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第1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一日,多铎领水师至太湖,他以为陈子龙还在湖州,太湖水塞只有吴易与少量义军守卫,随领着大船直扑水寨,却不想陈子龙已经早回一日,而且设下埋伏,以数百艘满载柴草火油的小船突然自芦苇荡中杀出,清军大船无法转向,顿时百船俱焚,清军大败,多铎仓皇逃离太湖。

    杭州府境内,鲁王大军虽然得到天地会的消息,但却未能引起重视,甚至前往禀报的天地会义士,都没能见到领军大将,便被打发回去。

    不久,博洛大军从西面杀至,本就不占优势的鲁王大军,顿时大败,大将方国安首先败逃,十万人马顿时蹦溃。

    这一战下来,鲁王军中被俘虏的副将就有十一人,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则达到四十八人之众。

    在渡江复杭战役失败后,鲁监国政权壮志顿消,基本上转为划江凭险而守,再也没有了进取的决心。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172章 抗清兵道周殉国

    东南之地风起云涌,鲁王起兵复杭州,被清军打得大败之际,福建隆武朝廷内,也因为郑芝龙拥兵自重,挟持朝廷,无意进取,而与有心光复河山的隆武帝,矛盾日渐激化。

    皇帝为自入闽以来,未发一兵一卒出闽地与清军作战,眼看着徽州与江西的版图,一点点的落入清廷之手,而悲愤不已。

    此时隆武帝与心腹大臣已经达成共识,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脱离郑氏的掌控,否则朝廷将逐步沦为傀儡。

    作为一个心怀大志的皇帝,隆武帝已经决议移驾江西赣州,然后视情况而定,如果江西用兵得手,局势稳定,他便可以西连湖南何腾蛟,东接福建郑芝龙,南靠广东王彦,收就近指挥之效。

    就算江西作战不利,皇帝还可以西移湖南,南下广东。

    湖南、赣南、福建,如一字长蛇,时清军猛攻江西,何也?便是要斩蛇腹,使大明首尾之间,失去联系,所以在乙酉年八月以来,赣南始终都是明清双方激烈争夺之地。

    此种情况之下,隆武帝却想要移驾赣州,而不是迁往比较安全的广州,说明皇帝心中的恢复之志,绝非须言,这与另一段历史上的永历帝,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为了摆脱郑芝龙的控制,皇帝除了下旨,让王彦早日北上之外,也密密与朝臣准备移驾。

    兵部右侍郎兼右副都御史万元吉知陛下心意,随上疏密奏,“赣州居上游,豫章不能仰面而攻,且左为楚,右为闽、浙,背为东粤,足以控制三面,宜驻跸也。”

    皇帝见奏大喜,随加万元吉为江西督师,领兵部尚书的虚衔,总督江西诸军,命其离开福京,入驻赣州,为皇帝移驾做好准备。

    隆武帝与忠于他的大臣,在抗清上的布局,亦被清廷所察觉,时任清廷江西提督的金声恒,便十分畏惧,连忙上书多尔衮道:“奴才细观南明陈兵之势,俨然一常山之蛇,以浙东为首,江西为腹,湖南、广西、云贵为尾,敌畏惧江南满洲,故于东南取守势,而乘奴才江西兵力之单弱,意欲夺路而出,以震动江宁,再者何腾蛟与广东王彦相连,拥重兵于上游,若此二人携大军,以上攻下,夺武昌,下九江,则江西不保,东南半壁亦一鼓而复矣。奴才恳请皇父摄政王,发真满洲兵两万,与奴才合兵一处,由赣南直捣闽广,斩其腰腹,使敌首尾不能相顾,则钱塘可一苇而渡,而后合力平定云贵,一统之业岂不易易哉!”

    明清双方都认识到江西在战略上的地位,但隆武帝却无法调动郑芝龙的军队进入江西,万元吉入赣之后,也因为清廷总督江南的大臣洪承畴抽调柯永胜、高进库等部进入江西同金声恒部协同作战,大军直压吉安,而疲于应对,根本没有能力迎隆武帝出闽。

    福京城内,皇帝为赣南逐渐恶化的局势而忧心忡忡,几次训令下,郑芝龙不得不派永胜侯郑彩出衫关,援救江西明军,但郑彩到底衫关之后,却再次按兵不动,无论监军给事中张家玉怎样催促,他一概置之不理。

    张家玉心中愤慨无比,只得上疏弹劾,隆武帝也只能无奈的再一次消去郑彩的爵位。

    大学士黄道周对此不胜愤慨,随于首席大学士左懋第商议之后,决定由左懋第继续留在福京辅佐皇帝,而他则自告奋勇的请命督兵出福建,支援江西,并联络困于徽州大山之中的江天一部义军,设法为朝廷打开局面。

    郑芝龙得知消息后,为朝中将少一个与他作对的老臣,而心中大喜,他唯恐黄道周改变主意,立马备好一月钱钱粮,但却不拨一名士卒支援。

    黄道周随勉强奏够三千多名士卒,与兵部职方司主事赵士超,一起踏上征途。

    临行前,隆武皇帝,手中无兵无粮,只能给黄道周一百多道空白的委任状,让其在沿途自行招募忠义之事,自筹军饷。

    被王彦留在福京的王威,看见黄道周手下的兵将,大都是应募而来,缺乏作战经验,而黄道周本人也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臣,只是临时看了一些兵书,却从来没有指挥过军队的经验。

