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朝好丈夫-第8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蓟县。

钱芳按照柳乘风的交代,照旧是每日与蒙古人把酒言欢,现在钱芳要做的,就是稳住这些蒙古人,在协议确定之前,还有蒙古铁骑进行整编之后,再撤掉所有的大军。

协议是死的,大多数时候和废纸没有什么区别,只有落到了实处,才能保证这个信用,因此在落实协议之前,蒙古人自然是别想出关,这个时候,搞关系就成了钱芳的任务,虽然大家都心知肚明,大明还防着一手,可是这表面上,却还要做出一副宾主尽欢的意思。

于是大家每日都是吃喝玩乐,每日都是联欢,而后是醉醺醺的各自回去咬牙切齿,恨不得把对方剁成肉酱。

事情似乎还算顺利,朝廷的旨意已经颁布,给蒙古汗颁发了金印和敕书,其余的蒙古王公,亦都是赐予了爵位,从此以后,他们也算是大明的臣子了,至于兵部那边对蒙古铁骑的安排暂时还没有送来,显然兵部对于如何分割蒙古铁骑还存在一些谨慎。

李若凡这几日,倒也没什么动静,她推说自己身体不适,所以很少露面,只是在自己的中军大营里头歇息。

不过谁都知道,李若凡并没有什么不适,每日除了带带自己的孩子,像个贤妻良母一般教孩子说话,大多数时候,她都在那里谋划什么。

一场野心勃勃的游戏似乎已经落下了帷幕,可是这并不代表李若凡从此要从良,宁愿做一个不问世事的女人,她还有许多事要处置,许多事要谋划,就算是屈服,她也必须保障她和她族人的利益,战争固然是斗争,可是屈服附庸同样需要斗争,李若凡就是这么一个工于心计的人。

此时已经入夜,帐中灯火冉冉,北地虽是在秋天,夜里仍是冷飕飕的,李若凡披着一件虎皮披风,裹着在灯下看书。

外头传出咳嗽。

李若凡眼眸一亮,随即抬起来,语气平淡的道:“进来说话。”

进来的居然是个商贾模样的人,他深深朝李若凡行了个礼,道:“拜见大汗。”

李若凡漫不经心的将书抛在案上,纠正他道:“要叫殿下。”

“是,殿下。”

“人,已经安排好了吗?”

“回殿下的话,已经安排好了,那刘瑾哄骗着皇帝出了海,弟兄们已经把刘瑾处理掉了,再过一些时日,皇帝就能在一个地方开始新的生活,按照殿下的意思,小人在那里置了许多产业,足够皇帝生活所需,他身边的侍女和护卫,也都是精挑细选,绝对没有问题。”

李若凡平静的点点头,道:“好,你办的很好,记着,好好照顾他,他毕竟是他的兄弟。”

李若凡在一句短语了说了两个他,前头自然指代的是皇帝,可是后头那个,却让商贾一头雾水了。

 第九百六十三章:皇上至德

一连几日,厂卫已是鸡飞狗跳,新上任的内厂厂公张永急于表现,甚至把京师里近半的厂卫番子、校尉放出去,可是仍然不见音讯。 

事情开始变得古怪了,按理说,出逃的只有皇上和一个太监,他们能跑去哪里?况且沿路还要不少的关卡,难道还能飞了不成?

可是这么多人派出去,却是连个影子都没有,倒是抓来了不少人,都是符合特征的,结果倒是查出了不少盗贼,可是皇上的踪迹却依旧是石沉大海。

如此一来,张永便有些着急上火了,每日清早的时候,太后便会寻他问话,每次看到张太后脸色阴沉的样子,张永便心惊胆战。

新官上任三把火,他第一把火没烧就可能折进去,况且谷大用这些人,可都虎视眈眈的等着看他的笑话呢,只是他也是无可奈何,只得不断向下头催促,而东西厂和锦衣卫那边也是没办法,人找不到有什么办法?催促又有什么用?于是他们做法就是向下头催促,除了派出更多的人之外,继续做这徒劳无功的事。

几天之后,所有人都已经确认,皇上应该不在京畿附近,或许已经出了关去了大漠,又或者沿着驰道或者是运河去了江南,甚至可能扬帆出了海,必须扩大搜查的规模才成。

可是大明这么大,人手亦成了问题,让其他人去暗访,显然就可能暴露皇上跑路的行踪,张永于是不得不向张太后请示。

张太后已是老了许多岁,她叹着气,想念着自己的儿子,当然,气愤可能更多一些,良久之后她点了头:“事情迟早捂不住,既然如此,那么索性昭告天下吧,让天下各府各县都进行寻访,但凡有陌生的外乡人,都必须查验,你去知会内阁,让内阁拟旨,哀家已经不愿再出面了,我这老婆子……”说到这里,她哽咽不能言。

唯一令张太后有些安慰的,就只剩下公主了,一个儿子不见了踪影,至少女儿还在身边,原本太康公主进宫,是该得到张太后的照料,结果这一次反倒是太康公主不得不照料张太后,只是公主的肚子已是越来越大,再过三两月就要临盆,张太后只得强忍悲痛,不得不在公主面前尽量做出一副不碍事的样子。

