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潮是家中独子,说万千宠爱集于一身一点都不夸张。父亲不是严父,母亲绝对慈母。杨潮的记忆中从来没有父母苛责的印象,甚至连重话都没说过。

只是没有父母不希望儿子上进的,记忆中母亲的唠叨是杨潮最烦的,当然现在的杨潮非常理解父母这种望子成龙之心。

“娘,我真的好了,再躺床上就要生锈了。”

杨潮很坚持,母亲为难了一阵,胆战心惊的看着儿子来回折腾。

一番讨价还价后,杨潮答应不做剧烈运动后,母亲也同意了杨潮可以在院子里走走。

杨潮在院子里转了起来。

习惯性的看了看房屋的架构,全都是砖木结构,墙壁是青砖,房梁是木架,屋顶是绿瓦,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很古典。

不过这已经算不错了,虽然在南京城最繁华的城南,也不是每家都能住的上砖瓦房的。

杨家的院子不小,进了大门就是一个院子,院子正面是一排正房,总共三间,一明两暗,中间是明堂,两边是正屋,东边的上房是杨勇夫妻的,西边的则是杨潮的。杨月的房子,则是明堂一角隔起来的小房间,可以看出来是后来改的,墙壁还是旧木板钉起来的。

正房两边有夹道,可以通到后院,后院也是一个院子,比前院小点,种了点菜。

两边没有厢房,只在东南角上有一间低矮的房子,那是厨房,用一些破砖块石块垒起来,上面的屋梁也是胳膊粗细的椽子,十分的简陋。

说起来,杨家也就是一圈围墙,中间有一排房子罢了。

天色晚了,在母亲跟前跟后苦口婆心之下,杨潮不得不回房。

躺在床上心里不停的想着今后的出路。

想着慢慢困倦起来,竟然睡了过去。

一觉就已经到了第二天的早上。

杨潮起来的时候,父亲早早就出去了,说起来一连好几天都没见过父亲的面。杨潮心里很清楚那是为了什么,嘴里不说,心里却有些酸楚。

杨月给杨潮喂饭的时候,有一次说漏了嘴,说为了让杨潮醒过来,家里买了一根人参,靠着这根人参吊命,杨潮才活过来。

人参在什么时候,都是很贵的,在明朝只能更贵,因为明朝可没有人工种植的人参,都是跑山的挖参人一根根从深山老林里刨出来的,怎么能不贵。

杨潮想着,一根人参,绝对让杨家倾家荡产了,所以家人才这么辛苦。

自家的情况,杨潮多少还是知道一些的,一年下来,刨除吃穿用度和自己读书的束脩,基本上剩不下几钱银子,一根人参少说也得二三十两,以自家的情况,显然借债了。

这几天无数次反复琢磨,自己到底要怎么尽快改善家庭的处境,但是想来想去却非常困惑,考功名,当官,光宗耀祖,现在说这些还有些早,目前最现实的是怎么尽快挣一笔钱,这才是杨潮最为关心的。

只是现在的身份是一个书生,手不能挑肩不能抗的,出去给人做工别说有没有人要,家里就先不会答应。做生意的话,家里没有一分钱本钱给自己,而且父亲把一生的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绝对不会考虑让杨潮去做除了读书之外的其他事的。

“哥,你好了?”

这时候,妹妹杨月看到杨潮在院子里走着,不由惊喜的叫了一声。

这几天不但父亲早早出去,母亲赵氏接了一些针线伙计,妹妹杨月也会早早起来干活,她女红不好,只能给人浆洗浆洗衣服。

不过母亲从街坊邻居哪里接回来一大堆的针黹活计,也只能挣出一点菜钱。妹妹就更不用说了,给人洗衣服不可能养活一家人,一家人的生计,只要还是靠家里的男人杨勇。

但杨家可不止杨勇一个男人,杨潮也是一个男人,起码自己心里这么觉得。

杨潮笑着摸了摸跑到跟前的妹妹的脑袋,在她头上使劲揉了揉,说他以后不用卧床了。

妹妹呼痛,瞪了杨潮一眼。

“痛什么痛,死丫头,还不去烧水做饭。想饿死你哥啊。”

这时母亲拿着一个笸箩走过来,呵斥起来,一边还嘀嘀咕咕:儿子是读书人,刚刚病好,哪有什么力气。

杨月撇了撇嘴,撒丫子跑了,不跑还要挨骂。

很快就吃饭了。

明堂里的饭桌大概是唯一的家具了。

一寸厚的糙木板,钉着四个桌腿,这种破桌子大概也没人会要。

三个人围着吃饭,饭是粗米饭,只有一个菜,一盘腌萝卜。

母亲和妹妹每人只有小半碗饭,记忆中历来如此,杨家从来都是只有杨勇和杨潮两个男人可以吃整晚的米饭,母亲和妹妹两人只能吃小半碗。过去的杨潮是一副天经地义的感觉,从来没觉得哪里不对,现在的杨潮却觉得有些过分了。

显然这是一种特权,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杨潮自己都记不得了。

记忆中在十二岁的时候,杨潮通过了江宁县县试,地位就大不一样了,不但父母不再管杨潮的行为,而且家里的事还跟杨潮商量,十三岁过了府试后,家里大小事情父母不但征求杨潮的意见,常常还以杨潮的意见为准。

可惜去年杨潮十四岁,院试没考过,不然杨潮现在就是一个秀才,恐怕都当家做主了。

不过今天有些不同,杨潮吃的不是整晚的米饭,而是半碗粥,外加半碗鸡汤。

不知道家人从哪里弄来了鸡,熬汤给自己补身子,里面有几块鸡肉,炖的很烂了,上面还飘着一层油花,散发出一股浓烈的香味。

“参汤!”