    王威久在军中,又随王彦与清军交手,只道清兵的厉害,而黄道周手下的兵马,显然不可能战胜清军,于是他在送别黄道周的时候,向他建议,遣散队伍,只带少数精锐,由小路直接进入赣州,以大学士督师的名义,节制和调动湖广、西南等地的总督、巡抚、总兵,会师进取。

    只是黄道周却舍不得手上的三千兵马,认为有总比没有好,便没有采纳王威的建议。

    王威见此,心中无奈,只得从忠义营中调拨精兵五百,让为首的百户,千万护住阁老周全。

    九月底,黄道周,出仙霞关,欲先救出被清军围困在徽州山中的江天一,但大军进入徽州后,却蒙头转向,直到江天一被清军逼得遁走宁国府,去太湖投陈子龙,他才弄清楚,他的军队与江天一部,不过一山之隔。

    解救江天一的计划失败后,黄道周随带兵马转入江西,并一再写信策反清廷的江西提督金声恒,但被其置之不理。

    十月初抵达广信,黄道周凭借个人威望,募得三个月兵粮,随分兵三路,向清兵发起进攻,一路向西攻抚州,另两路北上分攻婺源、休宁,但三路皆败。

    不久后,清军宁国总兵胡茂祯,池州总兵于永绶,徽州总兵李仲兴、芜湖总兵卜从善,探听道黄道周在婺源县境明堂里下营,随分三路围攻,黄道周部下,损失数千人,余众星散,五百忠义营精兵,护着黄道周且战且逃,但清兵早有准备,三面围攻之下,五百士卒全部战死,黄道周被清军俘获。

    随后清军将黄道周押送至南京狱中,他在狱中吟咏如故,有诗云,“六十年来事已非,翻翻复复少生机。老臣挤尽一腔血,会看中原万里归。”

    时清廷派使洪承畴劝降,黄道周又写下这样一副对联:“史笔流芳,虽未成功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将史可法与洪承畴对比。洪承畴又羞又愧,上疏请求免道周死刑,清廷不准。

    洪承畴随杀黄道周,临刑前,道周望南而拜,痛声呼道:“臣黄道周拜别吾皇陛下。”他连拜九次后,痛涕道:“陛下啊~臣虽不能再驰骋疆场,为国立业,然忍耻被俘,也断无再生之理,臣死而无怨,望陛下重整朝纲,力挽狂澜,扫除奸雄,挥兵北进,圣朝安得无雪耻之日焉?愿陛下圣意果决,戒之,慎之。”言罢,再拜,而后端坐受刑。

    观刑百姓无不痛哭流涕,大呼,“黄大人。”

    同日其门人蔡春落、赖继谨、赵士超和毛玉洁同日被杀,人称“黄门四君子”。

    讣讯传至福建,隆武帝“震悼罢朝”,特赐谥“忠烈”,赠文明伯,并令在福州为黄道周立“闵忠”庙,树“中兴大功”坊;另在漳浦立“报忠”庙,树“中兴荩辅”坊,春秋奠祭。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173章 看西洋王彦思变

    澳门神学院,除了教授天主教义之外,也有一些自然科学,其中之人多是耶稣会派往中国的传教士。

    王彦随着柏应理,在神学院内参观一日,觉得十分新奇,他发现西夷重于对事物的规律和本质的探索,而中华则善于总结经验,两者之间存在很大差别。

    不过王彦细想之下,其实中华也有类似的思想,《礼记·大学》中便有,“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之言,只是自明以来重八股,加之理学思想被歪曲,才丢掉了许多原来的东西。

    神学院中,西夷在算学,航海方面的成绩,以及柏应理描绘的西方诸夷于海上争霸,四处开海吞地之事,让王彦感到惊讶,而最让他惊奇的则是西夷所绘制的一副万国图,此图与万历年间,西儒利玛窦所绘《坤舆万国全图》,有很大不同。

    在《坤舆万国全图》中,大明居世界中央,而眼前这幅图,大明却在地图一角,这令随行的陈邦彦等人时分不快,但王彦却不知怎么的,却看得入神了。

    他心中没有陈邦彦等人的愤怒,反而生起一股强大的危机之感,于是他提出想将眼前的万国图,带回广州,柏应理自然没有不答应的道理。

    一日看下来,王彦不得不承认,经过神学院培养出来的传教士,每一个都是难得的人才,几乎个个都涉猎铸炮、航海、算学、水利等方面的知识。

    相比之下,大明的书院,却只教授四书五经,对于杂学都很少涉猎,而教导出来的士子,也多是只能写文章,却既不懂农政、水利,也不懂管理地方的偏才。

    在朝廷运作之中,这些考上进士,得以做官的士人,往往要在地方上摸爬滚打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学会如何治理国家。

    对于国家大事,如治河,兴修水利,筑城,工部的官员也要进过摸索,才能胜任,其中对时间与资源的浪费可想而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