柳乘风出入了宫禁几次,他知道太后心情不好,所以也不敢多说几句话,至多也只是不痛不痒的抚慰几句,可是柳乘风知道,与其安慰,倒不如尽量把皇上找出来,否则就是说再多宽慰的话,那也是白搭。

所以他许多时候都是点到即止,嘱咐公主好好看顾。

消息终于还是不可避免的让整个京师人所共知。这么大的消息,实在让人咋舌。

其实上次皇上去了蓟县,随即又成了蒙古人俘虏,就已经让所有人目瞪口呆,谁都想不到,那神秘的天子居然会做这种事,尤其是士林那边捶胸跌足满是失望的人太多,一个个如丧考妣,非议不绝。

读书人是最关心这种事的,他们和其他生业的人不同,其他人都要养家糊口,所以大多数的心思都放在生业上头,而读书人清贵,自然不屑于去挣钱,因此许多人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喝喝茶,又或者玄谈几句,自然不免要议论到国家大事。

其实对读书人来说,他们心目中的楷模大多数是三皇五帝,虽然三皇五帝到底是什么样子,也只有天才知道,反正人人都坚信,上古时期是皇道乐土,几乎所有美好君主的愿景都加诸在他们身上。

读书人在这一点上很精明,越是朦胧越是能产生美,而三皇五帝其实已经无从考证,所以他们想怎么编就怎么编,而对他们来说,近在眼前的皇帝就不一样了。

就如先帝在的时候,其实也算是圣君,可就算如此,读书人尚且不太满意,现在先帝到当今圣上,这二人更是天囊之别,失望之情自然就更甚了。

想想看,在他们心里,连先帝都与他们的楷模相差甚远,朱厚照这样的人,他们会瞧得上眼?

再者现在皇上先是被辱,已有侮辱了国体之嫌,现在又不见踪影,那就更加让人不免失望,许多人甚至公开大胆的抨击,这样的言论,居然引起不少读书人的叫好。

当然,抨击皇上可不是什么人都成的,这里头也有玄机,若你是有功名之人,抨击几句倒也无妨,现在毕竟不是太祖时期,士大夫们的地位已是水涨船高,你要是去管他,人家还落一个清流美名,而且庙堂之上的大人物们谁都不敢担一个堵塞言路的骂名,所以往往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总而言之,你想怎么骂就怎么骂。

可要是你没有功名,莫说是腹诽宫中,便是稍稍骂一骂官府,那也是刁民乱党,若是被人逮住,少不了叉了去打个几十大板,然后刺配流放。

读书人有骂的特权,而且说起来皇上这事确实很不地道,大家都觉得太荒诞,所以骂的很凶,可谓清议如火。

一开始的时候,大家还只是发泄一些不满,表达一下自己失望的情绪,可是到了后来,就有点不受控制了。居然在读书人中间,流传着一些让人惊秫的言论。

这些言论很是可怕,其中有一个,就是说当今皇上欲效仿秦伯、目夷,于是才突然出走。

表面上看,这句话似乎没有问题,秦伯和目夷都是上古的先贤,在读书人心目中的评价极高,现在把皇帝比作这两个人,似乎没什么不妥。或许正德那小子要是听到自己成了先古的圣贤,说不定还要乐呵上还几天不可。可是真正揣摩出了这句话意思的人,才会冷汗淋漓,整个人都不免生出紧张。

首先必须明白秦伯是什么人,秦伯是周太王亶父的儿子,本来,泰伯兄弟在古公亶父去世后应该依次继承王位。但是他们看到父亲特别喜欢第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况且姬昌的确有超人的才能,因此决定主动把继承权让给季历。然后由季历传给姬昌。后来,亶父等人接二连三地要他们继承王位,他们都坚辞不受。为了断绝别人拥立他们的念头,泰伯、仲雍便出逃至远荒之裔的东南荆蛮地区,断发纹身,遵行当地落后民族的习惯。周部族的人们见他俩意志坚决,就只好拥立季历和姬昌。

这便是秦伯让王的典故,且不说这个典故里有没有什么内情,可是孔圣人宣扬只秦伯是至德之人之后,秦伯的江湖地位便开始水涨船高了,这样的人有德啊,连王都不愿意做,宁愿遁入深山,隐世不出。

而当今皇上若是秦伯呢?事情似乎就水落石出了,原本皇上只是跑路了,至于跑路的原因谁也不知道,可能是因为顽皮,又或者是因为一时想出去散散心,总而言之,理由有很多种,可是拿出秦伯来类比皇上的人却给了皇上一个理由,那便是让王……

这就是诛心的地方,这就是说,皇帝出走,是因为他人品高尚,德行至高,所以要效仿秦伯,让出自己的皇位,让有能者居之,皇上不想做皇帝了,百官们应该另选高明。

说这种话的人,若说他不是别有用心,那才怪了。

可是偏偏你拿他没有办法,其实这就是读书人刁钻的地方,他要坑你要骂你,一句脏字都不吐,面带着微笑,说不准你还误以为他夸了你一通,等你还没回过劲来,其实已经被他挖坑埋了。

就算有人说这种话,你奈何不了他,他会理直气壮的说,皇上跑了,难道是因为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