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来从事侵略、掠夺的西方海盗,他们大多是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只因冲破海禁樊笼,触犯了海禁律法,而被视为海盗,其情况恰如嘉靖的主事唐枢所说:“寇与商同是人也,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胡宗宪:《筹海图编》卷十一,《经略·;叙寇原》)。当然,亦商亦盗是这些海商的本色,他们在纠番诱倭的商贸活动中往往是华夷相纠,彼此间称贷互市,其中货价莫偿或诓骗财物者比比皆是,而民间海商为争夺行商地盘,也往往各结伙党,彼此间兵戎相见,互相残杀者也不乏其人。
这些海商的组成成份比较复杂,他们中有的原是从事对内贸易转为从事对外贸易;有的是受官府欺压,冤抑难伸而下海经商;有的是豪门世家为牟利而参与活动;有的原是功名未就而下海从商;以及“迫于贪酷,苦于役赋,困于饥寒”的小民,“凶彼、逸赋、罢吏、黠僧及衣冠失职、书生不得志、群不逞者”等等(郑晓:与彭草亭都宪,载《明经世文编》卷218)这些海商在以舟山群岛为中心的商贸活动中,逐渐形成了以李光头、许氏兄弟、王直、徐海、毛海峰等为首的海商集团和以双屿、大茅(猫)、沥港、横港、长涂等为中心的海上贸易基地。
1。许氏海商集团
许氏海商集团包括许一(松)、许二(栋)、许三(楠)、许四(梓)四个兄弟;他们是徽州府歙县人。明代徽州府是一个商业资本汇聚之地;与晋商构成重要的商业势力。他们不仅活跃在国内市场;而且还经营海外贸易。俞大猷曾说:“数年之前;有徽州、浙江等处番徒;前至浙江之双屿港等处买卖;逃广东市舶之税;及货尽将去之时;每每肆行劫掠”(俞大猷:《正气堂集》卷7)。对许氏兄弟下海通商的过程;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胡宗宪认为许二是从福建破狱入海;勾引倭奴的。他说:“嘉靖十九年(1540);贼首李光头、许栋引倭聚双屿港为巢。光头者,福人李七;许栋,歙人许二也;皆认罪系福建狱;逸入海;勾引倭奴;结巢于郭巨之双屿”(胡宗宪:《筹海图编》卷5)。而郑舜功《日本一鉴》则说许二、许三先年下海通番是入赘于大宜满刺加;自后许四与兄许一“尝往通之”,嘉靖十九年;许氏四兄弟“潜入大宜满剌加等国诱引佛郎机国夷人;络绎浙海;亦泊双屿、大茅等港;以要大利”(郑舜功:《日本一鉴》卷6)。虽然他们对许氏兄弟来舟山前的活动有不同的说法;但对许氏兄弟来双屿的时间是一致的。许氏兄弟到双屿后;与原在舟山活动的福建海商李光头合为一伙。
嘉靖二十三年(1544),许二又“载货往日本贸易”,翌年“始诱博多津倭,助、才、门三人来市双屿”。不久;许一被明政府捕获;许三丧亡;许氏海商集团受到很大打击。但明朝政府的镇压并不能阻止他们的海上贸易活动。许二、许四为扩大海商集团的势力,“计令伙伴于直隶、苏松等处地方诱人置货,往市双屿,许二、许四阴嗾番人抢夺,阳则宽慰”。这些被抢的商人“自本者舍而去之,借本者不敢归去”,不得不跟从许氏兄弟下海贸易,“图偿货价而归”,从而扩大许氏海商集团的势力。
嘉靖二十六年(1547),海盗商人林剪自彭亨“驾船七十余艘至浙海”,与许二、许四合为一伙,使许氏海商力量大大加强。同时,另一徽州商人王直也“招亡命千人逃入海,推许二为师”(何乔远:《闽书》卷146,载《岛夷志》)。至此,以许二为首的海商集团终于形成,成为“海上寇最称强者”。
许氏海商集团在东南沿海既从事走私贸易,又攻城略地,“每掳掠海隅富民以索重赎”。如明朝军队的指挥吴璋及总旗王雷斋被抓获,用一千二百金才赎回,又如“谢文正公迁第宅也遭其一空”。他们的活动给明朝政府很大的打击和威胁。为了消灭许氏海商集团,嘉靖二十七年(1548),浙江巡抚朱执调兵遣将,进行围剿。三月,以都司卢镗率兵船泊温州之海门,海道副吏柯乔统领福清兵船泊漳州,专备海战,以遏南逸入闽广之路。在完成以上的兵力部署以后,四月,朱纨亲自带领备倭指挥刘恩至、张四维、张汉等强攻许氏海商集团的根据地——双屿港。经过激烈的战斗,明朝军队“破其巢穴,焚其舟舰,擒杀殆半”,许氏兄弟惨遭失败,同伙李光头、许六、姚大总及“大窝主顾良玉、祝良贵、刘奇十四等,皆就擒”(胡宗宪:《筹海图编》卷5,载《浙江倭变记》)。许二及许四逃往西洋。虽然许氏海商集团被击溃了,但江浙海商并没有被消灭,不久,又出现了规模更大,人数更多,资本更雄厚的王直、徐海海商贸易集团。
2、王直海商集团
