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承全能之神的洪恩,奥登尼亚神圣帝国在重重磨难中崛起,才得到了今天的地位。这一切,全是靠我们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任何人也无法否定、任何人也无法抹杀!帝国遭遇到那些不公平的对待与指责,全因敌人的嫉妒与仇恨!帝国绝对不能倒下!我们一定要坚持到底!我深爱的帝国子民们啊!伸出你们的手,让我们团结在一起,共同守护帝国,击退外敌的野心!”
在远离奥登尼亚的路德尼亚土地上,在奥军士兵们的耳边,依然传来了那个令人无比熟悉的声音。只要大后方有重要讲话,那么前线这儿也可能通过广播传送。现在,奥登尼亚首相卡尔·海因茨的声音,就透过那竖立在杆子上的大喇叭,向他的士兵们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如今已是创世历1088年的2月中旬,这里的雪越下越少了,冰也开始融化。但与冰雪消融的场景不同,在奥登尼亚前线军人们的心里,恐怕仍然是被寒冷的冰雪所覆盖。由于科斯佳洛夫的大败,使得奥登尼亚的南方集团军群大受打击,被迫从战略进攻变为战略防御。而这其中的转变,如果不是身历其境者,恐怕都不会有那么深的体会。而首相以及大后方高官最近的讲话,也在不断强调要“全民一致团结抵抗”“一心保卫国家”。试想想,如果前线战事顺利,就算没有进一步扩大领土但能保持原有阵线,那还有必要作出这样的指示和讲话吗?因此,奥军的官兵们了解到,现在轮到他们处于劣势了。
如今,由于科斯佳洛夫方面的南第一集团军投降、残军撤退、所以也使得在第一集团军后方的南方集团军群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其实也就是变相的撤退了,只是名义上好听一些。现在,南方集团军群总部,已经撤退到离原来的驻地超过四百公里的地区,重新驻扎下来。因为在它的面前,是来势汹汹的路德尼亚方面军。科斯佳洛夫的惨败,不仅使得奥登尼亚丧失了一支多达数十万人的主力部队,制造了奥登尼亚军队自有历史以来头一次被敌人俘虏该国元帅的先例,更使得两国在战场上情势逆转。这样的结果,不仅是之前信心满满的帝国首相、军政高官没有料到,同时身在前线的众多高层将领也是始料未及。
作为南方集团军群的总司令,埃塞尔里德元帅虽然并未亲自指挥过科斯佳洛夫方面的战斗。但由于自己是已向敌人变节投诚的保罗·瓦尔斯特元帅的上级,所以他也不得不暂时放下沉重的军务,亲自到大后方,向首相作出说明述职。首相没有宣布要撤除他的职务或作出一些不利于他的消息,但是埃塞尔里德本人,却是如坐针毡。他深知首相的性情,也了解对方由于此次战败而何等暴怒,所以与其赖着不走,倒不如自己先主动让对方找个台阶下。于是,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也向首相表示自己愿意辞去军职,绝不留恋权位之意。但没想到,首相并不同意他的辞职,还向他表示:
“此次战事不利,与你们无关。这完全是由于保罗·瓦尔斯特的无能所致!各位若要真的体谅帝国,那么就更应该化悲愤为动力,继续在前线为帝国争取更多的胜利才是!”
虽然辞职没有成功,但埃塞尔里德心里始终忐忑不安。在同年六月,在检查出心脏及肠胃的严重毛病后,这位元帅终于请辞成功,离开了他关心的前线,回到后方安静地养老去了。当然,这是后话了。
大后方对前线的战况不了解——这里是指那些老百姓们——而前线这里,也不知此时在他们的家乡中,依然是一派士气高昂。男女老少,不管老的小的,只要还能走动,都要加入义务民兵团中,学习如何进行射击、行军等作战练习。为的,就是等某一天可以真正地“保卫国家”。要是让前线的官兵们知道,他们在后方的家人也得像他们那样,每天都得跟枪支打交道,恐怕他们都不知是想哭还是想笑好。因为他们上战场的原因,不正是为了保卫国家、保卫自己的人民吗?可是现在看来,这个愿望,随着战况的改变,也有落空的可能了。
与大后方那股全民皆兵的热潮不同,前线的官兵们,无不希望这股战火可以终结在阿斯加尔德大陆。可是现在,科斯佳洛夫方面的失利,让他们的士气颇受打击。这其中,以南方集团军群为最。失去了一个集团军,一名元帅及多名将领集体向敌人无条件投降、三四十万自己人战死、十余万人被俘、更重要的是,在路德尼亚南方,原本他们辛辛苦苦夺取回来的阵地,如今一下子都拱手送回给了敌人,这怎么不让奥军官兵感到沮丧呢?
