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右舷-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霾徊庵觥!
嘉靖三十七年(1558)正月,胡宗宪先派遣朱尚礼至岑港,以说服王滶等倭寇释放指挥夏正,并诚邀王滶、叶宗满等赴杭州。但王滶等以未得明旨而犹豫不决,并密遣骁将吴九、项松、王四、汪月潭等十余人至杭州探听消息。童华秘密将这一消息报告给胡宗宪,胡宗宪遂采取行动,分遣将领追擒。 
二月五日,王直被正式逮系于狱。王直被逮的消息很快被泄露,德阳等僧惧怕被诛,立即逃至岑港。夏正得此消息后,也急盗小艇,夜奔定海、平湖。但为倭所知,夏正遂被王滶禁锢于舟。 
此时,王滶大筑栅栏,坚固防御工事,多制战舰、火器,设重险以御。胡宗宪则次第调集各路兵马,亲至四明指挥俞大猷、卢镗和戚继光等水陆夹剿,将舟山团团包围。三月二十六日,接应王直的海外倭寇援兵分乘数艘舰船直趋普陀小姑道,被明军围歼。倭寇且战且退。二十七日,明军追其至乌沙门,斩首40余颗,焚溺倭寇无数。 
得知王直被擒的消息后,日本倭寇大举向明朝发动进攻。早已严阵以待的明朝水陆官兵,对来犯倭寇迎头痛击。四月初四日,袁兵备大败倭寇于石马,杀24倭。至十八日,胡宗宪恐岑港之倭被围困日久,穷迫死斗,乃呼朱尚礼、邵岳,令其偕倭夷来廷、来住等驾小艇,内藏以火炮,假冒岑港巢穴之倭招之。倭寇贼见同党,果然大喜不疑,遂登舟。朱尚礼等大呼“八剌乌舡”,乃从舵后发火炮并起水兵击杀之,尽焚倭舟,生擒倭寇22名,斩首250余颗,溺水身亡者水者无数。与此同时,胡宗宪又急调谭纶、戚继光追倭。二十八日,谭纶、戚继光督师至盘石(今浙江乐清磐石镇)。次日,二将在馆头(今浙江乐清乐城镇西40里)与倭寇发生激战,斩首19颗,倭寇战败奔水,多溺死,部分残倭遁入森林。谭、戚二将与张参戎会合,救出石马古寨逃难男女三万余口,俘斩倭寇40余人。 
三十日,谭、戚二将会师海门,火攻新河山之倭,俘斩倭寇24级,解放被掠人口450名。残倭遂缀岸奔铁场山,谭、戚二将追之至南湾,倭寇踞山坠石为拒。时梁守愚引明军从间道夺回山巅,部将舍人陈其可、丁邦彦三面奋击,倭寇从山后逃奔,深陷海涂之中,“悉长跪受刃,无仰抗者。斩三百余级,俘数十贼,还被掠甚众,负伤逃海洋沉溺者无算。(台)州人以为自有倭患以来,未见此战之痛快人心者。”(《胡梅林行实》)至此,祸及浙江多年的倭寇之患基本被平息。 
五月十八日。胡宗宪分兵围剿舟山倭寇巢穴,“杀贼甚众,焚倭尸一昼夜,哭殽外闻。贼党深恨指挥夏正诱直等降,遂支解正,悉力固守。”噩耗传来,胡宗宪“亲临海边望祭之,恸哭不已,军将皆堕泪不能仰视。”(6) 
嘉靖三十七年(1558)十一月,屯聚舟山的王滶等3000余倭寇见明朝放回王直已是不可能,于是,纵火烧毁巢穴,夺路泛舟向南而去,并在福建的浯屿(今台湾金门岛)扎营,四出劫掠。<;br>;至此,倭患的重点开始由浙江全面转移到了福建和广东。 
四、王直被斩 
嘉靖三十八年(1559)十一月底,拖延达两年之久的关于王直的处置问题终于有了最后的结果。这天,胡宗宪谳上王直、叶宗满、王汝贤等狱,谓:“(王)直等勾引倭夷,肆行攻劫,东南绎骚,海宇震动。臣等用间遣谍,始能诱获。乞将直明正典刑,以惩于后。宗满、汝贤虽罪在不赦,然往复归顺,曾立战功,姑贷一死,以开来者自新之路。”事下兵部会同三法司覆议云:“三犯俱不可原,仍将妻子财产没入,庶尽法律。”明世宗亦降下诏谕云:“直背华勾夷,罪逆深重,命就彼枭示,宗满、汝贤既称归顺报功,姑待以不死,发边卫永远充军。”(《明世宗实录》卷478) 
十二月,在胡宗宪忙于嘉兴督战之时,王直被浙江巡按御史王本固斩首于杭州,其妻子被赏给功臣之家为奴。王直之义子王滶则在猖狂出洋后为飓风所覆。 
至此,祸患东南沿海地区多年的倭寇巨擘——王直终于被彻底歼灭。 
纵观嘉靖时期的御倭形势,我们不难看出,胡宗宪对王直及其倭寇所采取的剿抚并举的战略策略,无疑是相当正确的。但遗憾的是,胡宗宪本欲宽贷王直并以其招抚倭寇的意愿却未能得到实施,以致在明世宗和部分朝臣力主治王直以死罪的情况下,终使王直被处以极刑,从而再度激化了矛盾,使倭寇之患重又严重起来。诚如谈迁所云:“胡宗宪许王直以不死,其后议论汹汹,遂不敢坚请。假宥王直,便宜制海上,则岑港、柯梅之师可无经岁,而闽、广、江北亦不至顿甲苦战也。”(《国榷》卷62) 
就王直评价而言,我以为应当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前半期的冲破明朝海禁政策、冒险进行海外走私贸易的徽州商人,后半期即在日本五岛称“徽王”、建立“宋”政权以后,率领倭寇大肆侵犯中国东南沿海,烧杀抢掠,成为倭寇的元凶首魁,这是不能原谅的。尽管他以开放海禁进行通商相要挟,但其性质显然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当我们翻阅当时文献,发现大量关于诸如歙县商人凌珊(歙县沙溪人)、程元利(休宁人)、邵鸾(休宁人)和徐正(祁门人)等分别在经商所在地镇江、嘉定、海宁和淮安捐资抗倭事迹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嘉靖三十四年(1555)八月倭寇自杭州长驱直入徽商故里歙县南乡和绩溪以及旌德、南陵、芜湖、当涂等地,人民生命财产倍受荼毒的时候,当我们回顾歙县岩寺备倭乡约同仇敌忾的时候,我们还应再为王直的行为辩护吗? 
