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镶白旗可是一个超级大旗,过去这是努尔哈赤的亲军,拥有四十个牛录,要知道皇太极当时亲领的旗才只有十八个牛录,多铎一个旗顶的上别的两个旗,就是到现在为止,皇太极手里正黄、镶黄两个旗丁口牛录也还是在八旗中排名靠后的。
就算上三旗加起来,跟多铎、多尔衮兄弟的两白旗相比,也没有什么优势。
所以这次皇太极不得不让步了。
“罢了。图尔格的牛录可以交出去,但是他的家人就调到正黄旗吧。再让他一个儿子进宫,做侍卫吧。”
皇太极一番计划,总算不能给别人留下他对待奴才刻薄寡恩的印象,到底是顾全了图尔格的一家老小。
希尔根叹了口气,也只能接受了,其实他自己何尝不是在皇太极的保护下,这次才能逃过一劫,要不是图尔格承担了主要责任,他希尔根光是失陷皇太极一千护军,仅仅五十人浮木提前逃离海州,这种罪行他就该被打成包衣去。
希尔根正要走,皇太极突然叫住了他。
“对了,朕让你留心的那个明国千总,情况如何了?可曾升官?”
图尔格在海州折损一万多人马。这在满洲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让皇太极都头痛不已,因此皇太极不可能不关注始作俑者杨潮的。
除了一开始大方的赞许杨潮,号称只要杨潮投靠。就封勤王的诡计之外,他一直都让希尔根派人探查杨潮的情况。
希尔根立刻汇报:“禀皇上,奴才只探听到,明国皇帝让此人升了一级,现在是副将了。”
“哦?”
皇太极微微点头。明军的军制复杂,虽然皇太极对此研究很深入,可是一个副将官衔也说明不了什么。
皇太极更关心的是:“他手底下现在有多少兵马了?”
希尔根道:“他统领的是江南的一个营,据说手下只有两三千人。”
“两三千人!”
皇太极略微失望,但是随即就叹道:“幸好明国皇帝昏聩啊,这等豪杰,要是用好了,就又是一个戚继光、李成梁。可惜明国皇帝不敢用,只给了他三千人马,这真是天佑我大清啊。”
希尔根顺着道:“是天佑我皇。”
皇太极拜了拜手。不在意希尔根的奉承,憋着口气道:“你退下吧,朕倦了。【爱去】”
希尔根退下后,皇太极才大口的喘气起来。
这一年多来,皇太极感觉到自己的身体越发的差了,发胖让他骑不了马,还伴随有剧烈的哮喘,同时每每感觉头痛。
从明国俘虏来的医官给他把过脉,说是年轻时候亏损过甚。
皇太极年轻的时候,也曾经是一员悍将。哪怕是当了皇帝,当年他还在蒙古作战,听到明军进犯,一日夜行军几百里。当时他正流鼻血,端着碗,最后愣是接了一大碗才赶到战场。
有多少血可以这么流啊,不亏才怪!
皇太极不怕死,他一生都想将满清打造成明朝那种大一统的皇权国家,可惜他想尽各种办法。成功做了大汗,组建六部等机构,但是依然改变不了努尔哈赤定下的八旗共议国事的传统,哪怕他借机杀了亲兄弟莽古尔泰,抢了莽古尔泰的镶蓝旗交给儿子豪格,但是加上两黄旗手里的上三旗加起来,依然不能够压制住多尔衮兄弟。
一想自己死后,豪格就要跟多尔衮这样的对手较量,皇太极就忧虑不已,可是却也无可奈何,多尔衮这些年装的极为恭顺,有一段时间他甚至都觉得多尔衮是真心跟他一心,可是老了他才真切的感受到,他跟多尔衮三兄弟的仇怨是解不开的,逼死三兄弟母亲的仇,不是说消就能消掉的。
唯一能够企盼的是,自己死后留给豪格的三个旗,至少不输给多尔衮兄弟的两个旗,自己这些年也拉拢了各旗不少高层,有他们帮助豪格能够争到皇位的希望极大,只要豪格做了皇帝,多尔衮兄弟就只能继续蛰伏,这三兄弟虽然比自己年轻,但是拼年纪还是拼不过豪格的,只要豪格耗死了他们,到时候就稳定了。
皇太极猜到了开头,却没有猜到结尾,他确实给儿子豪格经营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却忽略了这个儿子实在是一个付不起的阿斗,相比多尔衮兄弟的众志成城,豪格反而犹豫不决,结果不敢冒险跟多尔衮兄弟发生直接冲突,妥协之下让福临做了皇帝。
皇太极当然想不到这些,因为他实在是给豪格做了一手好牌,要是当年他手里有豪格手里的牌,满洲势力早就被他整合了。
当年皇太极抢到大汉之位的时候,他手里的正白旗(皇太极做了皇帝后将正白旗变成了正黄旗)只有十八个牛录,而多尔衮、阿济格和多铎三兄弟每人手里都有十五个牛录,掌握着努尔哈赤亲军三旗,实力最为强大。
当时皇太极连横合纵,将其他贝勒都拉拢到自己一边,不但压制了三兄弟,还将三兄弟的母亲逼死,同时逼迫代善放弃争位,转而支持他。