不过气恼归气恼、不服归不服,如今前线失利这已经是奥军军内公开的秘密,这些军人们现在所要做的,不是抱怨,而是要继续与敌人争一长短。一场战役,只能代表局部的胜利;但要说到完全取胜,那么双方都离这个目标有着颇远的距离。
由于保罗·瓦尔斯特变节的风波未息,在南方集团军群内,也有不少将领因这件事遭到牵连,而不得不丢了军职,以各种各样的名义被扫地出门。对此,禁卫军部队所受到的波及还相对算少——与陆军中的人事变动相比,确实是小巫见大巫了——只是也有过类似情况出现。每当上头消失了一位原本正坐镇前线指挥的将军、取而代之换上一位新指挥官时,底下的官兵们总不禁要猜测:是不是之前的指挥官与投降的军官团有关联呢?不过,他们的猜测,往往都得不到任何确凿的答案。军队内部的人事风波,越来越具备了政治化的浓厚意味。
第二章 火炬营(2)
虽然奥军中暗流不断,可是在外人看来,它依然是一支无比强大的军队。这支曾经在米德加尔德大陆上难逢敌手的军队,之前在路德尼亚上绊了个跟头。现在,为了挽回之前的失利,它的脚步不仅没有因为那次打击而停下,相反,它已经作好打算,准备再次将自己曾经丢失的东西要回来。
在创世历1088年2月至3月份,奥军最高统帅部下达命令,要求前线部队集中兵力,对路军刚刚占领的位于首都与南部乌拉尔河之间的阵地进攻。根据奥军总参谋部的想法,这段漫长的防御阵线,是路德尼亚军新建立起来的防线,防御力量有限,因此如果我方集中大部队进行强攻,那么就有可能撕破这条新防线,从而达到瓦解敌人领地及士气的作用。为此,奥登尼亚最高统帅部以首相卡尔·海因茨的名义向中央集团军群以及南方集团军群同时发出命令,要求两部汇集主要兵力,向该防线上的图拉、卡尔科夫、达沃斯卡等要点进攻。奥军的设想是:通过集中兵力以及猛攻夺下这些据点,然后通过这些据点的有利位置和便利交通,迅速扩大战果,从而达到将整个路军阵线押后的目的。至于能不能让首相及奥军的最高统帅部达到愿望,现在依然要看那些前线将士们的努力了。
南第一集团军已是名存实亡,虽然主力大部队不是成了路军手下的俘虏、就是地狱中的游魂,不过也有一些部队幸运地逃脱了包围,重新加入到作战之中。禁卫军旗队装甲师及协助第一集团军的第九装甲集团军就是一例。虽然该师的步兵已经几乎全军覆灭在科斯佳洛夫中,但值得庆幸的是,在陷入包围圈之前,由于第九装甲集团军的要求,旗队装甲师的主力——坦克部队——都已离开科斯佳洛夫,与装甲集团军汇合,这才逃过一劫。所以旗队装甲师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实力,而这次进攻任务,它当然也榜上有名。
当旗队装甲师出现在南方集团军群的先锋部队中时,该集团军群司令部对于它的到来可是非常欢欣鼓舞的。因为这就表明最高统帅部是将这支原本隶属中央集团军群的精英部队正式划编到他们的麾下来。在奥登尼亚军中,能够得到禁卫军这样勇猛善战的部队,就好比如虎添翼,而且还不是任何指挥官都要得到的有力增援。而且禁卫军本身所表现出的视死如归的战意,更是令上级赞赏、同袍钦佩。
尤琛所在的幽灵装甲师,也是备受集团军群司令部器重的精锐部队——当然,这个精锐就意味着打苦仗、打硬仗,这可是许多军人的噩梦。他们得知兄弟部队也要即将加入此次战役时,有的人就开玩笑说:
“难道他们在科斯佳洛夫还没打够吗?”
“他们跟我们一样,都是脑袋被人夹了!”
虽然是说笑,但不少士兵都清楚,旗队装甲师只是损失了并非主力的步兵队伍,至于那支令它成名、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坦克主力,依然无损。号称禁卫军中第一装甲部队王牌的旗队装甲师,如今的实力,与战前相比,也并无太多变化。至于说到“脑袋被夹”,那只不过是下层的士兵对上级所发出的不满牢骚罢了。因为他们都了解,如果不是上级的需要,他们和旗队装甲师还有其它禁卫军以及前线的部队,就不会超过700个日夜都得留在异国他乡,为了这场目前还看不到头的战争继续打下去。
路德尼亚的冬天终于过去了,与往年一样,它的严寒,都让这片土地上的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可怕。而随着天气的好转,奥登尼亚军队也似乎看到了前线战事好转的可能。不知是巧合不是老天爷有意的讽刺,前年奥军因为大雪而宣告对敌国首都进攻失败;去年,同样是因为那可怕的天气(当然其中更多的是人为因素),奥军在科斯佳洛夫伤亡惨重,最终还把那个即将吞进肚子里的城市吐出来。而这两次战役中,路德尼亚人面对恶劣气候时仍能顽强作战,确实令奥登尼亚军方大感头痛和忧虑。所幸的是,现在春天总算来了,姗姗来迟总比不来的好。
在驻扎在大本营地内,尤琛他们看到了旗队装甲师。两支兄弟部队相逢,自然感觉亲切。只是他们都不大愿意提起不久前在科斯佳洛夫的惨败。在商议作战计划时,尤琛与营里的副官和参谋一起,来到旗队装甲师的营部。开始的时候,旗队装甲师的人甚至差点将尤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