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核武皇帝-第2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逸仙都提出了非常多的反制前提条件,在临时宪法的有效期上,双方的争议也很大。

孙逸仙还有一个新想法,那就巡防军直接完全归属各省管辖,而不受皇帝的控制。

宋彪很有耐心的就坐在这里和他们逐一批驳,将他们的意见就驳回去,帝国的国会将在四月份正式召开,而临时宪法实际上已经起草完毕,就等国会正式通过。

宋教仁、孙逸仙都已经看过临时宪法的草案,他们的意见肯定非常多,小的问题上,宋彪不做交涉,这不是他的工作,但在大的问题上,他必须一条条的反驳,确保这份宪法的通过。

双方谈了一个下午,大的分歧就逐渐没有了,不是说没有,而是宋教仁和孙逸仙也没有办法去反驳宋彪。

国家现在就是如此危急的情况,宋彪绝对不能失去对国家的控制力,一旦大权都被限制了,还有一堆扯他后腿的限制,最终只会是国破家亡。

在这一点上,他和袁世凯是截然不同的。

比起北洋政府之时的袁世凯,宋彪手中的实力要厉害很多,同盟会则弱小很多,根本不可能真正有效的牵制住他。

此后的几天里,孙逸仙就在宋教仁的陪同下,继续和内阁政府的其他大臣见面会谈,特别是和主要负责起草临时宪法的王宠惠等人见面后,双方又进一步的交涉了很多条款。

直到1911年的1月2日,宋彪才和孙逸仙就《中华帝国第一临时宪法》达成了基本的一致共识,双方也在《中央日报》上发表了一份光复会和同盟会的共同宣言,提出全政统一、复兴中华民族、建设现代宪政国家和保障民权民生四大口号。

虽然两人同时签署的共同宣言,但在发表这份宣言之后,中国注定将彻底进入“宋震旦”的时代,一切真正的权力和声望都将落入宋彪的手中。

签署宣言之后,孙逸仙辞去了同盟会理事长的职务,由宋教仁担任理事长,将整个同盟会都改组为中国民主党,以推行中国民主自由革命为新的政治目标,总体上还是比较晚的转型,包括共进会、万国青年会等主要分支组织,此时都已经加入光复会。

在第一届国会的席位中,光复会至少占据一半的位置,而光复会盟方的维新进步会、新政强国会、立宪会同样占据着较多的席位,这种情况对后加入的中国民主党是不利的。

就在这种政治的较量中,光复革命最终超越共和革命成为这个时代的胜利者,在思想、理论、政策上日渐得到了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乡绅名流、政客和各种地方势力的认同,成为中国强国思想的主流。

历经颠簸,历史的洪流终于被改道,彻底带领中国走向了另外一个强人政治的方向。

在国人志士一起高呼光复革命万岁之时,高呼皇帝万岁之时,高呼中华民族万岁之时,一水之隔的日本再也按耐不住它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当内战日渐走向尾声,当中国人准备积极的投入到新帝国的再建之时,一场真正的战争终于到来了。

幸运的,或者说不幸的是宋彪比日本更早意识到这一天迟早会到来。

东北军的很多将领,光复会的很多同仁都怀疑宋彪为什么要在推翻满清这件事上积蓄这么久,哪里用得着如此大费周章,事实现在就将证明,和日本这种畜生民族做邻居,永远都要做好和这帮畜生开战的准备。

永远要做好,每时每刻都要做好,一刻疏忽就能导致整个国家百年之悲剧。

来吧,真正的战争!

中国人爱好和平,但永不害怕战争。

 第184章 中日战争之总战略

在任何一场战争中,最重要的因素并不是装备、训练、军事指导原则、人力和物力资源,虽然这些都是战胜敌人的重要因素之一,真正最重要的是对大局势的规划。使用小说阅读器看千万本小说,完全无广告!