做了皇帝后,皇太极将手里的力量从一个镶黄旗十八个牛录,发展到了正黄、镶黄和镶蓝旗三个旗,一百一十七个牛录,已经成为八旗第一大势力,比多尔衮兄弟掌握的九十七个牛录还要雄壮。
假以时日,皇太极有信心,将这三兄弟的实力削弱到他们直属的四十五个牛录,甚至更少。
只可惜皇太极看不到那一天了,因为不几天,皇太极一睡不起,死了。(未完待续。)
第二百六十八节哪有英雄做苦力
虏酋皇太极死亡的消息,如同狂风一般在大明各处飞快传递,从关外到北京,从北京到大明各处。
所过之处,无数百姓自发的放起了鞭炮。
而鞭炮声最响的几个地方,北京是第一,南京是第二,可是排第三的,却不是什么大城市,而是靠着海边的一个小小的海城。
海州城中鞭炮声声,一连放了十多天,前几个月虏兵围城对这个城市造成的印象太深刻了,即便到了现在很多人梦中还会惊醒。
结果听到了大虏酋死掉的消息,怎能不让人高兴。
朐山群英庙里,更是供奉上了丰盛的猪羊祭品。
已经升任旗总的新江口水营军官谢飞此时也在庙里。
看着庙里那一件件用木架撑起的铁甲,上面还带着干后略显发黑的血迹,谢飞很熟悉这些铁甲,因为这些铁甲正是过去他的那一个个兄弟身上披着的。
海州大战之后,海州士绅在典史宋濂的带领下,在朐山半山腰上建了这座群英庙,正是用来供奉战死在海州的一百英烈的。
谢飞这次是奉了杨潮的命令,来海州招兵的,因为谢飞过去曾经训练和带领过一百个海州民壮,因此希望利用他的人脉,在海州招募到足够的士兵,像谢飞这样的军官,一共来了几十个,全都是当年带领、训练民壮的军官。
谢飞一来就听说了这座群英庙,谢飞开始很奇怪为什么不建在城里,反而建在城外的山上,最后一问才知道。
原来海州大战刚刚结束的时候,一些出城大柴的人说常在朐山上听到一些奇奇怪怪的声音,这时候一些参加过大战的民壮想到。当时杨大将军一炮轰到了朐山,埋了上千的虏兵在哪里,应该是虏兵的厉鬼在哭号。
好吧。杨潮炮轰虏兵大营,造成山体滑坡一事。已经从山神爷发怒,变成了杨潮炮打朐山,埋葬虏兵的传说了。
结果引申出了朐山上有虏兵的厉鬼,这个消息不断的得到大柴的百姓确认,因此一时间在海州城里传的沸沸扬扬,一时间都没人敢上山打柴了。
这时候城中的士绅正在商量着筹建供奉烈士的庙宇,于是有人突然提议,不同在朐山山腰处。虏兵被埋葬的位置,修建这座英烈庙,用这些英烈身上的煞气,继续镇压虏兵的厉鬼。
这个提议得到了所有人的赞同,因此他们就将英烈庙建在了半山上,其中供奉一百具沾血铁甲,同时还有这些英烈的牌位,并设了庙祝日日洒扫祭拜,因为供奉这一百个人的牌位,因此就被称作群英庙了。
谢飞已经是第二次来这个庙了。第一次来的时候,是他九月初刚刚到海州的时候,听说有这座庙后。立刻就来祭拜了一下战死的兄弟,这是第二次来,是因为海州士绅联合来这里祭祀,烧黄纸告知英烈虏酋皇太极死的消息。
皇太极是八月初九死的,消息传到海州,就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时间。
谢飞是八月初一从南京出发的,到达海州是九月初三,也用了一个多月时间。
现在已经是九月二十八了,时间过去了快两个月了。可是谢飞招兵的事情并不顺利。
再过几天,谢飞就要出发了。杨潮给他们的世家就是一个月,在海州招兵一个月。然后无论招到多少人,都要立刻回程。
眼看着再有四五天,就要回程了,可是谢飞自己才招了二十来个人,而他们这次来的军官们一共也不过招了四五百而已。
“哎,都是英雄啊!”
谢飞正在敬香,突然听到旁边同在敬香的两个人叹息道。
这两个人长得颇为魁梧,而且一举一动颇有规矩,谢飞立刻就生出一种熟悉的感觉,这是受过军训的士兵,而且肯定是接受过杨潮那种方式的军训,接受过杨潮军训的士兵,坐卧行走都有一定的规矩样子。
但这两人显然不可能是从南京来的水营士兵,那就只有一种可能,他们是海州大战时期,海州城中的民壮。
“可惜死的早了,没有听到虏酋死的消息。”
另一个民壮说道。
两人上完香,还在下面蒲团,朝着摆着一副副铁甲的高架子磕头跪拜之后,摇着头退出群英庙。
谢飞也烧完了香,悄悄跟了出去。
“二位兄台留步!”
这两人出了庙门,往右一拐,就到了下山的山路,这时候谢飞叫住了他们。
两人停下脚步,诧异的看着谢飞。
“二位兄台可是曾经在海州城上,与杨大将军并肩御敌的好汉?”
谢飞说着,拱了拱手。
两个民壮看到谢飞穿着细布衣服,不是普通人物,举手投足间颇有一丝英气,也拱了拱手。
“兄台过奖,我兄弟二人不过是跟着杨大将军在城上待了十来天而已,不敢说与杨将军并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