王直,又名汪直,也是徽州歙县人。王直“少任侠,多略不侵,然若乡有徭役讼事,常为主辩,诸恶少因倚为囊橐”(《倭志》上册,载《玄览堂丛书续集》)。《筹海图编》等书记载:“少落魄,有任侠气。及壮,多智略,善施与,以故人宗信之”,从 “乡中有徭役讼事,常为主”。可见他从小就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善施与”,“故人宗信之”,表明他可能出自于富有之家,而且在乡里有一定的威望。另据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王直年青时,与徐惟学一起做过盐商,大概在经商中触犯明朝的禁令,曾对叶宗满、徐惟学、谢和、方廷助等同伴说:“国中法制森严,动辄触禁,孰与海外逍遥哉”。嘉靖十九年(1540),王直与叶宗满等人跑到广东,“造巨舰,收带硝黄、丝棉等违禁之物抵日本、暹罗、西洋等国,往来互市”(诸葛元声:《三朝平攘录》卷1,《海寇》)。王直下海初期,因实力不够雄厚,暂时投奔许氏兄弟海商集团,替许二“管库”,他出色的管理才能和经商经验很快得到许二的赏识,不久,被提为“管哨”兼理军事,从而成为许二海商集团的主要头目之一,与许氏兄弟一起,积极参与海上走私活动。
嘉靖二十七年(1548),许氏海上贸易集团被朱纨击溃。“许二逸去,王直素有机略,人多服之,乃领其余党”,重新组成以王直为首的海商集团,被众商推为舶主。这时王直虽已独立经营海上贸易,但还不能独霸一方。当时浙江洋面上还有一个海商陈思盼。他的贸易基地在横港,与王直进行抗争。王直的船队经过横港时,“屡被邀劫”(《倭志》上册,载《玄览堂丛书续集》)。王直为了消灭对手,扩大贸易集团势力,一直在寻找机会。嘉靖三十年(1551),有个姓王的海商率领番船二十艘,到浙江沿海进行贸易活动,陈思盼想邀为一伙,但被拒绝。陈恼羞成怒,“谋杀王船主,遂夺其船,其党不平,潜与直通,欲害思盼”。王直认为时机已到,“潜约慈溪贯通番柴德美,发家丁数人助己”。在陈思盼生日那天晚上,乘其不备,“遂内外夹击,杀思盼,擒其侄陈四。。。。。余党悉归直”(《明书》卷162)。陈思盼海商势力的被吞并,使王直集团势力大大增强;从此;完全取得了浙江海面的控制权。“由是海上之寇,非受王直节制者;不得自存,而直之名始振聋海舶矣”(胡宗宪《筹海图编》卷5)。
王直吞并陈思盼后;成为舟山群岛乃至整个东亚地区人数最多、势力最大的海商集团。其手下如叶宗满、徐惟学、谢和、方廷助及毛海峰、徐碧溪、徐元亮等人都是赫赫有名的头目。王直为了扩大海上贸易,乃令毛海峰、徐碧溪、徐元亮等分领船队,满载各种货物,扬帆世界各国,“凡五六年间,致富不赀,夷人信服,皆称‘五峰舡主’”。接着;他又招聚徐海、陈东、叶麻等为将领,勾引倭门多郎、次郎、四助四郎等,“威望大著;人共奔之”。不仅近地人民、兴贩之徒络绎不绝;甚至“边卫之官;有与柴德美通番往来、五峰素熟者;近则甘为臣仆;为其送货;一呼即往,自以为荣”(范表:《玩鹿亭稿》卷5)。
王直虽已成为财厚势大;人众船多的海商集团首领,但他并不想与明朝政府相对抗;而以“杀思盼为功,叩关献捷求通市”。他一心一意想得到明朝政府的批准;在海上从事合法的贸易活动。但顽固地执行闭关政策的封建王朝;不仅不答应王直的通商互市要求,反而派俞大猷“驱舟师数千围之”,王直突围而出;逃往日本;在萨摩州之淞浦津建立贸易基地。王直在日本;自称“徽王”,控制要害;凡“三十六岛之夷;皆其指使”;在中日之间进行海盗式走私贸易;成为中日海盗的总首领。
嘉靖三十一年(1552);王直“纠岛倭及漳、泉海盗”,带领巨舰百余艘;“蔽海而来;浙东西、江南北、滨海数千里;同时告警(范表:《海寇议后》),这就是著名的“壬子之变”。从此开始;“比年如是;官军莫敢撄其锋”;“纵横往来;如入无人之境”。如攻入黄岩府;官军莫之谁何。“直乃绯袍玉带;金顶五檐黄伞;其头目人等;俱大帽袍带;银顶青伞;待卫五十人;皆金甲银盔;出鞘明刀;坐定海操江亭;称净海王;居数日;如履无人之境”(傅维鳞:《明史》卷162)。嘉靖三十三年(l554)四月;王直部占据浙江拓林;“连营三百里;如老鹳嘴七八里之间;皆其部落之所屯聚也”。王直由此地分一支自青浦、白鹤港而北;出太仓;又分另一支“自刘家港入趋昆山”。八月,又遣吴德宣、徐碧溪率众千余人进攻嘉定县城;接着在师家浜大破参将许国、李逢时,“时二参将所治者皆北兵,不知地利,屯所遇潮,死者甚众(胡宗宪:《筹海图编》卷6,《直隶倭变记》)。
王直打败明朝官兵以后;再次提出开放海禁、通商互市的要求。嘉靖三十四年(1555)他对明朝正副使蒋洲、陈可愿说:“我本非为乱;因俞总兵图我;拘我家属;遂绝归路”。并告诉他们:“倭国缺丝棉;必须开市,海患乃平”。接着又派遣毛海峰、叶宗满伴送陈可愿回国;会见胡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