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交锋三十年--改革开放四次大争论亲历记-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或几百个青年联名写来的。这个数字,打破了20世纪100年报刊专题讨论来稿数量的纪录。来信的也有不少成年人和老年人,还有大批海外来信。
这正是杂志社所期待的。原来,《中国青年》自1978年9月复刊之后,主编关志豪一直关注青年人在想什么。他组织编辑就此进行调查,发现十年动乱给青年的心灵造成了难以言说的创伤。怎么办呢?编辑部一致的意见是开展一场公开的讨论。发表潘晓来信,就是要给青年人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于是,从5月号到12月号,8期杂志共编发111篇稿件。很多青年在来信中说,自己有着和潘晓同样的遭际和心路历程,潘晓能够把探求人生意义的心里话坦率地说出来,是一个历史进步。
讨论中的意见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种意见认为,〃人活着是为了使别人更美好〃。有些人受的挫折比潘晓还大,但他们不改初衷,为了理想不惜献出生命,这样的人生态度才是正确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是错误的人生观。
另一种意见认为,〃人活着是为了使别人更美好〃不是科学人生观。共产主义不是禁欲主义,为自我和为别人不是截然对立的,人考虑自我是正常的。人生的河流是由为自己和为别人等各种源泉汇合而成的,要承认为自我有存在的合理性。合理的解决方法应是发展的合题:〃主观为社会,客观成就我〃。

第19节: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一道闪电(5)

还有一种意见赞成〃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认为人的活动首先是要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然后才能满足别人。黄河本身必须有丰富的水源和生命力,才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在众多来信中,武汉大学哲学系学生赵林的来信颇具爆炸性。他的来信被编辑部加了一个题目:《只有自我才是绝对的》,这个题目使赵林后来吃了不少亏。文章说,自私是一个广义的哲学概念。自私是什么?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康德和黑格尔看到了这一点,认为历史就是在恶中发展的。按照人的本性来说,自私是最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是人类最原始也是最正当的权利。自私就是人的自我发现,是个人意识到了自己的价值。一切总体主义的观念都是个体灵魂被歪曲的结果,是个人本质异化的结果。没有这种广义的自私,社会就不能发展。从这个意义来说,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当然,这里所说的自私,不是指蝇营狗苟的个人占有,而是指表现自己我,开发个人价值。
各种观点进行了针锋相对的交锋,杂志社通过编发稿件,对一些偏激的观点作了平心静气的说服工作。
当时,不少改革者高度评价《中国青年》的讨论,认为通过这场讨论,可以使青年人获得一个研讨人生的平台,有利于大家在切磋中共同前进。有的杂志发表文章说:〃这是中国报刊前所未有的光荣不同的声音发出来了,说明我们的神经衰弱症正在好转。〃
保守一点的人就不这么看了。有人写信指责《中国青年》说,〃根本不应该发表这种来信〃,甚至谩骂编辑部是〃纵火犯〃,说这是〃阶级斗争的新动向〃。
有的单位扣押了这几期《中国青年》杂志,不许人们看。有不少单位的领导把参加这场讨论的青年当作〃危险分子〃,甚至视为〃洪水猛兽〃。有的人给杂志社写信不敢署真实姓名,怕单位里打击报复。
幸好,《人民日报》适时地发表了评论《人生观讨论值得重视》,说这次讨论〃提供了很可贵的新鲜经验〃,〃感人至深〃,局面才有所缓解。
紧跟而来的一大热点是,每天都有许多人写信打电话或亲自到访《中国青年》杂志社,询问潘晓情况,要求见面。编辑部婉言谢绝了所有这些要求。
接着出现了很多传言,说潘晓并无其人,来信是编辑部捏造的。
也有不少人冒充潘晓或被人指为潘晓,出了不少事。山东威海市一个女青年,由于她的经历与潘晓相似,被人硬说成是潘晓,她多次表白也无济于事。造访她的人有时一天多达40人。这位女青年的母亲嫌她惹事,竟在她头上砍了一刀。
潘晓到底是谁呢?编辑部也有苦衷。其实〃潘晓〃是个笔名,或者说,是个半虚拟的人物。〃潘晓〃是在两个人姓名中各取一字组成的。一个是出生于1955年的女青年黄晓菊,当时是北京市第五羊毛衫厂的女工;另一个是出生于1959年的北京经济学院(现为首都经贸大学)经济数学系二年级本科生潘祎。
杂志社编辑马笑冬和马丽珍在调查青年状况时,分别接触到这两位,觉得黄晓菊的经历和潘祎的观点各有代表性,就把他们的经历与观点整合成一篇文章发表。潘晓的生活经历主要采用黄晓菊的,观点则主要出自潘祎。当然,也吸收了其他一些青年人对人生观的看法。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使这封信更具典型性和吸引力,引起普遍关注与思考。
北京及全国各地报刊,还有一些外国记者纷纷要求采访潘晓,都被谢绝了。
在越炒越热的气氛中,当时负责意识形态工作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胡乔木于1980年6月18日下午来到《中国青年》杂志社,听取汇报。他问杂志发行多少份?主编关志豪说:325万份。胡乔木说:〃一个人主观上为自己,客观上为别人,在法律上经济上是允许的。在工厂劳动,劳动得好,得了奖励,受了表扬,他也为社会增加了利益。他可以是一个善良的公民,他客观上是为了别人的,因为他做的不是坏事,不是损人的……对上述这种人不能耻笑,不能否定。〃

