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新秩序-第3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僖宗之后的二十年间,如杜光庭之流的大唐名士为避战乱,纷纷躲入蜀中,也令成都府成为这个时代天下有名的文词圣地。看着堂上众人,李振不禁为之感叹。杜光庭、冯涓、韦庄、张格名满天下,无一不是一时俊杰,此刻却聚聚一堂,光是今日赴宴的阵容,便足可留传纪念了。
说实话,李振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有点被唬住了,不过酒宴大开之后,他还是很快平静下来。
酒过三巡,菜过无味,节度判官冯涓颤微着长须问道:“李观察此来蜀中,不知所为何事啊?”
李振呵呵一笑:“为山南而来。”
话一出口,举座默然,蜀王自顾自吃喝,冯涓则微笑捋须,其余人俱都不语,只唐道袭冲李振频使眼色,示意他莫要乱说话。
李振却不理会,直接盯着蜀王道:“殿下,某此行成都,是想问问殿下,西川和宣武的盟约,是否还作数?”
蜀王吃喝不下去了,只得干咳一声,道:“这个……咳……自然作数。”
李振追问道:“然则西川兵进房州之事,却又何解?”
蜀王略显尴尬,转头望向王宗佶,王宗佶对此事本身便不赞同,对蜀王的目光视若无睹;蜀王又看向唐道袭,希望唐道袭能帮忙圆场。
唐道袭连忙道:“李观察误会了,西川与宣武素来盟好,宣武有难,西川自然要鼎力相助。赵氏小儿骤起发难,威胁河南,故此某家殿下不敢坐视,以大军东入山南,这才遏制住赵氏小儿的兵锋。”
李振又问:“房州乃宣武辖地,既然西川是为遏阻荆南,然则为何进入房州?”
唐道袭回答:“荆南兵北上襄州,有指顾房、均之意,故此某等不得不北上,并非欲所图求,实乃守望相助,李观察切不可多想。”
李振脸上的冷意倏然逝去,故作醒悟的点了点头:“原来如此,却是某误会了……”
蜀王在上座中一拍大腿:“正是误会!李观察切莫多虑,也向梁王多多进言,西川和宣武永结同好,无需疑虑,孤不是背信弃义之人!”
李振起身向蜀王施礼:“也是某心中急迫了些,殿下不要怪罪才好。”
蜀王抬手呵呵道:“不需如此,孤没有责怪之意,西川与河南道阻且长,消息不通,有所误会也属常理。”
李振道:“殿下说得是,路途确实遥远,因此还请殿下速速书信送递绛州,否则两家之间有了兵祸,便不美了。”
蜀王笑着答允下来,又放下架子向李振邀酒,二人连饮三盏。
刚刚放下酒盏,王宗佶冷不丁问道:“李观察,适才你说,两家之间会有兵祸?”
李振暗挑大拇指,心中赞了声:“接得好!”面上肃容道:“正是,此事切不可耽误了,需尽快向绛州解释。”
王宗佶追问:“何解?”
李振越看王宗佶越顺眼,笑眯眯的回答:“某家王爷已调大军十万,不日便至房州,只为扫平荆南而行,若是两家没有说清楚,到时候难免动了刀兵。”
一句话,满座皆惊!
掌书记韦庄开口了,他冷着脸道:“李观察一张利口,真是大言不惭。听说宣武在河东节节败退,葛从周坐困兖州,杨师厚退保徐州,却又哪里来的十万大军?”
李振很仰慕韦庄的才华,但却不代表他会退缩,当下道:“宣武聚二十万大军于绛州,何来败退之说?通美将军兵围兖州,某未听说围城者为困守者!至于淮南兵背信弃义,悍然举兵北犯,杨、李二位将军正于徐州蓄势而动,相信不出旬月之内,必可重现去年旧事!”
李振的话听上去冠冕堂皇,似乎很有道理,但堂上众人都是西川高层,对宣武如今的形势都多少明白一些,所以说出来并不能服人。李振也从没想过凭此说服西川退兵,他等待着西川文武们由此而来的下一个问题。
果然,韦庄嗤笑着问了:“却不知原来李观察好为惊人之语,韦某领教了。梁王挟天子迁都,天下藩镇皆怒,宣武就算再凶猛如虎,却挡得住群狼环伺否?如今宣武危哉,李观察却是来效张仪、苏秦之辈么?”
戏肉终于来了,李振不慌不忙啜了口酒,朗声道:“端己先生此言差异,天复二年,天子为中官所制,挟至凤翔,又为凤翔所囚。某家王爷以社稷为念,遵旨勤王,将天下救出藩篱。可惜长安已为兵祸所毁,三内一片枯槁,不仅宫室住不得了,连民屋都被捣毁殆尽。王爷不忍天子和百姓受苦,发河南财货大修东都,这才将天子和百姓迁居洛阳,不知端己先生所谓‘挟天子迁都’何解?”
清了清嗓子,李振继续道:“王爷心向李唐,素来持节敬奉有加,怎么可能有犯禁之意?至于说如今的形势,却非宣武颓靡不振。如今天下争斗已凡三十年,中央不浚,地方疏离,天子坐困,百姓涂炭。某家王爷心中不忍,苦心筹谋,为全大唐社稷而转圜忍让,天下藩镇不识其中真意,屡屡兵犯河南,却是高估了自家兵威,小看了河南富庶。河南沃野千里,某家王爷登高一呼,立成雄兵百万,就算天下藩镇悖逆大唐,某家王爷又何惧之?”
