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除去楚钟南、李自成,还有南京,自然就要数到跑到了四川的张献忠了。这位威名不小,但实际战绩着实不佳的好汉于樂祯十七年八月攻破成都,巡府龙文光,蜀王朱至及其嫔妃全部自杀身亡
,其他官员当了俘虏。张献忠进入成都时号称六十万大军,很快控制了四川大部分地区的州、县。在成都,张献忠先号称秦王,接着宣告建立大西国,建立健全制度,后称帝,以成都为西京。不过有意思的是,他的年号居然是:大顺!
不过,没有人会在意张献忠到底是想跟李自成表达什么。因为,就在张献忠登基称帝之后不久,樂祯十七年底,经过大半年地准备,一直因为人员不够而未能行使职能的北京大明朝廷终于迎来了它的第一件任务。礼部宣布:祟祯十七年恩科开始!之后,数千名的读书人,不管你是秀才还是举人,一起被像赶猪一样轰进了贡院。在贡院里,这些读书人在严密的监视下,进行了为期三天的科考。
但是,就在科考进行的同时,另一件事却飞速地夺走了它原本应得的万众瞩目地待遇。原来,礼部在某些人的安排下,在科考进行的同时,被迫张贴了诸多的通告。通告上说明了原本赶到北京的有一万余名读书人,如今却只剩下几千。原因,则是因为这些被涮下来地读书人之中,有大部分都识字不能过千,不符合考试标准;而另外的那些,不是意图行贿主考官,偷买考题,就是借着政务院负责众人生活所需地机会,拿着上面发下来的钱去妓院酒楼吃喝玩乐,道德败坏;此外,还有种种罪责。所以,如今,一万多人只剩下了这么多,去了将近一半。而之后,还有接连数十张名单,名单上列出了各项罪名,并将犯有文该项罪责地读书人的姓名都列了上去,甚至有地还标了籍贯,注明是东林党还是复社分子!最后,通告上则是礼部官员按照樂祯皇帝的意思所说的几句话,无非就是表达了一下对那些不知检点的读书人的失望,希望其他人不要模仿这些人,只顾自己享乐,在一些妓女面前高谈阔乱,挥霍无度,却根本不知道民生艰辛……
此通告一出,天下哗然。许多地方都有人抨击北京这么做是“有辱斯文”,也有人抨击政务院,指责楚钟南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甚至于,在科考完毕,数百名考中的读书人分别被以樂祯的名义安排进北京六部以及南京六部之后,通告的影响也依然在继续。甚至于,原本还在进行工作的许多地方都发生了工作队受袭,政治人员被杀,乃至地主势力暴乱的事情。
但是,很显然,这一切都被楚钟南等人料中了。政务院借机派出军队对地方势力进行镇压,宣布解除地主武装,若有违抗,便视为谋反,直接进行武力镇压。同时,楚钟南命人在北京开办报纸,命其承接各种言论,将舆论战由朝野之间转移到了报纸之上。结果,报纸一出,立即风靡诸多大城市。尤以北京、天津、济南等地最为流行,甚至于,北京所办的报纸还在南京、扬州、苏州、徐州等地获得了极大的销量。读书人纷纷以能在报纸上发表言论而感到自豪。
之后,时间推后到樂祯十八年,在这一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年份,北京的报纸几乎已经卖遍了整个大明疆域,甚至于远在西伯利亚的图拉诺夫还就报纸上的一些问题向楚钟南写了信提问。而同时,基于北京报纸的巨大影响力,南京,乃至西安,也都办起了各自的报纸。可惜,西安在文化方面的实力实在是太弱,且在印刷方面的水平也过于差劲儿,报纸最终还是由南北分庭抗礼。
而就在报纸初步显示出其巨大力量的时刻,北京政务院再次颁布楚钟南签发的总理行政令,宣布“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纳粮”,并命令凡“大明所属”,必须切实施行这一政策,以“抚天下万民,复天下之元气”!
结果,这一政策经由报纸的宣传,虽然没有在西安以及成都等地引起什么动静(这两个地方早就没什么所谓的官绅了),但却在江南等地再次引起巨大的反响。在南京政权争夺之中已经处于弱势的南下官员一派纷纷要求马士英等人必须按“圣旨”执行这一命令。目的就是让马士英等人与江南的地方势力发生矛盾,断其根基。可是,马士英等人也不是傻瓜,死活拖着不动。可是,祟祯依然还是正统……南下官员们看到马士英不答应,纷纷举起了皇帝的大牌,要求太子朱慈罢免马士英、阮大等人。迫于压力,马士英向朱慈提出辞职,朱慈虽然百般挽留,却最终没能留下这个权臣,马士英
辞官。而马士英退下之后,紧接着,阮大也被人参劾下野。不过,就在南下官员们以为自己即将得势之机,却没有想到,朱慈突然下令由督师扬州的兵部尚书史可法,这个跟哪一伙儿都不靠近的家伙接任了马士英的位子。结果,不仅南下官员们无比愕然,就连辞官之后,正准备秘密行动,打算找到时机便一举发动政变,推朱慈登基,彻底与祟祯切断联系,然后由自己等人完全掌权的马士英等人也愣了。要知道,史可法虽然在南京各部之中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力,可他有兵权啊。此人在扬州那么久,招兵买马,手里的实力不弱,至少表面上已经可以与江北四镇中的任何一镇相抗衡了。而不等其他人反应过来,史可法带兵回到南京,又宣布自己已经得到了江北四镇之一的刘泽清的无条件支持,接着,钱谦益也表示自己完全支持太子朱慈的决定!两下言论一出,原打算冒险行动的马士英等人不得不再次偃旗息鼓!