杨潮一下子就闻出这种味道,鸡汤中还加了人参。

给自己吊命,那根人参看来没有用完,杨潮用筷子拨了拨就发现了其中的秘密,人参虽然没用完也就剩下点参须了。

这让杨潮感觉到一阵可惜,如果人参没吃完,或许还能卖出去,也能值点钱。

发现妹妹时不时的偷看一眼杨潮碗里的鸡肉,杨潮笑了笑,夹了几块肉给她。

母亲立刻就骂了:“你个死丫头片子,这是给你哥哥补身子的。”

见到母亲的手都举了起来,杨潮忙道:“娘,我才刚好,虚不受补,喝汤就好了。”

杨月吐了下舌头,低头不语飞快的吃着鸡肉,连骨头都嚼的嘎嘣响。

杨潮突然觉得心酸:“慢点吃,等将来天天给你吃肉。”

“好!”

杨月含糊道,嘴里又塞了一口米饭。

母亲的手举着,到底没有打下去

第三节死党胡全

“娘,我们是不是欠了很多钱?”

吃完饭后,杨潮才直接问起来。

欠钱的事情,妹妹虽然没有说起过,但是杨潮猜得到,如果不是欠了钱,父亲不用每天天不亮就出去,晚上很晚才回来,母亲不用给人做针黹活,妹妹不用给人洗脏衣服。

母亲安慰道:“没事,有娘在呢。”

吃完饭杨潮继续四处走着,心里不由得焦躁起来,自己平时总觉得自己很有本事,肚子里装了那么多的理论知识,可是现在却不知道该怎么改善这个贫苦家庭的命运,不由懊恼。

“杨兄,杨兄!”

这时候有声音响起。

这声音杨潮熟悉,是跟自己在一个私塾读书的同窗,名字叫做胡全。

母亲在屋前坐着,手里一个笸箩,里面放着针线,正在帮别人做针线活,缝补一件长衫。

母亲也听见声音了,嘴里嘀咕了一声:“小挨铁棍的来了。”

胡全的父亲叫做胡万贯,家中祖传是屠户,整天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的杀生,老百姓传说这样的人死后会被阎王爷拉去打铁棍,要打断一百根才算恕了罪,所以大家都喊胡万贯是挨铁棍的。

胡全是胡万贯的儿子,也就是小挨铁棍的了。

不过胡全跟杨潮的关系是极好的,从小到大都是朋友,杨潮病倒这些天,隔三差五的胡全都会来看看,只是每次来都是空手,杨母有些不高兴。

“呀,杨兄可好了!”

来杨家不是一回两回了,大咧咧的闯了进来,进门就看到杨潮在院子里,不由面露喜色叫了起来。

杨母咳嗽了两声,胡全才看到她,连忙躬身道了一声“二婶子”。

杨母嗯了一声,扔下针线,进屋去了。

胡全这才对杨潮道:“杨兄,身子好了?”

杨潮点点头:“劳胡兄挂念,好了。”

胡全拍手:“那就好,那就好。刚好咱出去逛逛。”

杨潮这些天,天天在家里休养,心中焦躁,其实早就想出去走走了。

点了点头道:“好,也该出去转转。”

朝着屋内喊了一声:“娘,我出去走走。”

赶紧拉着胡全就往外走,母亲已经跑了出来,喊道:“你身子还没好!”

杨潮已经走出了门,大步跑了好几百米,到了一个拐角躲了起来,这样就不怕母亲追过来了。

然后问道:“去哪里?”

胡全嘿嘿笑道:“当然去武定桥了。你不知道,今天抚宁侯朱国弼在秦淮河宴请宾客,请了寇家、尹春、李十娘助兴,大家都去看热闹了。我们去武定桥,肯定能赶上看一眼。”

南京的富家公子们,平时风流成性,往往请歌姬还不止一个,而是请一群,叫做集会,操办这种集会,也叫做会,到时候应和的,看热闹的人成群结队,真跟赶集似的。

以前杨潮也喜欢跟胡全这样的穷书生,跟着凑热闹。

今天胡全正是来看看杨潮,看到杨潮身子好了,当然要拉他一起去了。

“哥,你们去哪里?”

这时候妹妹竟然追了过来,不用问,肯定是母亲让追来的。

“就是随便走走。”

胡全抢先答道,胡全有些怕杨潮泼辣的妹妹。

“娘说,不要玩的太晚,早点回来。”

果然是母亲让妹妹追来的,不过却也没阻止杨潮出去。过去的杨潮性格乖张,父母也是一味迁就,根本不管也管不住,杨潮要出去玩,无论多晚,父母也只能说些早点回来之类的嘱咐。

“知道了。”

杨潮轻声道。

虽然妹妹满是不信的神色,但是杨潮却不打算让家人担心,他做不出原来那个顽劣书生的事情来。

两人很快就走到了秦淮河边,秦淮河两岸都是紧密的河房,这种河房高高瘦瘦,本身就像是给挺立的女子,一般是两层,甚至三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