韦庄冷笑连连,正要驳斥,忽听王宗佶问:“李观察,你说梁王苦心筹谋,却是怎生筹谋?”
王宗佶向来对宣武很有好感,生怕韦庄再次为难李振,故此抓住这一点赶紧插了进来,实际上他问的这个问题,正是李振刻意说给他听的。

第七十六章转折(八)

李振没有舌战西川群臣之意,他等待的就是一个合适的机会,如今机会来了,他不再绕来绕去,于是直奔主题。
“某家王爷意图重奉天子威权,行效战国之策!”
又是一句令满座皆惊的话语。
“效战国”由来早已,一百二十年前,成德节度使王武俊、卢龙节度使朱滔、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纳分别称赵王、冀王、魏王和齐王,并建置百官,始开“效战国”先河。虽说“四国”刚立两年,就在天下群讨声中灰溜溜撤号去国,但这一苗头却从此隐藏在了天下武人的心中。
黄巢之乱后,武人们的权势越发不可控制,天子李晔虽然做过恢复中央权威的努力,但很遗憾的搞砸了。朝中部分重臣为了延续李唐天下,于是重提此事,希望至少能够保住李唐天下共主的地位。天子于消沉之中默许了这些朝臣的提议,于是吴王、越王、梁王、燕王、蜀王相继出现,实际上已经是开启了“效战国”的方略。
但宰相崔胤并不同意,他这辈子最大的目标就是成为李德裕那样的权相,与天子坐而论道,恢复政事堂的权柄。于是“效战国”之策在艰难中徘徊,一直拖到天子为中官所挟,西狩凤翔,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天子虽然已经成了傀儡,但大唐三百年统治下来,李唐一直就在人们心中。试问天下,有几个人有真正的谋朝篡位之心?又有几个人有谋朝篡位的实力?以大义之名,披着合法的外衣成为所有人承认的一国之主。这又是多少人的夙愿?
成为一国之君,能够开社稷、守宗庙,可以合法的定官爵、收甲兵、纳赋税、专刑杀,这是多么的诱人!从此以后,为君授臣,从此以后,世代相袭,从此以后,位列史传,这又是何其美妙的事情!
一时间。蜀王呼吸凝滞,举着酒盏的手腕都在隐隐颤抖!
宴中众人俱都失语,出现了片刻的冷场。继而又一片哗然,许多问题被连续不断的抛将出来。
“果真?梁王要效战国?”
“西川如何立国?国号为蜀?”
“陛下怎么说?是陛下的意思还是梁王的意思?”
“诸藩怎么说?”
“河东会答允么?卢龙呢?平卢呢?凤翔呢?”
……
李振微笑举箸,慢悠悠的吃着菜肴。
等喧哗声逐渐消去,节度判官冯涓开口问道:“李观察,此非儿戏,可作得准?”
李振点头:“自是准数,若有虚假。李某天厌人弃。”
“此次分封,共有几家?怎么分封?”
“以都畿为天子所享,供养太庙;其余各道,封国建极。”
“可否细为解说?”
李振放下盏箸。直指西川众人最关心的问题:“剑南道、山南西道立蜀国,蜀王殿下从此后,为蜀国国君!”
“然则陇右和山南东道……”
李振笑道:“冯老何求之多?有两川之富庶、山南之屏障,已可护宗庙万世了吧?”
冯涓干笑一声:“呵呵。某只是想问问梁王的意思罢了。”
李振道:“陇右及邠水以西之关西各州为岐国,山南东道为楚……”
冯涓打断道:“赵氏兄弟?”
李振点头:“某家王爷欲请天子旨意,封赵匡凝为楚王。”
冯涓抬手。示意懂了,让李振继续。实际上李振没有说完,梁王的意思是让赵氏兄弟退出山南东道自襄州以北的地区,这块地盘准备封给梁王的铁杆死忠马殷,让他建国为荆,以为蜀、楚和宣武之间的缓冲。作为回报,梁王答允赵氏兄弟,将岭南道以北的六州之地划入楚国范围。
当然,这些都是宣武自家的意思,一切还要看赵氏兄弟愿不愿意,不过以敬翔和李振的判断,这么大的诱饵,不愁对方不上钩。
李振继续道:“岭南道之南及黔中道,以封州刺史刘隐加镇海节度使,赐爵彭王,许其立国,国号待定;以琅琊王王审知晋闽王,于江南西道之福、建、泉、漳、汀诸州立国,国号待定;江南东道北部各州,许越王钱镠立国为越;淮南道、江南西道,许吴王杨行密建国为吴……”
“缁、青、密、登、莱诸州建齐,某家王爷拟为王师范请旨,晋爵齐王!如此,则缁青不战而定……”
西川众人都暗自点头,王师范起兵的最重要理由就是梁王不尊奉天子,如果梁王真的将都畿让出来供奉李唐,那么这条理由就不成立了;再加上让王师范一越而为国君,确实有极大可能与宣武罢兵。
“河东呢?河北呢?”王宗佶在座中追问,这两家才是梁王行“效战国”之策最大的变数,如果处理不好,很有可能让此策流产。
李振笑道:“晋阳以北立晋国,以晋王李克用为国君;晋州左近四州立郑,加李嗣昭为郑王;泽州、沁州、仪州立韩,加李嗣源为韩王。加李承约魏王,赵霸为赵王、高行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