第20节: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一道闪电(6)

在社会各界持续不断的舆论压力下,潘晓不得不露面了。
经过编辑部仔细商讨,决定由黄晓菊以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的方式和观众见面,因为潘晓的文章是以女性身份叙述自己的经历的。8月20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了〃潘晓专题报道〃。黄晓菊在电视上露面说:〃这封信是以我为主写的〃,〃我们不能因为社会上存在着垃圾就像苍蝇那样活着〃。这句话一时广为传播。
然而,到了1980年9月之后,形势急转直下。
先是9曰23日,《工人日报》办的〃情况参考〃刊登群众来信说,潘晓来信是〃有肉一块,蚂蚁俱来〃,来信指黄晓菊〃从一个无名小卒一下子成了全国人人瞩目的风云人物〃,〃黄在生活中'主观为自己'是做到了,'客观为他人'还差得很远。〃
接着,一位中央领导就此事批示说〃请有关部门查查这件事。报刊,电台有个猎奇的思想,没有解决好……〃
12月,华中工学院向中央有关部门送上一份材料,指这场讨论〃散布大量错误观点〃,〃必须澄清〃。
关志豪回忆,1980年第12期的《中国青年》不仅减少了讨论版面,而且宣布讨论就此结束。这一期发表的总结文章题为《六万颗心的回响》。文章说:人不都是自私的,有自私的人,也有高尚的人,应该提倡公而忘私,先公后私,助人为乐的精神。
文章并没有否定〃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这一公式。只是说,这不是先进的人生态度,在利己中利他,是较低的要求。人应该在实现整体中去实现个体。
文章引用了一些模范青年的事例之后说,人生的真谛在于创造。
文章说,这次大讨论加深了青年之间的理解,也加深了长辈对青年一代的理解。
但是,参加这场讨论的主角,却遭遇了不少坎坷。
潘晓讨论开展起来之后,黄晓菊结识了一个崇拜她的大学男生,两人结婚几年之后又离婚。在这个过程中,渴望学习的黄晓菊离开羊毛衫厂,通过考试进入一家研究所担任图书资料员,她对这里能够读书的环境很满意。
但是,〃不久,潘晓之事传入所里,我感觉领导看我的眼神怪怪的。也许领导认为,出轨的思想和言论会对正常的工作秩序产生威胁吧?而且,我的确不太听话,喜欢自作主张,按自己认为对的办,不能不折不扣地服从上级。于是,当所里第一次实行人事制度改革时,头一个被停聘的就是我。〃黄晓菊后来写文章这样说。
已经离婚的黄晓菊狠狠心,把三岁的儿子送进全托幼儿园,于1988年孤身南下,到海南、深圳〃闯世界〃。三年下来,当过记者,做过女佣,吃尽辛苦,所剩无几。1993年,她又回到北京,借钱开小店卖羊毛衫,经受了被人骗钱等种种惨境之后,终于凭着血汗拼搏,开了自己的服装公司。如今,她觉得自己的路越走越宽了。
出生于1959年的潘祎吃了大苦头。他说:〃那场讨论改变了我几乎全部的人生〃。潘祎的父母在〃文革〃中被迫移居青海,潘袆为了考学,寄居在北京亲戚家,饱尝寄人篱下的痛苦滋味。他在1978年考入北京经济学院。潘袆的性格孤僻乖张,〃上了大学又怎么样?这样杳渺昏暗生不如死的未来之路,何去何从?〃在学校期间,因为孤独苦闷抑郁,再加上对人生问题百般思索找不到出路,1979年5月曾服药自杀。抢救复活之后,曾被诊断为〃精神分裂〃。
1980年春,经学校推荐,潘袆参加了《中国青年》杂志的青年思想状况调查活动。他对人生问题的思索引起了马丽珍以及编辑部重视,他的观点被融进〃潘晓来信〃之中。
讨论开展起来之后,潘晓在一些人心中成了负面代表。〃学校得知我参加这场讨论,变本加厉地找茬,好像是我自己主动投稿加入的,好像不是学校推荐的。〃潘袆说。1981年3月,学校以他的疾病为由,勒令其〃自动退学〃。潘袆在北京四处流浪,每天生活费只有6分钱。他一再要求复学,都遭到拒绝。学校一位干部告诉潘袆,处理决定是经过〃上边〃批准的,想复学,不可能。想打官司就去找《中国青年》杂志去打,是他们把你搞成这样的!

第21节: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一道闪电(7)

此后,潘祎在马丽珍等人热心帮助下四处求职,在建筑工地打工,帮公司看大门,又进了卖大碗茶的前门联社当装卸工。
1983年10月,潘袆因牵涉盗窃罪被捕,社会各界甚感震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