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斯奉献了职业生涯……”念到这里,布拉德的脸色变得铁青,把报纸收拾了起来,拒绝再继续念下去。
乔治捡起了报纸,重新打开,然后找到了目标,“克鲁斯奉献了职业生涯最佳演出,不仅仅让人忘记了他以前的所有角色,甚至让人忘记了他是汤姆…克鲁斯。不可思议!”乔治轻轻吐出了一口气,“七十分。”报出了最后的分数。
“洛杉矶时报”不仅仅是西海岸影响力最大的报纸,而且他们和华纳兄弟、西洋镜影业的私交一直都不俗,即使在报道过程中保持相对客观,他们也会有属于自己的立场——具备倾向性的立场,克里夫更是和他们私交甚笃。所以,此前“洛杉矶时报”对混沌影业的两部作品,评价普遍不高,“上帝之城”六十分,“后天”四十分。
这一次,“洛杉矶时报”给出了七十分,足见他们对“借刀杀人”的追捧了。也许,看在外人眼里,这不是一个多么出色的分数,但看在内行人眼中,意义却非比寻常。
沉默,四个人都陷入了沉默,最后反而是塔克出声说到,“但……分数还是比我们低。”的确,这是事实,“十二罗汉”的七十五分对上“借刀杀人”的七十分,依旧占有优势。随后,塔克就接着拿起了下一份报纸,“对于我们来说,分数不是最重要的,娱乐性得到肯定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吗?”
这一份赫然是“华尔街日报”,在全国范围内,唯一一份销量能够与“纽约时报”相提并论的报纸,即使是“洛杉矶时报”的销量数据都远远不及,影响力更是无比深远。
首先映入眼帘的依旧是“十二罗汉”的影评,“这群人——包括了电影制片人和卡司阵容——以难以置信的友谊维系在一起,完成了这项工作。但不幸的是,他们忘记使用剧本了;他们沉浸在自我狂欢、自我取悦的乐趣之中,以至于甚至忘记了将他们抵达的地方最美好的一面记录下来。”
仅仅只有二十分的评价,彻彻底底地把遮羞布都扯掉,没有留下任何余地,字里行间的嘲讽和戏谑更是让人脸红。
紧随其后的是“借刀杀人”的评论,“具有无与伦比娱乐性的惊悚电影!施特雷洛运用了魔法般的灯光、矛盾式的节奏、碎片样的镜头,奉献了进来二十一世纪以来最精彩的类型电影大餐!”
简洁明了的评论,搭配九十分的超高分数,毫不吝啬地赞美之词表达了鲜明的观点。
不管是字面评论的鲜明差别,还是评价分数的天差地别,“华尔街日报”都以无比明确的立场竖立了旗帜。塔克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也许两部电影的口碑有所差异,但绝对不至于如此夸张,他忍不住又回去重新阅读了一遍,强烈怀疑自己眼花看错了,但现实的残酷再一次给伤口撒上了盐,让塔克的大脑彻底当机。
坐在对面的乔治虽然没有看到报纸,但从塔克的表情里却阅读出了不祥的信号,他第一次丢失了自己的从容优雅,猛地坐直身体,拿起了桌面上的下一份报纸,翻阅起来……而后,下一份,再下一份……可是表情却越来越僵硬,那种猛然袭来的窒息感和羞辱感彷佛在乔治的脸上狠狠地甩了一记耳光,然后再一记。
最低消费,现在似乎已经不再那么稳当了。(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407 媒体综评
(全本小说网,。)
由于“十二罗汉”和“借刀杀人”选择在同一天上映,所以各大报刊杂志的评论也都选择在同一天刊登,将对峙之局的紧张氛围鲜明而直接地呈现出来,几乎所有人在阅读一部电影的影评时,就可以直接阅读到另外一部作品的评论,优劣对比一目了然。
有趣的是,首批四十三家影评,全部都评论了“借刀杀人”,但却只有三十六家评论了“十二罗汉”。如此形势,与新闻报道数量的格局恰恰相反。
得益于华纳兄弟的背后推动,除了“洛杉矶时报”和“华尔街日报”之外,权威专业媒体几乎都在第一时间对两部电影进行了评论,但结果却不见得能够让华纳兄弟满意。
罗杰…埃伯特就职的“芝加哥太阳报”也第一时间刊登了这位全美顶尖影评人的简评。对于“十二罗汉”,他表示,“这是一部关于勇气、对话、明星号召力和智慧幽默的电影,虽然剧本十分薄弱,失去了存在感,但作为娱乐大片,某种程度来说,我还是颇为喜欢的。”在满分一百分的评分系统中,他给予了六十五分,而专属于罗杰的推荐指数之中,满分四星他给予了三星。
这也是罗杰一贯的风格,也许他不喜欢这部电影,但却认为值得推荐。因为电影诉求不同,他不会要求商业电影娱乐大众的同时还要展现智慧,他也不会要求艺术电影在挖掘思想深度的同时还能够取得票房佳绩。所以,评分也许很低,但推荐却不俗;相反,评分很高,却不认为值得推荐,这样的情况都是经常出现的。
