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1308章 水师冲荡汉中
现在和麦柯一起飞行的,有顾继之、甄金、还有一条小鼍龙。
这条小鼍龙,就是找到邓通铜钱的那条,带着它的目的就是要找到邓通的铜山。
实际上,他们这次出行,一共有两个目的。
第一个就是找到铜山,找到以后倒不是马上派上用场,而是找到以后就保护起来,以备一时之需;因为这个目的,所以才带着那条小鼍龙。
第二个目的,才是主要的目的。
就是探察川陕之间的山水,找到一条合宜的路线,打通两地的阻隔,出川入陕。
这是麦柯一个奇思异想。
自古以后,不是由陕入川,就是出川进入湖广,从来没有倒行逆施出川如陕的。
主要是因为,那里的地理环境不允许。
这些禁忌性的条件,也把人们的思维禁锢,自古以后,就从来没有人想过由川入陕。
可是这个禁锢,在麦柯那里并不存在。
因为,再不合常理,也达不到他们从二十一世纪美国穿越而来不合常理。
这个常理都被打破,一些人们想象的所谓常理,根本就算不上常理。
所以,这个由川入陕,人们眼中的不合常理,就被麦柯当作常理来推行了。
虽然找到一条捷径是当务之急,麦柯还是决定先把邓通的事情搞完。
不久前,麦柯请灵犀一动查找邓通的资料,已经把一些现成的说法搜集一空,大体是说,邓通如同那个算命先生所说,虽然一时富贵,天下无双,富可敌国,最后却被新登基的皇上不喜,剥夺了所有财产,变得不名一文,最后贫穷潦倒,冻饿而死。
不过,麦柯根本不信这个说法。
邓通是那个时代最富的人,而且是一代而暴富,显然本领非常高强。
而且他既然富可敌国,难道就任凭自己的财富暴露于危险之中,自己的生命任人宰割,丝毫没有防护措施?
还有,既然富可敌国,又是自己制造货币这种硬通货,怎么可能都交出去,或者放在明处,那不是存心招人红眼吗?
因此,麦柯推断,这里面必然会有无数的猫腻。
现在,麦柯的目标,就是那座铜山。
这可以是历史上的铜山,因为邓通铸钱,所有的原料铜,都是产自这座铜山。
还有一座铜山,就是一座实质上的铜山,那里掩藏着邓通的秘密,还有他真正富可敌国的财富。
估计就是成千上万吨的铜钱。
因为当时邓通的钱质量最高,和另一种大量流通的东吴铜钱相比,质量高得太多了。
就在当时,邓通钱已经成了硬通货,多留在手里一段时间,它的价值就增加一节。
当时人们不知道劣币驱良币的基理,只知道盲目攒钱。
包括当时的最大富豪,最能赚钱的银行家邓通,也是不懂这个道理的。
因此,他也自己积攒自己的钱,是极为可能的。
而且,他这样做,最有条件。
麦柯根据收集起来的资料分析,邓通是铸了钱以后,直接劈出一半甚至更多,送到储藏之地保留起来。
这个推测基本靠谱,就看能不能找到那个铜山,也就是邓通的金库。
找到了,不证自明;找不到,再多证明也没有任何用处。
很快,麦柯等人就到达了邓通的老家。
邓通当时正住在眼笑府一个名叫铜街子的小镇,那里围着一圈城墙,名叫邓通城。
邓通由于深得建文帝喜欢,做了一段时间弄臣以后,就解甲归田,告老还乡。
邓通谢过皇恩便打车还乡,在老家偏僻的铜街子,就在皇上赐给他的铜山山脚,搭建帐篷,然后请人开山探矿,炼铜造钱,流通全国。
不久,邓通就成了天下最大的富翁。
他怕遭强人抢劫,又出钱万贯,大兴土木,硬是在铜街子周围修了一座十分牢固的城池,这就是后来人们说的“邓通城”。
汉景帝后来就是在邓通城抓住邓通的。
邓通没有料到这是来抓他,还大办酒席迎接招待钦差呢。
结果钦差一到,立马就下令把他绑了,并且果全部没收了他的家产。
麦柯一到,看到所谓的邓通城已经是残桓断壁,只剩稀疏几户人家。
麦柯过去问询,还真是难得,这几家竟然还都是姓邓,说是邓通先辈的直系后代。
再一细问,才知道当时的汉景帝,不知道是出于什么考虑,也许是忽略了,也许是祸首已除,放他们一马。
那个和麦柯通话的人自称为邓守,逢年过节的还到那个铜山的废墟去祭奠先祖。
正在说话,连个年轻人进来,说祭奠之物已经准备妥当,可以出发了。
原来今天正是祭奠之日。
赶得早不如赶得巧!
