地后,越加热闹鼎盛。
南方生存条件好,人们只要劳作,基本能够过活,所以南方人惯于安逸,广京城内随处都能感觉到那份恬静的悠闲。
进了城门,街道两旁作生意的笑脸迎客,逛大街的无论是男女老少,还是达官贵人,甚至贩夫走卒,脸上也同样挂着喜悦之情,似乎战争已经远离了他们。
广南一战过去不到半年,战争的创伤就迅速被安逸的生活抹平,王彦走在广州的街市上,只见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好一片太平盛世的场景。
这代表着广州商业的繁荣,也代表着朝廷的赋税会越发充足,但同时也值得警惕。
孟子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彦作为宰辅之臣,自然会警惕这一点,他深知小民短视,为了让南明不失去进取之心,除了依靠士绅这个阶层之外,就是以利驱商,推动南明的前进。
广京地处要冲,商业繁荣,一条街走到头,几乎全是商铺,货品更是琳琅满目,遍及南北,就是南洋、西洋过来的泊来品也有不少。
王彦放慢脚步,身后跟着的卫士也自觉的慢了下来,街上来往的人,锦衣华服者不在少数,就算是街边摆摊,卖着糖人、小吃的小贩,也穿的十分得体。
“如果,不做官,天下太平,这广京确实是个安定下来的好地方。”
王彦感受着商业的繁华,心里一阵感叹,眼下的这幅景象,证明了他主持的朝廷改革已经初具成效,这让他十分满意。
王彦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抽时间在街上走走,就是想了解,广京城内的各种动向,以便提出对应的策略。
走了一路,王彦觉得看的已经差不多,便准备打道回府,但却想到他自朝廷新岁开朝之后,便极少回府。
他陪伴家人的机会极少,既然已经上街,不带点东西回去,实在不太像话。
好在他这次金夏之行,收获甚大,从郑成功那里借来的三桅战船,连同图纸和资料,以及大批工匠,都已经直接驶往琼州,由王彦占股的靖远商行,负责打造。
王彦解决了这样一件大事,心情甚好,于是放慢脚步,边走边看,他瞧见远处一座白色大理石堆砌的西洋教堂,在一排木质阁楼之中鹤立鸡群,几个西夷,甚至有不少汉人进进出出,听见远处一座阁楼里,不时传出阵阵喝彩。
那是广京新建的戏楼,在他的门口,立着一个木牌,上面写着今日戏目《忠烈王元章》,《八十一日记》。
广京的戏楼,随着大批江南昆曲大家南来,加之广州商业繁华,士绅百姓需要更为丰富的生活,逐渐在广南兴盛,仅仅在广京城内的戏楼,就有近十座之多,不过昆曲原来主要是唱些才子佳人的故事,现在却因为王彦的干预,以唱忠孝节义,抗击清兵为主。
这会儿,王彦不觉间,就站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