于是,南京再一次获得了表面上的平静。但是,各种势力虽然取得了暂时的和平,可史可法就任之后,却坚持按照樂祯的要求施行“摊丁入亩、火耗归公以及官绅一体纳粮”的政策,又将矛盾重新推了起来。只是,惮于史可法本身的兵力,还有钱谦益以及刘泽清的支持,那些反对的人也不敢太过嚣张,矛盾也被强行压了下去,并在各人的心底暗暗酝酿。(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qidian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正文 第二百三十七章 下定决心
更新时间:2009…12…2 21:27:47 本章字数:4941
祯十八年,夏。
北京。
秩序的恢复,加上强有力的军事保证,再经过一年多的治理之后,这座古老的帝都恢复了不少的生气。尤其是楚钟南命人在渤海沿岸大开海盐,建立了将近百万亩盐田,并且开通天津、登州、旅顺等港口,连通中外贸易,更是使得环渤海区域的商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因为此时的南方由于郑芝龙海盗集团对海疆的控制,使得郑氏家族几乎独占了这个时期大明王朝的对外贸易,这让那些西洋人极为不满,但又无法可想。毕竟,郑芝龙集团的军事实力,尤其是在海上的实力还是极为强大的,单一的西方势力根本就无法撼动。加上郑芝龙的海盗本性也使得他自己并不愿意承受太大的损失去“招呼”那些殖民者,反而宁愿借着手里所掌握的垄断权大发其财,所以,双方才能暂时的和平相处。不过,西洋方殖民者对于利益的追求是无法比拟的,尤其是那些人跟楚钟南早就有了联系。所以,当楚钟南在北方开放港口之后,这些人立即就放弃了郑芝龙,蜂涌而至渤海。
但是楚钟南并没有想到,自己开放贸易,在得到不错的经济利益的同时,所得到的居然是另一则消息。
“黎塞留去世了?”
“是的。尊敬的总理阁下!黎塞留首相已经去世两年多了!”依旧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那位代表,曾经因为向楚钟南求取天花的预防与治疗方法而被迫当了一次传声筒的伯恩特,而随他一起来的,还有另外一位老熟人,就是在小北荒时期便跟楚钟南认识了地韦茨拉尔,现在的荷兰爪哇舰队地指挥官。
“时间过得可真快啊。那时候他还很年轻的……”楚钟南摇头叹了口气,脸上有些落寞。说起来,黎塞留这个人跟他其实并没有太多的交情,两人当初的地位更是天差地远,之所以能够结交,还是因为楚钟南当初在巴黎的时候剽窃地几部经典作品。至于以后,则是缘自于黎塞留对东方学术的向往。而能够在万里重洋之外对当时还在小北荒的楚钟南写上一封信,这也确实很让人感动,不管那封信到底是有什么目地。可惜,现在,那个注定在欧洲历史上留下赫赫各声的法兰西首相就这样死了。
“其实不仅是黎塞留首相,路易十三陛下也在他去世之后的第二年回归了上帝的怀抱!”韦茨拉尔说这话地时候有些心不在焉,此刻的他,仰躺在楚钟南会客室的沙发上,正感受着一种发自心底的自豪。这可是东方最伟大帝国,也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帝国的最高执政者的会客室。他只不过是一个小小地爪哇舰队的指挥官,而且还是个副地……可他此时此刻却坐在那些欧洲最强大国家的最高贵贵族们也要仰望地地方……这绝对会成为他一生都值以自豪的记忆。
“路易十三也死了?”楚钟南一怔,继而再次黯然。路易十三其实还是个不错地人,至少,从两人见过的那寥寥几面,他是这么感觉到的。
“这确实很让人惋惜。”伯恩特也感慨了一声。
“确实很可惜。路易十三陛下去世之后。一直被他和黎塞留首相压制地那些法兰西地贵族们又重新活跃了起来。现在地法兰西很乱。”韦茨拉尔说道。
“哦?”法国乱了?楚钟南立即把目光投向了伯恩特:“具体是怎么回事儿?”
“这个……我们只是听一些来往地商人说地。您知道。我跟韦茨拉尔一直都是长驻爪哇岛地。”伯恩特先解释了一下。接着又道:“总理大人您也是知道地。路易十三陛下在去世之前。其实一直就对太后玛丽德美第奇。他地弟弟加斯东公爵。还有出身哈布斯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