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左道之士-第1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大汉旧都长安以及关中,溃兵、盗匪横行,土地抛荒已久,民户十不存二,实在不是久留之地。子师公、温侯,朝廷还都之事,宜早不宜迟。”

    尚书令、司徒王允重重地点了点头,接过叶知秋的话头:“此事我做主允了,不知道温侯意下如何?”

    吕布看着驻世仙真云淡风轻的微笑,恨不得一拳轰爆叶知秋的脑袋,不过他知道自己现在的实力,恐怕不能一击必杀,因此干脆退一步,承了对方的人情。

    “子师公为朝中众臣之首,若是有令下达,奉先自当遵从。话说回来,长安城人气凋零,宫墙内外异常冷清,真的不如京城洛阳富足。”

    叶知秋看见如今朝廷的文武柱石都点头答应了,就微微额首致意,随即身影渐渐淡化消失,最后的模糊轮廓,被傍晚微凉的寒风吹散,整个人就原地消失了。

    温侯不敢置信地看着目标人物离去,即使以他的灵觉,也无从理解叶知秋此时的境界,不过这一切都没能让吕布意态消沉,反而窥见驻世仙真的大能,对武道人仙境界有了更多的体会领悟。

    叶知秋打赢郿坞战役后,马不停蹄地返回长安城,献上朝廷还都之策,的确是为保存龙气种子而来。

    眼看自己说动了尚书令、司徒王允,以及掌握并州军的温侯吕布首肯,叶知秋就知道此次目的已经达成。

    “接下来,就是实践我的治国之道,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可持续科学发展。幸运的是,我在洞灵真天里做过相关实验,积累足够多的经验。”

    叶知秋手中掌握着海量的粮食,有足够的底气,推动任何大规模的社会实验,即使在道法显圣的当下,粮食依旧是最重要的战略物资。

    第二大汉帝国为何不定都长安,一则道法显圣,天地灵气脱离自然循环,导致此方世界降温,从而引发小冰河气候。二来,尽管关中沃土千里,可惜过分透支地力,植被破坏极为严重,土壤盐碱化、沙化屡见不鲜,已经养不起帝国首都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人。

    因而即使以位面之子光武帝刘秀之能,也不得不屈从于自然变迁的威力,选择有“小关中”之称,渭河平原核心区域洛阳建都,仰赖内河漕运,天下各州输送粮食物资,完成再兴汉室的伟业。

    眼下,叶知秋彻底绞杀了西凉军嫡系,毁灭了这个军政集团的根基,偌大的关中尽入掌握之中,为了后世计,自然是提前布局了。

    再则,道兵和义军跟随自己多时,积累战功颇多,早就应该封爵授田了。同时也可以藉着这些亲信心腹,在沃野千里的关中布置一张大网,直接控制乡村城镇,确保政令下乡甚至基层村落级别,齐心合力方能扭转乾坤。

    于是,鬼道道兵戴上傩戏面具,前往各地驱赶瘴气荒疬,尤其是绵延战争留下的尸体,必须妥善处置,焚烧填埋,确保大规模瘟疫不会爆发。

    其次,五行道兵以木属炼气士为首,在各地乡村植物造林,甚至不惜耗费法力催生植被,让荒山重新披上绿妆,保证水土不会流失,以此蕴含川林地气,培养壮大风水之力。

    别小看这些皮毛小术,遍地荒芜的关中平原,因为叶知秋的规划调理,简直一日一个样,三日大变样。

    水属道兵则积极疏浚淤泥堰塞的渠道,恢复农田水利灌溉体系,引渭河、泾河、洛河及其支流河水灌溉农田,草木不生的盐碱地被深度翻耕后,经过大量河水冲洗,渐渐地恢复以往的生机。

    点点滴滴的变化,累积汇聚成一股磅礴伟力。原本毫无生命力的灰黑区域,在叶知秋的视野里,逐渐褪去不祥的颜色,焕发出勃勃生机才有的白气。

    一眼望不见尽头的田野,郁郁葱葱的草木丛林,让麻木不仁的关中百姓,看到了明天和希望,人心在改变,民气在汇集,向着大汉旧都长安城蔓延而来。

    这是一条涓涓溪流汇聚而成的大河,大汉族气在其中生发,越发活跃灵动,对与国同体的叶知秋来说,简直就是一条天然的灵脉。

    有鉴于此,叶知秋欣慰地露出微笑:“民心可用!希望我现在的所作为未,还来得及。”

 第二百十七章 朝歌

    (全本小说网,HTTPS://。)

    换做以前,别说朝廷还都这等大事,就连皇帝出行都大费周章,不过如今汉室暗弱,朝中众臣手中无兵无权,即使发号施令,也得有人愿意遵从才行。全本小说网;HTTPS://。.COm;

    再则,兵权尽在温侯吕布手中,即使尚书令、司徒王允都无法染指,无可奈何之下,还都一事只能轻车简行。好在叶知秋分出一部在洛阳城招募的义军,总算撑起汉室和朝廷的架子。

    宗周故地岐山有封神榜出世,旁门左道中人只要不是痴愚蠢笨,就都明白玄门三教的企图,分明是想拿他们祭旗,赎偿混元道祖合道不成,获罪于天的罪孽。

    可是,三十六旁门七十二左道彼此之间,就矛盾重重,甚至有些宗门手中血债累累,根本无法平心静气地坐下来商量对策,如秦岭的太白剑派,全盛时期出过剑仙,在杀戮中得道,臻至一剑破万法的境界,手底下不知道攒着多少旁门道人左道修士的鲜血。

