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则徐指挥着水师的船只沿着江岸冲了过去,前面有洋人喊叫的声音。林则徐下令水师的官兵呐喊起来:“我们是大清国海关总监,前面的船只立刻停下,接受检查。”
那些船只见到水师的到来,不仅不停下来,反而迅速向大船靠拢,到了大船边,这些人顺着绳梯爬上了大船,那些小船也被船上放下来的绳子吊了上去。
林则徐眼见不能逮住这些人,连忙指挥人往岸边靠去,想弄清楚岸上的到底是什么。
这时大船上火光一闪,几乎就在同时,水面上轰隆一声巨响,一团水柱在月光的照耀下升腾起来,又迅速在江面上掀起波澜。林则徐乘坐的船只在炮弹掀起的巨浪中激烈的摇晃起来,一个巨大的浪头盖了过来,水师的船只无奈的翻转了过来,将林则徐扣在了江面下。离的稍远的几艘浆船也被巨浪冲的东倒西歪,有醒悟过来的水师调转船头飞也似的跑了。林则徐在福建长大,自小也熟悉水性,在水中脱了官服,一个猛子钻出水面。
大船上传来了哈哈的大笑声,一阵刺耳的洋话叽里呱啦的讲了起来,接着又是一阵大笑声。
林则徐忍着心头的怒火向着视线微弱的江面问了一声:“有受伤的吗?”
黑暗中有人答道:“林大人没事吗?”
落水的人又聚到了一起,那名副将指挥着人将船翻了过来,大家相互救助着重新上了船,有些丧气的往回走去。
林则徐望着仍然笑声不断的大船,明白了贺虢为什么要告诉自己洋人在这里卸货。
旁边一名水兵打了个喷嚏,有一人说道:“林大人,看起来你是个好官,可是洋人船坚炮利,咱们的水师不是对手,而且洋人的生意让很多人都赚了钱,林大人想要管这些事情,不是断了很多人的财路。”
那名副将吆喝了一句:“多嘴。”这人闭上了嘴,再也没有说话。
副官看着沮丧的林则徐说道:“林大人想开些,今儿没有伤人,也算是运气好。”
已经离开了大船很远了,林则徐望着黑影占据了整个江面的洋船,心里五味杂陈,这些能进珠江的船只是洋人最小的远洋船,那些更大的船呢?他一身水淋淋的站了起来,凝望着冷冷的月光照射的江面心哭了。
*************
这样的伤心事林则徐并不至遭遇一次,林则徐逐渐开始了对西事的注意,他招揽了大批了解西文的人翻译来自西方的书籍以期望了解洋人。
亚孟成了林则徐这方面的好帮手,他找来了大量的翻译人才。
其中有袁德辉,一个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和马六甲受过西式教育的四川人。
梁进德,他的父亲原本想培养出一个能翻译圣经的中国人,他新加坡受到了良好的西式教育。
除了招聘到这些懂西文的人才,林则徐还常常将洋商买办、引水、通事、归国华侨、教会学生,甚至在外国商船中服役的中国厨师、在伯驾眼科医院中工作的人招入行辕议事。他为了了解西方不避嫌疑,礼贤下士。
长此以来,有些洋人知道林则徐如此好知夷情,主动将英吉利好书卖与林则徐。
这样西方的《万国律例》、《世界地理大全》、《澳门杂录》、《澳门历史》等等书物被大量翻译出来,摆放在林则徐的案头。随着对西方了解的深入,林则徐越来越惊心,他的眼前打开了一扇从未打开过的窗户,那里不是熟悉的人伦道德,而是承载着洋枪大炮的西式文明。
然而通过图书里了解的西方应该说还是带着一层面纱的,撕掉这层面纱的是第一批从西方回来的留学生。他们中有魏源、有杜受田、有黄爵滋等等,当然还有驻英国使馆大使戴兰芬,这些人当初带着眼泪,抓一把乡土,在皇帝的圣旨压力下无可奈何的漂洋过海。而今在海外渡过了三年终于回来了。
1826年的夏天,广州城万人空巷,人们在码头外等着观看第一批回到中国的留学生。
因为京城里驱逐英国商务领事的事件,这些人提前回国了。当喷薄的太阳在朝霞中升起时,从珠江口驶进来的一艘葡萄牙商船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在那一轮炙热火红的太阳中,商船缓缓的靠近了广州码头。等候的官员和人群可以看到甲板上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他们拥挤在船舷边,挥着手中黑色的礼帽或者雨伞,舞动能够舞动的一切,兴奋的向岸边招着手表达他们内心愉悦的心情。
第六十五打开的窗户
1823-1826年的伦敦并不如人们想想中的愉快,城市大街上的低洼处积满了污水,刚刚被圈地运动赶出家门的农民,还没有一个合格的手工业者所应有的觉悟。他们提着喝光的酒瓶睡在大街上的角落里。与此对应的得益于工业革命的成长,遍布在城郊的纺织厂拥有数万台织机,它们吸纳了大量的失业者。冒着浓烟的烟囱伴随着蒸汽机的轰鸣,让工人们拼命的想要赶上机械的速度。工业革命积累的财富使一个新的阶级壮大起来。与居住在棚户区的工人相比,他们居住在伦敦华丽的富人区,不远处便是雄伟的伦敦塔、庄严的西敏寺教堂、壮观的圣保罗大教堂这些历史悠久的建筑原本只能是贵族和庄园主的天堂,现在他们必须学会和新兴的暴发户学会相处,毕竟这些暴发户为国家提供了最多的税收。
