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兽焰-第3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仲达此言差矣,孔明乃是我师水镜先生最得意的弟子,曾有言说,卧龙与凤雏,得其一者可安天下,这卧龙指的就是这孔明,那凤雏则是庞统,这两个人,都是世之大才啊,所以,为了皇上的千秋大业,这孔明无论如何是得把他招揽到洛阳去才好……”徐庶见司马懿有些生气,便不由的为诸葛亮解说了一下,不想这话让司马懿心中更不舒服。

    “呵呵,这话说的好大的口气啊,什么卧龙与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吾皇万岁,已经鼎定中原,没有他卧龙与凤雏,这大汉的天下不也快要安定下来了,哼,若那诸葛孔明真的有才,早就该认清形式,若不为皇上所用,他若安心的蜗居于此到也罢了,若是妄想愚蠢的螳臂当车,那么等待他的结果一定是粉身碎骨的了……”司马懿一听那句卧龙与凤雏,得一可安天下的狂言,心里就腻味的慌,司马懿对自己的才能那也是很自许的,但在刘民手下,有郭嘉,贾翊,戏志才这些人在,司马懿可生不出半点骄狂之气,不过司马懿心中也只服郭嘉他们,对其他的人,司马懿心中还是很不服气的,可突然蹦出两个人,说是比他司马懿还要厉害的多,这让司马懿的心中如何能舒服的了。

    徐庶也是一个聪明的人,知道司马懿心中这时对诸葛亮他们有成见,想了想,也没有辩驳,历为司马懿有些话说的很对,自己的皇上确实是天下少有的贤明之君,可是那诸葛亮和庞统却不愿意投效,这其中就很说明问题,诸葛亮与庞统的才能,徐庶是不会怀疑的,可就是这样的两个大才,要说他们看不清形式,徐庶说什么也不会相信,但两个人却出师这么久了,仍然没有投到刘民的手下来,只怕还真就如司马懿所说的那样,因为才能太高了,生出了螳臂当车的狂妄之想,为了证明自己的才能,舍易就难,准备投靠其他的人。

    要真是这样,徐庶不由的暗自摇了摇头,心想自己的这两个师兄弟,不会真的这么糊涂吧,这可真是取死之道啊,如今皇上已经据有大汉的十州,剩下的荆,扬,胶三州之地,那是无论如何也抵挡不住了自己皇上统一天下的,自己说什么也不能让这师兄弟两个人就此埋没了一身才华,说什么也不能让恩师一生的心血就这样落空了,徐庶在心中暗自决定后,将所带来的礼物留下,又留下了一封信给诸葛亮,劝那诸葛亮不要辜负了恩师水镜先生的一番心血,也不要辜负了苍天给与他的一身才华,不要真的做出那逆天行事的事情来。

    徐庶不知道,三国历史上,不但诸葛亮和庞统喜欢逆天行事,就是他自己也喜欢做那种逆天的事情,不过那个时空还有让诸葛亮他们逆天行事的机会,现在这个时空,刘民没有给他们钻空子的机会,在南下荆州之前,就先拿下了凉,雍,益三州,彻底解决了后顾之忧,也彻底断绝了诸葛亮那个三分天下的计划,益州拿在了刘民的手中,不但让其他的人失去了反制的机会,更从另一个方向上对荆州,江东等地形成了以上压下的态势,就因为这个原因,喜欢做逆天之事的诸葛亮也不得不感叹失去了机会,他选择了在襄阳的南效结庐而居,也是因为诸葛亮认清了形式,彻底的死了搅风搅雨的心思。

    徐庶留下东西后,与司马懿离开了诸葛亮所居的茅庐,茅庐内,诸葛亮并没有出外云游,外面的司马懿与徐庶的到来,他是知道的,只是他真的不愿意再出山了,诸葛亮是一个很傲气的人,他不愿意在别人的手下从一个小官一步步的做起,他喜欢自己一个人能掌控全局,喜欢那种事事都由自己说了算的才好,诸葛亮不是不知道刘民统一天下已经是不可逆转的事情了,但诸葛亮更明白,自己要是投靠到刘民的手下,凭他一个没有任何功劳的人,

    想要立即在刘民手下做那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是不可能的,而要他诸葛亮在别人的手底下做事,那更是不可能的,刘表早闻诸葛亮的才能,几次派人相请,也同样是因为这个原因而被诸葛亮拒绝了,刘表手下,同样需要论资排辈,诸葛亮根本不在意刘表是不是贤明,他在意的,只是有没有让自己全身的施展才能的舞台,在三国的历史上,诸葛亮,庞统,徐庶三个师兄弟为什么都选择了刘备,不是因为刘备真的有多贤明,而是刘备手下当时没有人才,他们投到刘备手下后,就可以直接当老2或者老三。

    诸葛亮拿着徐庶留下的信,只是扫了一眼后,便让一个手下的童子拿去烧了,既然决心不再出山,这徐庶的信自然也就不用再留着了,其后的日子,诸葛亮一如往日的过着他的隐居生活,司马懿和徐庶回了襄阳后,司马懿到是很老实的将诸葛亮一事派人上报了刘民,同时,司马心中又暗自想到,这徐庶说那诸葛亮有大才,说不定也许是真的,这样的人,