    以致于能与地仙之祖镇元子庇护下的大雪山剑派相提并论的剑修门派,遭到旁门左道的联手攻击,不仅仙剑折断,剑仙兵解,就连宗门根本剑诀《太白剑经》都遗失不知去向,偌大的剑修门派人丁凋零,如今只剩下大猫小猫两三只,勉强维持着道脉传承。

    看他起高楼,看他娶娇娥,看他宴宾客,看他楼塌了。大起大落的旁门不是没有,引领一时风骚的左道,声势都曾经异常煊赫,怼地道脉传承上古的旁门都没脾气,可惜都是转眼间纷纷凋零。

    一些旁门魁首静下心来,仔细寻思脉络根结,意外地发现一些宗门兴衰,竟然有外人插手的痕迹。挑起旁门左道之间的矛盾,实力内耗虚弱,最大的受益者自然是玄门三教,这个发现真的令人惊惶失措了。

    可惜,即便发觉真相又如何,玄门三教早已势大难制,不说二代弟子多数都成了仙真,三代、四代弟子都涌现出不少杰出人才。

    “不是说玄门三教获罪于天?怎会如此兴盛强势?”

    “挑起旁门左道内斗,消耗对手实力不说,趁机截取道脉气运。”

    “镇元子开创地仙之道,反倒是成全了玉虚宫的门人弟子,仙真入岩,镇压地脉。”

    “明白了,玄门三教实为道贼!如此苦心积虑,真是恐怖若斯。不得不说声佩服。”

    ……

    叶知秋对此自然是冷眼旁观,眼看着岐山封神榜出世,旁门左道商量来商量去,就是没能统合意见,拿出针对玄门三教的章程。

    “一盘散沙,干不成什么大事。照这样看来,最后还是得我亲自上场。可惜,法域依附人道拓展缓慢,法网刚刚突破函谷关,还没有笼罩住偌大司州,硬杠护住封神榜的玄都太上,我没有必胜的把握啊。”

    叶知秋想起不久前自己制定的战略,决定将封神榜出世之事放一放,先去太行山找“妖都朝歌”,履行女娲娘娘的邀约。

    “希望能在妖族大圣那里,获得某种程度的支持。话说回来,传闻女娲娘娘被巫族镇族大阵封在朝歌,祂却能分身出来游走九州,这算是囚笼监牢,还是保护祂安全的铜墙铁壁?我有点弄不清楚了。”

    叶知秋想到这里,感觉思绪有点乱,使劲晃了晃脑袋,才恢复冷静下来。稍后,他将关中复兴之事交托给三脉道兵的统领,分为五毒道脉杨秋、梁兴、成宜、张横、李堪,鬼道道脉侯选、马玩、程银,五行旗使孔宣等九人。

    诸事已定后,叶知秋借五行遁术穿山渡河,过洛阳而不入,迳自往太行山脉遁去。

    太行山脉东侧华北平原,虽经战乱折损了民气,依旧相当富足平和。西侧黄土高原郁郁葱葱,尽是上古至今的原始森林,植被保存的相当完好。不过,林中许多参天大树被砍伐,难免有些不美。

    太行山多横谷(陉),是东西往来的重要通道。军都陉、蒲阳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帜关陉为著名的太行八陉,是商旅通衢,兵家必争之地。

    叶知秋凭着大成的望气术,观看太行山脉的走向,目光深入地底,查看灵脉的来龙去向。结果只是发现山气葱容生发,预想中的超级洞天却连影子都没找到。

    “这是意料之中,如果那么容易被找到,玄门三教、旁门左道早就下手了,女娲娘娘也不会如此从容不迫。我只是在想,妖都朝歌的所在,会不会像是未出世的封神榜,藏在阴阳夹层地带。”

    叶知秋想到这里,立即施展鬼道通幽术,直接进入太行山所在区域映照的冥土,再上行返回阳世人间。

    经过阴阳夹层地带时,他发现一切都是正常,什么蛛丝马迹都没有,干净地仿佛被人刻意擦拭过。

    叶知秋隐约有所发现,可惜以他现在的能力,还无法捕捉到关键:“不在上面,不在下面,也不在中间,究竟会藏在哪里?女娲娘娘真的给我出了个难题!”

    就在这时,异常熟悉的声音在耳边响起,紧接着就有一股无匹的莫名吸力,牢牢地攥住叶知秋,试图将他拽进某个神秘的层面。

    叶知秋本能地想要发挥全力抵抗,不过转念一想,他就明白这是进入妖都朝歌的必经之路,仅仅运起法力护住周身,随后任由这股吸力将自己摄走。

    恍惚之间,叶知秋发觉自己在蜿蜒曲折的甬道里穿行,感觉就像是回到庐山白骨洞的“肠胃”,不断地往下沉降。

    “这里应该不是太行山腹的岩层,而是某种玄妙的法则,刻意营造的层面,就像物质世界的影子、倒影,阴影界或者暗影界。依我看,可能是妖神之躯,也有可能是圣人亲手所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