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正义和邪恶同时出现时,我们要如何选择?我们应该选择正义;但我们会如何选择?我们会选择自己。
麦克斯意识到文森特是职业杀手时,他的第一反应是转身离开,甚至多次要求文森特寻找另外一名司机。这可以解读为求生本/能,但同时也可以解读为逃避本/能——他在试图逃离,逃离执行正义的机会,逃离打击邪恶的责任。这不是在谴责麦克斯的行为,而是在陈述无比简单的事实:当面临选择时,我们总是选择自己。
这也是为什么英雄漫画、英雄电影如此受欢迎的原因?我们渴望着有人来拯救自己,而不是自己拯救自己,更不是自己执行正义——因为,我们没有超能力。
因为自身难保,所以只能选择逃跑;因为难以对抗,所以只能选择回避;因为生活艰辛,所以只能忍气吞声;因为梦想遥远,所以只能禁锢自我……因为没有时间,因为没有精力,因为家庭羁绊,因为财政困难,因为生活压力……生活里有太多太多的‘因为’。这不仅是麦克斯的选择,也是社会生活里大部分人的选择。
然后呢?
因为危在旦夕,所以只能正当防卫;因为身不由己,所以只能损人利己;因为社会现实,所以只能迎高踩低;因为梦想伟大,所以只能牺牲他人……
再然后呢?
因为朝不保夕,所以只能以命换命;因为走投无路,所以只能亡命天涯;因为利益至上,所以只能抛弃良知;因为食不果腹,所以只能生吃人肉……
这也恰恰是文森特和麦克斯对峙过程中的核心焦点,文森特为自己的杀人行为套上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世界每天都有人在死亡,即使不是他杀的,也会有其他人杀,反正仅仅只是死了一个陌生人而已;更何况,这个世界上背负着血海般的杀戮罪恶的不是他,而是那些挑起战争的势力。
但隐藏在真相背后的,仅仅只是利益,又或者仅仅只是空虚。这,是一个‘为什么’,而不是一个‘原因’;这,就是罗生门。
这是剧本的第三个暗示。
这让我不由想起了‘上帝之城’,那是一部出色的电影,毫无疑问。施特雷洛曾经在那部电影里探讨了一个很深刻也很现实的话题:到底什么是罪恶,又是什么导致了罪恶?
但‘上帝之城’并没有给出答案,只是留给观众进行思考;而这一次,他在‘借刀杀人’之中进一步展开了探讨,只是他依旧没有给出答案,我们忽略的不仅仅是一座上帝之城,还有一座洛杉矶,还有一座介于洛杉矶与上帝之城的非现实空间。
当然,在文森特和麦克斯的纠缠过程中,麦克斯遵从了内心道德的驱使,选择了正义,与邪恶展开了对抗——这也是整部电影唯一符合商业类型电影的正面价值取向,但有趣的是,电影的结尾再一次带来了意外。
不是正义战胜了邪恶,也不是正义与邪恶同归于尽,而是中立与邪恶的双双毁灭,正义的微弱光芒被禁闭在了光影构建的囚牢里,看不到过去,也看不到未来。
表面看来,这似乎与‘上帝之城’结局里阿炮的走出去相印证,即使暗无天日,但终究可以捕捉到一丝希望;但事实上,这与‘上帝之城’截然不同,因为存活下来的正义奔向了茫然的未知——在缺少证人支持的情况下,这起案件已经没有了胜诉的可能,所有调查又一次回到了,死去的仅仅只是一个工具和一个无辜者而已。
从这个角度来看,邪恶似乎取得了胜利。
结合剧本的三个暗示,然后重新回忆起电影碎片,文森特和麦克斯两个角色之间的数次对话,意味深长、引发深思,不仅展现了中立人物在面对危机时的挣扎和困惑,同时还带出了一个尖锐的真相:在利己主义、利益至上面前,人们的价值观无比脆弱,由善变恶仅仅只是眨眼之间的事。
因为恐惧而选择了逃避,因为自保而选择了冷漠,因为孤独而选择了疏离,于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逐渐变得疏远而冰冷,这使得每个人似乎都为犯罪找到了合适的理由,正义和邪恶之间的界线开始变得模糊不清,那么……下一步呢?
因为犯罪,所以犯罪?
这又让我们回到了最开始的问题,‘正义和邪恶要如何选择’,我们真的知道自己的选择吗?又或者说,我们真的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吗?
从‘上帝之城’到‘借刀杀人’,施特雷洛探讨了一个深刻而重要的真实社会问题,然后留下了一个问号,留给我们慢慢思考。从灵魂深处迸发出来的震撼和反思,不会随着电影的结束而消失,相反,这才刚刚开始。”(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404 形势颠倒
(全本小说网,。)
罗杰的这篇影评视角颇为独特,他没有像往常一样对电影的结构、拍摄的手法等理论角度进行剖析,而是抛开了所有形式框架,深入电影的内涵,展开了分析讨论,他不仅对“借刀杀人”赞不绝口,更是在文章末尾表示,“这是‘七宗罪’以来,最出色的犯罪电影,迷人而神秘,精彩而深刻!”