显然,对王直的评价应当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否则,我们可能就会误读历史、枝解历史,从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最终走入历史的误区。 




二,明朝海禁以及倭患、汪直和海商
更新时间2005810 12:26:00  字数:21764

 明朝海禁以及倭患、汪直和海商 
作者:碧血汗青 
明朝中叶,东南沿海倭寇为祸,生灵涂炭,是为当时九边之外的又一大边患。 
幸得当时武有戚继光、俞大猷这两大不世名将,而文臣如谭纶和胡宗宪等督抚大吏也都大力支持剿除倭寇,因此“俞家军”和“戚家军”两支精锐,杀敌灭寇,歼灭倭寇无算,东南沿海方得一时安定。时有漳人为民谣道:“戚虎俞龙,杀贼如土”(《防海辑要》),倭寇畏称戚继光为“戚老虎”,有明一朝则把谭纶和戚继光这一文一武合称为“谭戚”,以彰其功绩之彪炳。 
而在谈论明朝倭患时,时常会提到一个明朝人叫汪直的,也称王直,大多称他为汉奸,指其为倭寇做向导为祸内地,所以寇害尤深。 
但汪直此人的身份,实际上长期以来都是有争论的,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此人到底是海盗还是汉奸这个问题上。其实说他是海盗也是不太准确的,严格地说,汪直所部是一个势力庞大的武装走私集团,也就是明代历史研究中经常提到的“海商”。海盗一般主要指在海上或沿海地区以抢劫船货、财物为生的武装集团,而汪直势力显然不是靠掳掠为生,缺乏海盗的普遍特征,因此更符合走私集团的定义,所以准确地说,汪直是个武装走私集团的头目。 
至于他是不是投靠了倭寇成了汉奸并给他们做向导入侵内地,这需要仔细分析,我们不妨就他到底是海商还是汉奸的问题来讨论一番。 
一,  中日邦交和明朝的海禁 
中国东南沿海的倭寇之乱,起自于元朝,在明朝实行海禁后,其祸害程度逐渐达到顶峰。 
在元朝以前的中日两国关系,自正式邦交以来,主体上基本是友好的。 
中日两国之间的正式邦交,应该起始于三国时期。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六月,倭女王卑弥呼遣使来华,魏文帝曹丕很是高兴,于是互赠礼物,并诏封其为“亲魏倭王”,对两位使者也都有封赏。日本其时颇依赖于中国,甚至国内有宗室纷争,亦要来华找曹丕分辨曲直,求为仲裁:“倭女王卑弥呼与狗奴国男王卑弥弓呼素不和,遣倭载斯、乌越等诣郡说相攻击状。遣塞曹掾史张政等因赍诏书、黄幢,拜假难升米为檄告喻之”(《三国志》)。而日本近年更出土了曹丕所赠之五尺宝刀及铜镜,器物上所铭年代与与《三国志》无异,由此可知记载不虚。 
到蒙古入主中原后,元世祖忽必烈听信高丽人赵彝之言,于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至元十八年两次远征日本,结束了两国自三国到唐、宋以来相对友好关系,开始了敌对状态,进而东南沿海开始出现倭寇。 
为了对付倭寇,元朝先于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取消了市舶机构,并“禁商下海”,在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又重新恢复,至大四年再度取消。而日本政府也因为恐惧元军的再度入侵,因此加强海防,终元一朝不曾与中国来往。 
到了元末明初,由于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人所部多有水师,而他们在被朱元璋消灭后,部下颇有逃至海上在两国间以走私和海外贸易为生的,甚至后来的明建文帝,也有说是去了南洋,而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就有人认为是去寻找建文帝,并试图将其消灭以绝后患的。 
于是朱元璋在消灭南方敌对势力准备北上灭元前,很担心南方敌对残余势力勾结倭人入侵沿海,因此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二年、三年、五年数次遣使去日本交好,但日本这时正好处于南北朝交战时期,道路为南朝所断,朱明交好的意图未成,因此开始实施海禁政策。到后来日本南朝为北朝所并吞,有相当部分武士成为了为浪人,部分浪人则沦为了海盗,前来骚扰中国沿海。但因为此刻明军战斗力强盛,水师也堪称一流,外加日本也是战后百废待兴,所以倭寇属于零散现象,没有形成气候,为祸不算太大。 
只是倭寇的出现,却使得明政府采取了一项重大的错误政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