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1月2日,刘伯承指挥第386旅在昔阳以东的黄崖底设伏,歼日军300余人。
11月7日,刘伯承率第129师部队与第115师部队协同作战,在广阳、户封地区重创日军主力一部。
1938年1月后,刘伯承又与新上任的师政治委员*一起,率部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又连续打了几个列为典范的伏击战,比如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等。
短短一年时间,刘伯承率部打了十余场堪称是具有教科书价值的名仗、好仗,并创建了晋冀豫和冀南根据地。这正是刘伯承把军事理论转化为军事实践的成功证明。
1940年8月20日至11月15日,刘伯承指挥所部参加了百团大战三个阶段的反“扫荡”作战。第129师所属部队在百团大战*歼日伪军8000余人,破坏根据地内外的铁路、公路共500余公里,攻克和收复城镇据点共60余座,取得了巨大的战果。刘伯承曾对新华社记者发表关于百团大战的谈话,盛赞百团大战对推进全国特别是华北抗战的作用及取得的巨大战果。
解放战争时期是刘伯承最辉煌的时期,以劣势兵力纵横南北,率部打了一个又一个可圈可点的漂亮仗。如上党、邯郸、定陶、临浮、鲁西南、临汾、襄樊、郑州、淮海等诸多战役,还有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千里跃进大别山。1947年8月,刘伯承与*率部千里进军大别山,直插国民党军战略腹心地区并立足生根,对推进全国战局起了关键作用。这种以弱兵搏击取得战略后方的举措确实不同凡响,可谓神来之笔。刘邓通过时间换空间,逐步建立起较巩固的中原根据地和游击区,部队逐步积累起在中原的战略优势,为后来取得中原逐鹿和淮海大战的胜利打下了良好基础。
“军神”刘伯承元帅(4)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一般人所不能打或打不好的难仗。千里跃进而不要后方,基本上是败多胜少的恶仗。红军的长征、抗日战争后期的359旅远征、中原突围,都是艰苦卓绝、伤痕累累的壮烈远征。在刘邓大军千里跃进之后,毛泽东曾经计划让粟裕率领华野主力渡江南进,千里蛙跳至闽浙赣,给敌人以相当的威胁和牵制,因其前景的不可预测,经过粟裕斗胆直陈的分析和毛泽东最后从谏如流的让步,并及时采纳了部下的意见,取消了南进方案。
刘伯承的综合秉赋非常高,被人们盛赞为当代中国难得的军事家,甚至敌方的名将白崇禧也称他是“*第一号悍将”。
刘伯承在长征后期受中央的派遣到红四方面军加强领导工作,他见证了红四方面军鼎盛时期达到8万之众的辉煌,同样看到了在张国焘的错误领导下,红四方面军倾力南下误入歧途,兵败四川,由盛而衰的窘况,也感受到了以红四方面军为主组成的西路军,在西征途中遭遇的惨烈的失败之痛。所幸,在随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中央果断让刘伯承担纲执掌这支曾经大起大落的部队。接着,从八路军第129师,到晋冀鲁豫军区,再到中原野战军,最后到第二野战军,刘伯承和他的最佳搭档*一起,一点一滴,一步一步,把这样一支并非主力的部队打造成了一支誉满中外的名军,
刘伯承以一位著名军事家的卓越指挥艺术和精湛统驭能力,率领第129师直至第二野战军,与其他各大野战军一起,为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建立了巨大功勋,不愧为一代“军神”。
刘伯承一生军事著述颇丰,重要著述已收入《刘伯承军事文选》。刘帅的军事理论家地位很高。抗日战争时期发表《论游击战与运动战》、《对目前战术的考察》等著作,系统阐发了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理论。
关于人民革命战争中人民军队的作战,刘伯承认为要注重三点,一是作战特点:在于把战术与群众的斗争结合起来运用。要以民兵(群众武装)为“肉”,游击队(地方武装)为“筋”,正规军(基干军)为“骨”,形成一个动作一致的有机“拳头”,陷敌于四面楚歌之中。二是作战形式:实行综合群力的战争,游击战、运动战和阵地战,开展“到处都有”的全面游击战。游击战与运动战是相互融合贯通并适时灵活地转换,贯通的“环”就是趋利避害的机动。三是辩证指挥:作战指挥上,指挥员和司令机关要随时随地周密研究任务、敌情、我情、地形和时间这五个对作战最有影响的要素,即“五行”,据此定下正确的作战决心,即“五行术”。
刘伯承的军事理论,一篇篇,一章章,不论古今中外都能引经据典,而运用起来又能比拟通俗,深入浅出。讲到运动战,他就比画个“伸拳头打汉”,能缩方能伸展;论到不与强敌争一日之短长,他就比喻为“乞丐与龙王爷比宝”;关于破釜沉舟,与黄维兵团拼死一搏,他用了“瘦狗屙硬屎”的谐语,使二野的将领心领神会。
“贺胡子”贺龙元帅(1)
1936年冬天,时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的贺龙,与毛泽东第一次见面、第一次握手。两人都是大高个子,都是仪表堂堂,只是毛泽东更瘦更高一些。渊博、睿智的毛泽东,浑身充满着领袖的气质;威猛、忠勇的贺龙,处处洋溢着帅才的干练。
当两双巨人的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的时候,贺龙以一种倾慕已久的神情望着毛泽东。彼此用熟悉的湖南口音互致问候。激动的神情和热忱的话语溢于言表。
毛泽东微抬着头,望着贺龙说:“我们对你贺老总早就是如雷贯耳哟!”
