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个人心里也是五味杂陈。
曹彬觉得,自家女婿越来越坏了,越来越讨他喜欢了。
宋琪心里在滴血,一个太子太师的头衔,虽然把他的官位拔高到了从一品。可是和杨业比起来,他觉得有点亏。
杨业感觉自己好累,好心酸。他征战了半辈子,杀敌无数,屡立战功,头上也一直背着一个开国侯的爵位。
本以为,想要进爵为公爵,让杨家成为大宋顶级将门,还需要他再征战多年,甚至付出性命才行。
没想到,如今三百万两银子就搞定了。
巨大的落差,让杨业一时间接受不了。
对于赵光义的封赏,朝堂上基本上没有什么异议。
事实上,以杨业对大宋的功勋而言,他早已应该进爵为公爵了。
只可惜,赵光义有心打压武将们,所以在他继位以后,就没有封公爵的心思。
若不是此次杨延嗣下血本死磕,让赵光义看到了杨家的忠心,同时也获取了巨大的利益。
不然,杨业恐怕终生都无法得到公爵的封赏。
当然了,今日的事情,明明是杨延嗣的功劳。
赵光义却赏赐了杨业,这里面也是有说道的。
其一,杨延嗣年龄太轻,已经穿上了绯色官袍了。若是不打压一番,长此以往下去,轮到自己儿子继位的时候,岂不是要多一个权臣了。这不是赵光义想看到的。
其二,父子同殿为臣,儿子的官位比老子高。让老子见了儿子自称下官?这可不太符合孝道。
今日朝堂论事,就此落幕。
真是一波三折,有人欢喜有人愁。
宋琪一下朝,就拂袖而去。
杨业在一片恭贺声中,显得分外不自在。
曹彬拽着自家的女婿杨延嗣,大步流星的往外走。
出了垂拱殿,瞧着郁闷的杨延嗣,曹彬笑呵呵道:“你小子还郁闷着呢?”
杨延嗣无奈道:“小婿出去转了一圈,回来以后,授予的职官,只不过是个从六品的左正言。依旧是言官,也就比小婿之前的左补阙高了一级。职权还是一样的。这不等于我出去白转了一圈吗?”
曹彬沉默不语,拉着杨延嗣出了东华门,上了轿子以后,让护卫们守在四周。
“你小子现在,还看得上朝廷赏的官?”
杨延嗣哼哼道:“虽然只是随便混混,但我也是有理想的。”
“屁!”
曹彬喝骂道:“别跟老夫打马虎眼了,快跟老夫说说那边的情况。总是听手下传信,老夫心里不踏实。还是听你亲口说,老夫才放心一些。”
杨延嗣拍了拍肚皮,懒洋洋道:“饿了,没力气说。”
“臭小子……”
曹彬暗骂了一句,吩咐轿夫抬着他们翁婿二人,向曹府走去。
至于朝堂上捐献的银两和粮食,他们翁婿二人一点儿也不关心。
几百万两银子,几百万担粮食而已。
和南国一个国家比起来,根本不算事儿。
第0364章 翁婿话南国
(全本小说网,HTTPS://。)
轿夫抬着曹彬和杨延嗣回到了曹府,轿子在曹府门口没有停,一路就这么抬着翁婿二人进了府,到了曹彬的书房。(全本小说网,https://。)
回到书房,曹彬吩咐府上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菜。
然后翁婿二人关上门,不让任何人进来,打扰他们叙话。
杨延嗣在曹彬书房的饭桌上,大肆咀嚼,吃的是满嘴流油。
酒足饭饱以后,捧着肚子,躺在曹彬专用的软榻上,哼哼唧唧的歇息。
曹彬急吼吼的在房里搓着手,转圈圈,“我说你小子,吃饱了,也歇够了,该跟老夫聊正事了吧?”
杨延嗣在软榻上翻了个身,躺的更舒服了一些,哼哼着。
“有什么可聊的,我派人给你送的信上说的,都是事实。其余的,没什么可说的。”
曹彬被杨延嗣懒散的模样气到了,他一手提起杨延嗣,让杨延嗣坐直了。
“你小子信上说的那些东西,不尽不实的。老夫岂能轻信?速速跟老夫说清南国的详情。”
杨延嗣翻了个白眼,道:“你想知道什么,问吧。”
曹彬兴奋的搓搓手,道:“你信上说,南国国土,大致上有大宋三府之地,究竟有多大?”
杨延嗣眨巴着眼睛,沉吟道:“大概纵有三千里,橫有两千里,左右。起初设立了三府,不过在我回来之前,又增添了一府。”
曹彬追问道:“那南国每年给大宋贱卖一千万担粮食,对本国可有负担和压力?”
杨延嗣愣了愣,捻起桌上了桂花糕咬了一口,含糊道:“能有什么压力?南国的粮食多到吃不完。今日在朝堂上,我之所以放出话,说停了大宋的酿酒生意。就是准备把酿酒作坊全数搬到南国去。
南国的粮食比大宋更便宜,酿酒的成本更低,赚的更多。”
曹彬惊喜道:“粮食真的多到吃不完?”