戴兰芬带着从中国来到西洋的数百人,跟在东印度公司官员的身后,萨克雷热情的为戴兰芬指点着伦敦大街上的建筑,虽然听不懂萨克雷蹩脚的中文,戴兰芬仍然不时点着头。
行走在十九世纪初的伦敦大街上。行人们的目光和东方客人的目光同样的充满了好奇,双方最初的印像都是陌生的。数千年来,这是第一批走在伦敦的中国游客。
朝霞在泰晤士河口升起,在英国人心目中有如故宫一般的伦敦塔披上了一层红妆,高大的城墙和密布的塔楼仿佛在向东方客人讲述着一段久远的故事。后来这些中国客人才知道,伦敦塔始建于1078年。它在历史上既作过王宫,也作过法院,后来又是一所监狱,他承载着英国人从十一世纪开始的一段历史。
戴兰芬和他的生员们以轰动的效应在皇宫里受到了乔治四世隆重的欢迎,这位热爱中国文化的英国皇帝在宫殿里挂满了莲花造型的灯饰,中国仕女画,摆满了琳琅满目的瓷器来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随后又举行了让中国客人心惊肉颤的盛大舞会,那些戴着白色波浪形假发的男人和露出一片白花花胸脯的妇女们搂搂抱抱,如此不堪入目的场面让戴兰芬带着生员们拂袖而去,主人莫名其妙的愣在那里,不知道为什么得罪了客人。
在旅店的房间中,戴兰芬透过木板窗户望着街道上来来往往的马车和人流,他想到了离去。可是中国与英国相隔数万里之遥,岂能如此轻易的离开。他又想到了身上背负着皇帝的期望和寄托,要自己务必了解英吉利人,而且戴兰芬离开英国后,留在这里的以及今后会来到这里的生员怎么办?
街头撒尿的小天使雕塑正好对着戴兰芬的窗户,它那冰冷的永恒不变的面容似乎正嘲笑着戴兰芬的胆怯,让戴兰芬想起了地藏菩萨入地狱时说的话,“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就这样戴兰芬咬着牙担负起了建立使馆和照看留学生的使命。
通过萨克雷的帮助,第一批到达伦敦的中国人在一处僻静的街区买下了一栋房屋,他们从旅馆搬到了新居中。
戴兰芬带领着生员们将这里改造的更富有中国的气息,他们在走廊上挂着自己制作的红灯笼,在大门口贴上自绘的门神。大门外的法国梧桐静静的观察着屋里的中国客人,这群东方之子在富有西方气息的建筑中点缀出一朵美丽的东方之花。
听到戴兰芬给林则徐讲起了这些,魏源想起了坐落在剑河的大学,他从这座没有围墙的大学中学到了很多。让他思考最多的是,中国如何在吸取西洋的先进技术时不至于淹没自己,丢失掉伟大的华夏文明的精髓。最先让魏源思考的不是这些,他在对西方一点点的认识中比较着。为了节约有限的经费,到工厂打工的日子让魏源对西方的工业资本家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这些资本家着魔似的将获得的利润投入到新的投资领域,让金钱滚雪球似的扩大。这种疯狂的资本扩张与中国两淮的徽商将商业利润投入土地的购买,房屋的扩建,园林的修建,书画的收藏相比,两者不同的命运也就是国运。这其中包含了很多元素,徽商这么做并没有错,至少在中国他们没有错。
屋子里哄堂大笑的声音让魏源从思考中惊醒过来,他看见一同从西洋回来的同学们正在开心的笑着,林则徐也在一旁会心的笑了起来。
杜受田知道魏源有发呆的毛病,在一旁说道:“林大人刚才在问,听说洋人两腿僵直,一旦摔倒便爬不起来,这事是真的吗?”
魏源笑了笑却感觉笑不出来,两广的官员愿意和回国的生员们聊天的就林则徐大人一个,其他人无丝毫的耐心听一句半句,似乎他们这些从没有出过海的井底之蛙很了解洋人,那些洋人天生如此今后也不会变化一般。
一股危机感在魏源的心中升起,他很清楚危机感来源于何处,来源于资本扩张的疯狂动力。Capitalism(资本主义)这个单词是魏源在剑桥大学花费了很多时间去学习的一个英文单词,也是在英国了解的最深刻的一个单词。对中国的威胁将来自于这个单词,资本家是不满足资本在一个国家流通,资本一出生出来就带着无以伦比的侵略性,它最终会将中国纳入到资本主义的体系,不然中国将是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的敌人。
杜受田拍了拍魏源的肩头,对着他微微笑了笑,一种相互理解的感觉在魏源的心头升起。杜受田在牛津大学学到了很多东西,与魏源一样到了英国一年后便开始半工半读,与现在仍然留在那里开餐馆的生员相比,两人都坚持在大学贪婪的吸收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