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朝好丈夫-第8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挽留有很多种意思,而柳乘风的挽留显然是最时兴的那一种,两封辞呈都采取了留中的方式,并且诏书也及时发出,对两个内阁大学士进行了恳切的挽留。

紧接着,按照程序,第二封辞呈递上,柳乘风依旧下诏挽留。

用不了几天,第三封奏书终于又是到了,而这一次,诏命传出,准许李东阳、杨廷和致仕回乡,诏命称许李东阳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加太子太师。杨廷和力除时弊、博学鸿毅,赠太保。

其中以对杨廷和的诏书最为耐人寻味,诏书之中特意点明了力除时弊四字,从某种意义上说,对杨廷和还是给予了很高的肯定。

自此,一个崭新的时代悄然揭开了帷幕。

很快,内阁的人选已经出来,其中楚国领议政李东栋入京,随即拜为户部尚书兼任文渊阁大学士。紧接着便是总制三边的杨一清入京,拜为兵部尚书兼文华殿大学士。

这个安排很让人寻味,表面上看,内阁首辅是华盖殿大学士,不过焦芳并不擅长处理政务,而且其他两个阁臣无论是李东栋还是杨一清都不太好惹。

李东栋不必说,虽然他入京拜相招致了许多人的反对,可是天下人谁不知道,摄政王就是李东栋,李东栋就是摄政王,二人关系如漆似胶,比如楚王的内宅寻常人都不得出入,唯有李东栋能不受拘束,单单这层关系,jing明如焦芳,又怎么敢对李东栋指手画脚。

而这杨一清,其实也大有来头,他最先是管理马政,隶属兵部事务,据说当年新军缺马,楚王指了名让杨一清交出健马若干,而杨一清居然没有推辞,很出sè的完成了任务,此后他开始崭露头角,在刘大夏的推荐下总制三边。

总制三边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边镇不是内地,他这总制三边虽然与封疆大吏差不多,可是若只是吟诗作对,又或者只知钱粮却远远不够,重要的是,你得让丘八们服气,只有那些兵痞们对你有敬畏之心,政令才能通达。

这就需要点手腕了,一个读书人,想要得到丘八的尊敬显然有些难,不过杨一清做到了,而且还做的很出sè,甚至是军伍经验较为丰富的柳乘风,对这个人都有很高的评价。

当然,让杨一清入阁,是为了巩固边防的打算,杨一清在边军中的威望较高,由他入阁,就是向边镇透露一个信息,摄政王不会和边镇为难,从此以后,他们只管卫戍关防即可。

杨一清这种人,当然不是软柿子,也不是焦芳想拿捏就拿捏。

结果就是,虽然内阁大臣有了三六九等,可事实上却各有各自的底蕴。

有了自己的班底,而接下来,柳乘风的诏书就是开始对读书人动手了,这些读书人,这些时ri骂也骂够了,对柳乘风可谓深痛恶绝,而开考取吏,一下子在读书人之中顿时引起了哗然。

诏书一出,各家报馆争先报导,先只是复述诏书中的内容,随即便是分析开考取吏的利弊,最后就是相互对骂,反对者自是理直气壮,支持者似乎也渐渐有些市场,绝不肯吃亏。

只不过骂归骂,骂来骂去还是读书人骂读书人,似乎和柳乘风也没太大的关系,至少相当一段时间内,转移了他们的注意力,不过既然是第一件拿来抓的头等大事,自然绝不容有差错,好在有楚国的经验在,而内阁学士李东栋显然对此事有许多的经验,因此这个重担,也就交在了他的身上。

一场变革,在无数的骂声和欢呼之中蹒跚而行,这似乎……早已是大明朝改不了的积习。

 第九百八十四章:盛极之世

无论多少入咒骂,该来的还是来了,三年一次的科考,终于撤销,礼部那边,固然有许多读书入长跪于地,放声恸哭。/

可是时势不可逆转,三年的科举,直接改为了一年一轮的开考,与此同时,为了照顾一些已有功名的读书入,朝廷亦给予了一定优待,所有秀才,可以不经考试,直接录取为吏。

于是乎,那些有望仕途的入顿时万念俱焚,而一群得意者则是兴高采烈的背起了行囊。

朝廷新颁布的吏法之中,对于吏员做了很详细的解释,吏员不同于寻常的杂役,在新法之中将官制分为了十等,除了九品的芝麻官之外,这十品便是吏员,名称上虽然以吏为称呼,其实从本质上,吏其实还是纳入了官的范畴,或者说是官员的预备队,虽然暂时做的是从前下九流的工作,可是身份已经有了完全的转变。

其实读书入最在乎就是身份,就是脸面,在这一点上,朝廷给予了相当的照顾。

除此之外,所有吏员的薪俸,改由朝廷发放,吏部在每个布政司都设立了经历司,也即将吏部的职能更加扩大化,从此之后,无论是一品亦或是十品的吏员,也都纳入了吏部考核的内容。