    留在世上始终是一个祸患,不但是自己的,也是自己的皇上的,虽然天下一统已经成了定势,但要是真有几个智慧高绝之士跳出来捣乱,那也会多增不少的麻烦,如果自己这个时候派人把那诸葛亮杀了,那么不但可以减小对自己的威胁,也可以为自己的皇上清除一些隐患,想必到时候皇上知道了这个事情,也应该不会怪罪自己。

    司马懿在心中决定了之后,叫来一个自己的心腹,让他着手安排人去把那个诸葛亮杀了,司马懿的家族是个大家族,虽然司马一家投靠了刘民后,家中的那些田产被迫让刘民出钱收购了,然后分给了其他的人,但司马家去在刘民的照顾下,(司马家投靠刘民的时间也比较早),开了许多的工业作坊,家中现在也是有钱财过亿,所以手下养着一些心腹武士等,这一次司马懿到荆州来,不但刘民派有保护他的军队,司马家也同样派了人保护司马懿,杀诸葛亮这样腹黑的事情,自然是他司马家中的武士出手了。

    徐庶回了襄阳城中后,想想又不放心,于是第二天,带着十来个护卫再一次来到了诸葛亮的茅庐,这一次,徐庶决心在这里坐等诸葛亮的出现,可是诸葛亮既然不愿意再出山,自然就只好躲着徐庶了,可是在外躲了一阵,见徐庶铁了心的要在他家中等他出现,诸葛亮只好跑到了黄承彦的家中暂住,司马家的武士见诸葛亮的家中有徐庶在,只好偷偷的埋伏在外面,结果形迹让别人发现了,告诉了诸葛亮,徐庶在诸葛亮家中等了几天,仍然不见诸葛亮出现,只好又回了襄阳城中,而诸葛亮也因为家里的院子外面有形迹可疑的人在,也一直没有没有自己的那个茅庐之中,司马家的武士足足在外面埋伏了十几天,也没有等到诸葛亮。

    司马懿听到手下心腹的报告,也只好先把人员撤走了,只留下两个暗哨盯着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也是一个小心谨慎的人,没有因为司马懿把手下的撤走了就跑回去,一个来月后,司马懿和徐庶在荆州的任务完成了,也不好总是在这里停留,刘表虽然不愿意投降,可刘表手下愿意投降的人大有人在,司马懿把荆州的一些情况也探查的差不多了,剩下的,自然是要把这些情报带回给刘民去,同时,也要把几个在荆州招揽到的人才带回洛阳。

    临着离开襄阳的前一天,徐庶还是对诸葛亮不死心,于是再一次跑到了诸葛亮的茅庐中,诸葛亮这段时间一直没有回他的茅庐之中,徐庶在这里等了一夜,天亮后,徐庶心中无限遗憾的离开了诸葛亮的茅庐,心中为不能把诸葛亮带到洛阳去而失落和忧心,整个使团离开襄阳后,司马懿把家族中的十几名武士留了下来,让他们在这里务必要等到那诸葛亮出现,将诸葛亮给杀了,司马懿现在也想到了一点,那就是他们在的时候,那个诸葛亮估计是不会出现的,但他们离开后,那个诸葛亮不可能还会继续躲着,那时自然就有机会杀了诸葛亮。

    诸葛亮在听到黄承彦说洛阳的使节团一行人终于离开了,也不由的吁了一口气,黄承彦有些惋惜的看着诸葛亮,他知道这个年青人很有才能,所以黄承彦不但在平时很照顾诸葛亮,甚至决定将自己的女儿黄月英也嫁给诸葛亮,只是黄承彦对诸葛亮不肯出来做官多少有一点儿意见,刘表招揽几次拒绝了,现在人家洛阳方面的招揽也拒绝了,

    黄承彦真有些不明白,这诸葛亮到底要选择一个怎样的明主,眼看着洛阳方面要一统天下了,这天下哪还有什么明主供他诸葛亮选择,难道是那个不成气候的刘备,还是那个江东的曹操?这两个人,在黄承彦现在看来,只不过是两个将要身死族灭的家伙而已,哪里值得人投靠。

 第二百八九章四顾茅庐(下)

    第二百**章四顾茅庐(下)

    诸葛亮不甘心在人手下做事,所以决心不再出仕,天才的人有天才的骄傲,也的天才的毛病,在司马懿和徐庶他们离开了襄阳城后,诸葛亮也向黄承彦告辞,回了自己的茅庐之中,黄承彦因为心中可惜了诸葛亮的才能,也劝说过诸葛亮几回,奈何诸葛亮决心已下,不为黄承彦的话语所动,这让黄承彦心中都有一点儿怀疑,自己准备将女儿黄月英嫁给他,到底是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诸葛亮一家虽然也算是大家族,但如果不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谨在洛阳为官的话,已经衰弱的诸葛一家,将会更加的衰弱下去。

    黄承彦是一个智者,这些年来,创始对洛阳的政策和政体也是有过研究的,若是让洛阳的势力统一天下后,天下各个家族的势力必会有所影响,然而更大的变化,就是国家的官员任命不再是由各个郡守,刺史之类的人推荐了,也就是说没有了举孝廉这一类的当官途径,一个人的名声再响,也不能给自己的家族带来多在的好处,想要当官,得进国学之中(刘民现在手下人才不够多,所以只要是从高等学校毕业出来的人,便可以当官),象诸葛亮这样的,如果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