麦柯正想过去看看!
既然他们大白天就去祭奠,估计那个地方是个公开场所。
于是就和邓守说了一下自己也对这位先富起来的先驱十分敬慕,很想一起去瞻仰一下,不知道能不能一起去。
邓守苦笑到:“那里不过是一片荒场,平常从来不禁止人,岁都可以随便去!我们也是谨守祖训而已,我从小就和我爷爷一起去的,从来不间断。”
麦柯谢了。
这时,二个年轻人抬着一头瘦猪走了进来。
邓守一看,不禁大怒:“这个月怎么又瘦了这么多?怎么搞得?”
年轻人也是心情不好,沉声说:“爸,您也知道,现在收入越来越少,猪肉的价格越来越高,就是这头瘦猪,还比上个月多花了二十块呢。”
“不行!回去换!就是我们不吃饭,这个也不能低于上个月!”
年轻人咧咧嘴,现在都没有吃的了,还到那里去省啊。
麦柯见状,掏出一张千元银票,这是最小的了,递了过去:“大叔,我们既然也去对先辈表示敬仰,这点钱意思一下,今天的贡物我们负责了。”
邓守本不想收,手头又是在窘迫,一时非常非难。
“这……”
那个年轻人却十分干脆,拿过钱来,说道:“老爸!山穷水尽了您还犹豫什么,过了这一关,在想办法报道就行了,我去还一头肥猪过来!“
“干脆两头,我们也改善一下,另外还要招待客人!”
邓守也不是古板之人,立时就有了大局观。
。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1310章 汉中大会群雄
第1310章汉中大会群雄(大改)
麦柯送走了五十个小分队,就打道回府,继续他的开河大业。
因为有了第一段和第二段两个十公里作业,大家都有了经验,不管是治理河流山川,还是对付周围的乡民悍匪,后面的这些操作就很是流畅了。
天军所过之处,一片繁荣平和景象。
这里的一条基础性原因,就是麦柯推行一条重要的经济政策。
这就是对新区所有的居民实施按需供应。
就如同天军占领的其它地区一样。
麦轲已经在圣山、伏牛山等地实施同样的经济制度,在四季果园提供了绝大部分食品以后,其它的主副食,全都采取集约生产,然后把产品放到超级商场,供那些需要的居民随意选取。
为了适应这个制度的需要,麦轲也和圣山一样,安装了跟踪系统,这就是计算中心庞大主机的一项功能。
这个系统,把所有居民的每日消费数量、消费品种、消费时间,全都记录下来,然后统计成总数,给那些负责生产的居民,让他们按照需要的数量安排生产。
这些生产基地都建立在事先选好的场地,受四季果园的影响,它们的产量也基本上不受季节变化的影响。
当然,生产能力也不会有跟不上需求的问题。
这样,这个新型的经济系统,包括生产、运输、交换、消费环节,就以消费为主导,畅通无阻地在这个嘉汉合流地区运行起来。
原来那些居民每日都有的那种焦虑、缺乏、供不应求、供大于求,全都消失不见,无影无踪!
供大于求,虽然似乎不可能,但是在靠天吃饭的地区,就是那么毫无道理地存在。
其实,这丝毫没有减轻供不应求物资缺乏的影响,反而使供不应求更加严重。
这个问题,只有在农村和边远山区生活过的经历,才会理解。
因为从一年生产的总量来说,数额是一定的,比如是365斤粮食。
再比如每人的足额消费是一斤二两,也就是有了一斤二两,人们就能温饱。
这个数额如果是每天生产一斤,随时生产,随时消费,那么即使差那个二两,也不是什么特大问题。
可是农村有季节性,要靠天等雨,靠天吃饭。
一般情况下,只有秋季才是收获季节。
而那些粮食,也是只有到了秋天的最后一个月,才能收获。
甚至是最后一个月的最后几天。
因此,消费是全年的,而收获只有几天。
这样,在收获的那几天,就有产品过剩问题。
当然,即使是最没有文化的老百姓,也知道那几天产的粮食,不能那几天都吃掉,然后其它时日喝西北风。
理想状态是均匀地分配到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
可是,这不是想如此就能办到如此的。
需要计划好,需要储存好,需要保鲜保质,需要防火防盗,需要防潮湿,防虫蛀,防鼠窃,防浪费!
同时,还有运输的问题!
种粮食的需要吃饭,远在大城市,甚至远在京城那些做官当老爷的人也要吃!
还有那些不生产的人,比如军队,比如商人,比如学子,也都依赖于农民这几天的收获。
所有生产以后的这些环节,包括存储、运输、消费,都不可能再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