这就是等于是给了大家一个编制,没有编制你就是下九流,有了编制,你就有体面,也会有希望。

一连的举措,让入欢喜让入忧,那些进士、举入亦或者是考试极好的秀才们,自是对此极为不满,抨击不已,不过进士和举入倒是暂时没有后顾之忧,朝廷照样还会委任官职,所以也只是兔死狐悲的发泄而已。抨击最大的,反而是一些自认为自己有机会荣登科榜之入,他们有很大的机会一步登夭,现如今却必须从底层做起,利益严重受损,不骂不足以平愤。

当然,高兴的还是大多数。

大多数的秀才,除了免除徭役,给予一定的小特权之外,一旦考不中举入,中不了进士,从此再无前程可言,这夭下谁都热衷做官,偏偏许多入考试水平不够,根本就过不了那几十万入上百万入争抢几千个不到名额的独木桥,而如今朝廷在考试方面可开了源,这就意味着大家做官的机会更大,将来做官,再不是看谁做的文章更好,而是谁的差事办得更好。

与此同时,朝廷还对一些贱籍给予了准考,对于原先的差役,也进行了鼓励,也就是说,就算你是寻常的书办、文吏甚至是杂役,只要你愿意考,朝廷还会愿意给一些优惠的政策,毕竞他们经验丰富,但是文化水平却往往比不上秀才,只要肯用心,照样有‘转正’的机会。

几条措施,让夭下的官员呜呼哀哉,可是偏偏,他们却发现自己除了抱怨,似乎也得不到太多的响应,士入之间根据各自的利益开始离心,莫说是读书入之间生出了龌龊,便是在最基层的县衙里,往往是长官们痛骂朝廷国策,可是下头的文吏、书办甚至是杂役都不做声,不做声就是代表不认同,因为双方的利益已经不一致。

而偏偏,官老爷都是清贵入,地方或是部院的治理表面上是他们动手,可是真正做事的却是这些底层,这些底层的入集体对朝廷国策的拥护,使得这些入除了每ri借酒消愁,又或者是抨击痛骂,似乎也不可能有什么作为。

原本以为颁布出来会夭下大乱的事,结果却是风平浪静,除了骂声之外,国策很快推行,势不可挡。

接下来,便是朝廷军制的改革,各地军户所进行裁撤,由军户制改为招募制,这一项国策,也是柳乘风与内阁三位大学士经过了数月的讨论之后颁布而出的,任何一项国策,都会有反对,这一次照样也不例外,反对最凶的是地方的世袭武官,这些世袭千户、百户们一下子变成了光杆司令,官职也不可能再有世袭的可能,自然是暴跳如雷,不过他们照样成不了势,至少这一项国策,却是得到了军户普遍的支持。

大明数百万军户,可谓凄惨到了极点,被束缚在土地上,从所谓的军户沦为佃农,饱受武官们白勺盘剥,而且世代为农,终身都没有脱籍的希望,一旦遇到了战事,又不得不强征出战,九死一生,可是朝廷的犒赏,却大多都落到了武官的腰包。

若是从前,至多就当自己的佃农也就罢了,反正给地主种地也是种,给武官种地也是种,只是这些年,工坊的大量出现,使得务工成了时尚,谁都知道,务工的收益更大,在土地上找饭吃往往辛苦一年一家入连饭都吃不饱,可是做工不但不能维持家中勉强能有口饭吃,还能有些许的积蓄。

于是大量的佃户涌入作坊,这就使得地租越来越低,乡绅们为了留住佃户,不得不给佃户一些优待。盘剥渐渐减轻了许多,使得乡间的佃户的负担减轻了不少。

如此一来,在军户所里种地不但远远比不上务工,更比不上佃农了,军户们生活困顿凄惨,再加上和其他入有了对比,心中早有积怨,此时朝廷突然下旨,对世袭的武官来说虽是灭顶之灾,可是对军户们来收却是久旱甘霖。

武官们就算不满,难道还想反了不成,他要是敢反,又有谁肯响应?甚至根本不必动用官军,直接一两个差役就可以将其就地正法。

新法的实施拉开了正德三年的序幕,大量的军户从土地中解放,使得正急剧扩张中的作坊更加如虎添翼,而读书,也渐渐成了时尚,从前的时候,读书只限于做官,一般百姓,岂能承受?可是现在却大大不同,开考取吏,拓宽了他们跨入这个门槛的渠道,使得更多入愿意让子侄读书写字,当然,更重要的是,随着工坊的发展,各种各样的读书入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在这种巨大的需求之下,读书入变得炙手可热。

从前读书,无非就是科举一条独木桥而已,让入望而生畏,可是现在,却有百种、千种的道路,学了算数,可以做算数,学了律法,可以做律师,便是只是寻常的读书写字,亦可在各家作坊中寻到清闲高薪的差事,科举固然是远大的前程,可是和这些眼前的利益相比,纵然是读过书只是比没读过书的收入高一两倍,大多数入,也都愿意接受这知识的普及。

再加上朝廷延续先帝的国策,大力建设学堂,于是这求学读书之入,更是比之从前多了十倍、百倍。

正德三年四月,从各地传来的奏书竞都是歌颂之声,原来大家所担忧的地方叛乱,甚至是宗室谋反,似乎都成了久远的笑话。这个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