杨延嗣没好气道:“我还能骗你不成?南国的稻米,一年三熟。也就是说,四个月就能产出一次粮食。最近还发现了一块地方,可以做到一年四熟。
你要是能给我弄一百万精壮的劳力,南国的粮食产粮,能超越目前产量的两倍。
现在,整个南国,不缺粮食,缺的是人口。
有近八成的土地,还处在荒芜状态。
今日早朝,宋琪说南国卖给大宋一千万担粮食,等于抽空了近八成的产量,我差点都笑出声了。”
曹彬搬了一个椅子,坐到了杨延嗣身前,说道:“宋琪那是有私心,所以才会这个说。”
杨延嗣讥笑道:“除了私心以外,难道没有其他的了吗?咱们大宋的这些庙堂上的官员们,一个个都太自以为是了。
眼睛总是盯着国内,一点儿也不向国外看。
把自己的揣测,当成了事实,肆意乱讲。
大宋和南国通商,已经一年有余了。
朝堂上的百官们,对南国了解多少?”
曹彬尴尬的笑了笑,解释道:“陛下和朝堂上百官的目光,都停留在辽国。自然无暇顾及南国这种小国。”
“盲目自大是会害死人的……”
盲目自大和故步自封,真的是朝堂上百官的通病。
几乎一切有关于邻国的情报,特别是邻国小国的情报,大宋都没有去搜取的心思。
对于邻邦小国,大宋的态度简单的令人发指。
来朝贡就可以了,至于你们国内的事情,我们懒得管。
除了鸿胪寺这种专门负责外交的部门外,朝廷上随便拽出一个其他部门的官员,恐怕连邻邦小国国主的名字都叫不全。
就更别提邻邦小国的文臣武将了。
这也是为何杨延嗣在裂土封疆以后,还敢回大宋继续任职的原因。
有些人觉得这有些夸张了。
其事实恐怕比这还夸张。
若不是因为如此,后来的西夏、青唐等等国家,又是怎么出现的?
也只有周边的小国,壮大成为大宋的敌人后。
朝堂上的百官们,才会去真正的重视人家国家的情报。
若是在此之前,人家表现的够恭顺,够臣服。
这些百官们,连多了解人家一点的心思都没有。
杨延嗣就是因为看透了这一点,才敢肆意妄为。
因为,只要他的身份不曝光,没人会刻意的去查他。
而且,他在南国的时候,也有意无意的隐藏着自己的身份。
除了一些信得过的人以外,杨延嗣很少接触那些和大宋有交际的人。
比如从大宋过去的人,很少有人会见到杨延嗣。
即便是见到了,也很少有人知道杨延嗣的身份。
对于大宋朝堂上的这种弊端,杨延嗣也曾经跟曹彬讲过。
曹彬也曾私底下验证过。
得到的答案,和杨延嗣所述的并无二致。
不过,曹彬纵然是明知此事,也会假装不知。
因为他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南国。
“小子,你说南国缺人?”
杨延嗣诚恳的点头,“非常缺。目前,南国的总人口,也只有两百多万人而已。对一个占据着近四府之地的国家来说,这些人口太少了。”
“宋琪提到的西北旱灾所颤声的一百三十万流民,你觉得能不能谋划一下?”曹彬提议。
杨延嗣果断摇头,“咱们目前的首要任务,就是瞧瞧的发展。而不是大张旗鼓的引人注目。西北的一百三十万流民,我看着也眼馋,也想拯救他们于水火之中。
可是,即便如此,也只能看看。
大规模的流民迁移,很容易吸引朝廷的注意。
一旦让朝廷的视线注视到南国身上,我们想要再隐藏自己,就很难了。”
曹彬沉吟道:“你说的也对,是老夫贪心了。”
杨延嗣笑道:“南国人口的问题,岳父你不必操心。小婿已经想了不少办法,在迅速的壮大南国的人口。当务之急,咱们要做的,就是想办法,把家里的产业,和家眷们,慢慢的转移到南国去。
一旦家眷和产业们转移到了南国。
即使有一日,东窗事发。咱们的身份暴露了出来。
赵光义想要为难,也只能为难你我,涉及不到家眷。
而且,真要到了那个时候,以你我的手段,加上我们安排在暗中的人手。想要离开,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赵光义拿我们根本无可奈何。
只要没有了家眷的困扰,我们基本上就算是立于不败之地了。”
曹彬苦笑道:“你今日大义凌然的捐出了家产,算是为你们杨家的产业脱身,找了一个好借口。可是老夫家大业大,本族的人又多。想要轻易剥离,很难很难。”
杨延嗣笑眯眯道:“慢慢来,咱们还有不少时间。实在不行,就壮士断腕。和一国相比,那些家业算不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