而对于“借刀杀人”,他也延续了自己官方网站的态度,“精彩绝伦的电影,从角色塑造,到光线运用,再到音响特效,还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表演,都可以称得上是过去五年之内的最佳作品之一。”八十八分的评价,搭配四星的强烈推荐,将罗杰的态度清晰地表现了出来。
当然,对于“十二罗汉”的评价也不见得全部都是糟糕的,“旧金山纪事报”就给出了七十五分的不俗评价,影评人史蒂文…莱亚(steven…rea)表示,“按照好莱坞现在的续集风潮,也许我们可以看到‘十七罗汉’。”
这一夹带着调侃的诙谐评论,显然是对电影的娱乐性给予了不俗肯定。
相对而言,史蒂文对“借刀杀人”的评论就颇为意味深长了,“作为一部惊悚犯罪电影,‘借刀杀人’的最大缺陷就是:在尝试突破的道路上,没有能够更近一步,它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能够超过十年前八月上映的那部‘亡命天涯’。”
史蒂文避开了正面的谈论,没有给予直接肯定,也没有给予直接否定,而是把它拿来与1993年那部传奇经典“亡命天涯”相比较,隐含的深意只有真正的电影爱好者能够领略了:也许,“借刀杀人”是十年以来最出色的惊悚犯罪电影。
七十分的评分,自然比不上“十二罗汉”,但没有人应该忘记,“旧金山纪事报”对混沌影业旗下作品的偏颇立场,尤其是参考史蒂文这篇简评的内容,“七十分”的评价反而越发显得意味深长。
到底是七十五分的“十二罗汉”更加出色,还是七十分的“借刀杀人”更加精彩,相信每一位阅读了“旧金山纪事报”的读者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答案。
另外,“名利场”的评论也十分耐人寻味,对于“借刀杀人”是如此评价的,“作为导演,兰斯洛特…施特雷洛为这部黑色电影注入了迷人的魅力,特别的镜头语言搭配特别的表演艺术,留下了特别的一笔,但他却没有能够避开好莱坞终极愚蠢电影的俗套——自以为是的完美结局,却仅仅只是另外一个自大的解读。”
五十分,“名利场”表示这不是负面评论,而是一个混杂了正面和负面的中立评论。
与此对立的是,“名利场”为“十二罗汉”送上了赞扬之词,“这不仅仅是一部双重刺激的作品,更是一部兼具复古与时尚的魔力电影,轻而易举就可以从其他作品的放映厅里偷走观众。”
毫无保留的赞扬为“十二罗汉”正名,如此评价对于一部商业电影来说着实是再好不过了,搭配七十五分的评价,可以直接断言,“名利场”认为“十二罗汉”是一部远远比“借刀杀人”更加值得走进电影院的作品。
但可惜的是,秉持和“名利场”相似观点的媒体屈指可数,在三十六家评论之中,八家给出了负面评价,八家给出了中立评价,二十家给出了正面评价。负面评价之中,最低分二十分;而正面评价之中,最高分则是七十五分。
“西雅图邮报”,“撇开‘十二罗汉’是一部比隐形墨水还要更快褪色的电影不说,但这不是一部你想要欣赏剧情细节的那种电影,而是一部关于花费两个小时在科莫湖的游艇上,与朋友一起放松的电影。”七十五分。
“好莱坞报道者”,“斯蒂芬…米廖内(stephen…mirrione)的快速剪辑和大卫…福尔摩斯(david…holmes)的流行摇滚配乐,让电影变得娱乐性十足,至于故事合理性和角色饱满度,这也就不重要了。”七十五分。
“纽约邮报”,“当你离开剧院的时候,你就会遗忘掉这部电影——如果没有,那就再等一会。这部娱乐性十足的电影,仅仅只是关于眼睛冰淇淋的享受。”五十分。
“芝加哥论坛报”,“更忙碌,更混乱,更薄弱,电影拆分成每一个部分,似乎都是有趣的,但结合在一起之后,却让人无聊得想要睡觉。”五十分。
“华盛顿邮报”,“电影试图通过演员的化学反应达到娱乐效果,但这无疑是失败的、劣质的、糟糕的,更为可怕的是,关于这项‘任务’,没有一个部分是有趣的。”四十分。
“娱乐周刊”,“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的是一部懒散的、二流的、无聊的、唤醒电话铃声的——唯一不确定的就是到底有多少观众口袋里的手机响起来了——作品。”二十五分。
“纽约客”,“当电影播放到一半时,你会感觉到前所未有地饥饿,然后开始思考电影结束之后到底是应该选择汉堡,还是披萨。”二十分。
可以看得出来,媒体对“十二罗汉”展开了猛烈的抨击,即使是给予赞扬的媒体,也将焦点锁定在了电影的娱乐性之上,但除此之外,就无法给予更多的称赞了,这也使得“名利场”旗帜鲜明的立场成为了特立独行的一家之言。
值得一提的是,“名利场”为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