贺龙的眉眼和嘴唇都情不自禁地舒展飞扬,他朗声对毛泽东说:“主席,我在1916年就听说过你呀,敬仰得很呢。那时就认定你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毛泽东接着说:“在三湾改编时,我就是以你贺龙两把菜刀起家的精神来鼓舞士气的,你是一个大英雄呢。”接着,毛泽东又夸赞道:“你们2、6军团在乌蒙山里打转转,很聪明,没有吃亏。你们一万多人,走过来还是一万多人,基本上没有蚀本,是个了不起的奇迹,是个大经验,大家要总结和学习。”
贺龙谦虚地说:“主席过奖了,主席过奖了。”
1936年7月初,贺龙率红2、6军团在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军委立即电令红2、6军团和红32军组成红二方面军,由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委、关向应任副政委。当朱德将张国焘另立中央、分裂党和分裂红军的活动告诉贺龙、任弼时等人时,贺龙明确表示只有一个中央。随后,张国焘又散发反对*中央的文件《反对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博古逃跑主义路线》。对此,贺龙明确表示:“张国焘分裂党中央是错误的,这个材料不能散发。”并立即通知红二方面军各部队:“接到小册子统统收起来。”贺龙、任弼时等通过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作斗争,促成了红四方面军北上,最终与一方面军胜利大会师。
陕北窑洞的会见,奠定了贺龙在毛泽东领导下施展帅才的良好基础。
贺龙除了“贺胡子”的绰号外,还有一个非常响亮的别称,叫“岳飞岳鹏举”。意曰“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而且这种称谓早在“八一”南昌起义之前,早在中国工农红军诞生之前。也就是说共产党称他“岳飞”,国民党也称他“岳飞”,可见贺龙被称作英雄的宽泛性。
“红军之父”朱德是这样称赞贺龙的:“贺龙同志又高又壮,真是强壮得像老虎一样。我在长征中,一次也没有看见过他显出疲惫的样子。好几次,他还背着负伤的战友呢!”
毛泽东十分欣赏贺龙在威猛中带有的平和宽厚气质。的确,如果从贺龙的外貌看上去,他的全身,从头到脚,都充满跃动的活力。他那充满俏皮的眼睛,总含着笑,仿佛在寻找幽默的好材料。喜动不喜静的他,行走动作都和他那声如洪钟的南方乡音一样令人瞩目。他的个人嗜好同样也具有魅力,喜欢用烟斗,胡须浓黑而整齐。
毛泽东对贺龙很宽厚,连他留胡须的样子也喜欢。贺龙曾对毛泽东说:“我开始留胡子的时候,还是一个赶马的娃子。那时,也只有地主军阀才留胡子,我就想,不相信为什么农民就不能有胡子。所以,我就留了胡子。”
毛泽东听后哈哈大笑:“老总留胡子都有一段反潮流的故事。”
“贺胡子”贺龙元帅(2)
在猛将如云的解放军将领中,留胡须的人并不多,一个是贺龙贺胡子,另一个是孙毅孙胡子。一方面他们是从旧军队中过来的,另一方面显示出毛泽东对他们的喜爱。
1927年7月,已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的贺龙,在武汉首次会见*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周恩来。贺龙向周恩来表示,我认定共产党是最好的,我服从共产党的领导。
7月23日,贺龙率部到达九江。*中央政治局委员谭平山就*中央决定在南昌举行武装暴动,征询意见,希望贺龙率第二十军一起行动。贺龙当即表示:“感谢党中央对我的信任。我只有一句话,赞成!我完全听从共产党的指示。”
7月28日,周恩来到第二十军,告之南昌起义计划,并征询意见。贺龙表示:“我完全听从共产党的命令,党要我怎么干就怎么干。”周恩来说,*前委任命你为起义军总指挥。
8月1日,贺龙与周恩来、叶挺、朱德、刘伯承等在南昌指挥起义。
9月初,起义军南下途中,在瑞金,贺龙由周逸群、谭平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周恩来出席入党仪式并讲话。出席仪式的还有李立三、恽代英、谭平山等。
10月7日,南昌起义失败,贺龙和刘伯承、叶挺、林伯渠、吴玉章等从陆丰抵香港。又从香港到达上海,并会见周恩来。周恩来对贺龙说:“*中央安排你去苏联学习。”贺龙很高兴。后来被敌人发觉,遭到通缉,未能成行。
11月中旬,在上海等待*中央安排工作时,贺龙通过周逸群,向周恩来请求,愿去湘鄂边重新组织武装。贺龙对周恩来说:“不出三年,我一定为共产党再拉起一支像二十军那样的队伍。”
1928年2月20日,贺龙把鄂西的农*动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