这篇名为“‘上帝之城’之后……”的影评,直接就将这部商业电影推上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令所有记者刮目相看。
诚然,对于一部商业电影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节奏控制和场面特效,吸引票房才是王道,从来没有人关注电影的内涵;但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如何在商业与艺术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始终是每一位电影创作者的最高追求。
当所有人都把“借刀杀人”当做一部商业电影来对待时,罗杰却挖掘出了这部作品更加深刻的内涵,带来了意外惊喜,这让人们不由就联想到了“上帝之城”的横空出世。
今年夏天,兰斯带着“后天”取得了出色的票房数据,这也引发了许多讨论,不少人都认为,兰斯在“上帝之城”里展现出来的锐利和才华并没有能够延续下来,逐渐沦为平庸;而“借刀杀人”又是一部商业电影,这也意味着,兰斯正式从独立导演向商业导演转型。这样的情况在好莱坞屡见不鲜,有人成功,也有人失败,只是,兰斯之前的根基太浅,没有足够的累积,所以人们普遍认为,“上帝之城”仅仅只是灵光一现而已,兰斯很快就会沦为平庸,成为好莱坞类型导演之中普通的一员。
可是现在,“借刀杀人”却颠覆了人们的猜测,事情顿时就变得有趣起来了。
如果说仅仅只是哈维尔的博客,人们并不会太过在意,毕竟那只是一家之言,而且哈维尔根本就不算是影评人,没有任何权威性可言;但现在,罗杰却以别样的视角进行了解读,送上了赞誉,表达了与哈维尔相似的态度,情况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很快,网络上就形成了一股汹涌热潮。
不少人都在哈维尔博客、罗杰网站底下回帖讨论着:“借刀杀人”真的那么出色吗?
参加了首映式的观众纷纷站出来各抒己见,有人表示了赞同,认为电影不仅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而且思想内核更是上升了一个台阶;有人表示了反对,认为导演太过注重形式化,反而让电影丢失了商业电影的劲爆感;有人表示了困惑,对电影主题思想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还有一部分人表示了期待,他们错过了首映式,现在对电影产生了好奇。
这些讨论更像是资深影迷的交流,抛弃了外在因素,就事论事地对作品展开讨论,和沉迷于游戏的宅男对话一般,外人很难介入,所以,这番讨论的热度自然无法和“十二罗汉”相提并论,那些为帅哥美女尖叫的影迷们就足以完胜了。
但是这却引起了不少新闻媒体的注意,让越来越多的视线朝“借刀杀人”集中过来;巧合的是,今天出版的各大媒体报纸也隐隐地遵循着相似的发展轨迹。
十二月三日,周五,仅仅一天之内就有两百四十七家媒体对昨晚的首映式对决展开了报道,这也是近一个月以来,颁奖季第一次被抢走了光芒,几乎三分之二的娱乐媒体都在关注着这场假期档的票房对决。
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是,“十二罗汉”以摧枯拉朽的强大声势,在首映式对决占据了绝对优势,但“借刀杀人”的劣势如此明显还是让不少人十分意外——毕竟在此前的宣传之中,派拉蒙和华纳兄弟都是寸步不让、针锋相对,正是因为双方携手推动,这才使得这场对决制造了如此多话题、引发了如此多关注。可是现在,“借刀杀人”却彷佛突然低头认输了,这确实是让人措手不及。
两百四十七家媒体之中,足足有两百二十一家媒体都对“十二罗汉”首映式的盛况进行了报道,但却仅仅只有一百零九家媒体对“借刀杀人”的首映式展开了正式报道。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加上报道“十二罗汉”的新闻之中顺带提及的篇幅,关于“借刀杀人”首映式的报道数量则是一百九十三家。
“群星璀璨,百名艺人抵达现场为‘十二罗汉’首映助威!”
“克鲁尼+皮特+达蒙,琼斯+罗伯茨,‘十二罗汉’延续强大阵容,来势汹汹!”
“凯瑟琳…泽塔…琼斯:乔治…克鲁尼和布拉德…皮特之中,我选择迈克尔…道格拉斯。”
“乔治…克鲁尼与布拉德…皮特携手出席首映式:兄弟情谊坚定不移。”
“史蒂文…索德伯格:打造一场群星狂欢的娱乐盛宴!”
“从‘十一’到‘十二’,凯瑟琳…泽塔…琼斯、文森…卡索(vincent…cassel)、布鲁斯…威利斯的加盟,让这场派对永不停止。”
“乔治…克鲁尼:我们期待着票房能够带来惊喜!”
“千名影迷亲自到场助阵,好莱坞大道人潮汹涌:‘十二罗汉’首映式闪亮登场!”
“‘十二罗汉’轰动首映,现场影迷情绪激动,险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