这就是“总战略”,或者是“总规划”。

在重庆之时,宋彪对于这场即将到来的中日战争还没有明确的思路,只是大致做了一些部署,他这些天逐渐重新思索全局,最终为这场新战争确定了一个新的基调——人民战争。

就在军政统一、民族复兴、宪政国家和*民生四个原则的共同宣言通过的次日晚上,宋彪在总参谋部秘密召开了一次保密会议,参加会议的只有七个人,除了他之外分别是陆军第186章中日战争之总战略总顾问马尔托斯将军、陆军大臣舒方德、总参谋长蒋方震、一等参谋总副官陈其采、陆军情报部主任蒋政源,以及紧急从东北赶过来的东三省巡防军军令部部长杨铁生。

宋彪等了杨铁生两天,杨铁生晚上到了总司令部,晚上就立刻召开此次会议。

杨铁生是和宋彪一起进入会议室的,两人边走边谈。

会议室里,其他人都已经提前到,马尔托斯将军和蒋方震、陈其采三人正在围绕东北边防地图商议着各种可能,蒋政源和舒方德也在低声的沟通最新的情报工作。

现有最大的两个情报机构是情报部、特务局,紧随其后的就是陆军部的陆军保密局,蒋政源和舒方德拥有不同的情报源,双方需要经常交流,以确认目前最新的局势和情报的正确『性』。

在宋彪走进会场的时候,几位将领同时起身行躬礼,连马尔托斯将军也不例外。

身为皇帝的宋彪颔首示意以作回礼,随即走到自己的席位上坐下来,道:“大家都坐吧。”

听到这话,诸位将领才统一坐下,继续等待皇帝的第186章中日战争之总战略帝训。

礼仪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它很虚无,却在无形之中约束着每一个人,使得人们时刻清醒的意识到别人是谁,自己是谁。

由章炳麟等人拟定的《内廷法案》已经提前颁布,对皇帝的礼仪做了未在全国公开的“内部”规定,按照这一系列的新规定,除在部队公开检阅之时,皇帝以帝队最高总司令身份接受全军的军礼之外,其余场合中,军人面见皇帝也行躬礼,以维持和『政府』官员对等待遇。

因为副总参谋长一直空缺,一等参谋总副官陈其采此时行使的就是类似的职权,同时也代表皇帝身边的军官近臣,此次会议正是由他来安排。

在所有人都坐下来后,陈其采负责将每一份会议概要资料下发,随即也由他做简单汇报道:“陛下,诸位,据情报部所知,日本陆军部目前已经秘密的再次启用了满洲陆军这个番号,以驻扎在龙川的第186章训、驻扎,甚至是秘密筹建等等,日军都完全搞不清楚。

包括在军费、军购、军需等等问题上,东北军的机密太多,不是日军的情报部门想查就能查清楚的。

所以,中日战争一旦真的开启,东北军的最佳方针就是猛扑出去,上手就务必要歼灭日军两至三个主力师团。

在陈其采铺垫的差不多后,宋彪才正式开口道:“我今天召开这个会议正是要将决战之方针定下来,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军既然强于快战猛攻,自然要将此一特点发挥到极致,务必要求一开战即超越日军防备之极限,突破日军多点防御,达成围歼日军主力的第186章上的事情。

片刻之后,蒋政源就先和宋彪说道:“陛下,我个人以为日军大约在月底之前就能做好备战动作,而他们也极其可能以突袭我军的方式打开战役。”

宋彪则道:“让主力师后撤一段距离,避开和日军直接对峙,以及被日军偷袭的可能『性』,继续维持以各地巡防军为主的前线戒备,『政府』方面,我会安排人亲自前往日本和谈,尽可能拖延一段时间。我们此前还是很提防这些事的,即便首战预备规模可能很大,大致也应该能在月底之前完成,诸位不要寄希望于外交之拖延,尽可能在月底前紧急完成总备战规划的各项事务吧。”

“是!”

诸将顿首。

在总方针已经确定之后,具体要商议的就只是作战计划,计划定下来,则是军事上的各项准备工作和行动,特别是军需物资的调运计划。

物资的调运相对要简单一些,东北军对于日军的防范一直是非常严密的,在本溪、辽阳、敦化都建有大量的物资储备站,以总作战规划计算,确保二十万陆军主力的两周强攻至少需要弹『药』6千万发,总量1450吨,平均每人每周150发弹『药』,目前仍有空余的储存量。

这个数字看似惊人,但对于东北军这种大规模列装轻机枪至班一级的特殊军事力量而言,这样的消耗量是相对较低的,日军的持续力之所以较强,正是建立在弹『药』消耗量低的前提上。

1450吨的弹『药』要如何运输到前线上,这本身就是各事参谋机构经常要考虑的第186章1700门火炮集中在东西两线战场猛攻对手,考虑大量的迫击炮,东北军的炮弹储备率还是充足的。

关内的那点可怜的炮弹储备就不谈了,根本不能和东北军相提并论。

如果将迫击炮的数量计算在内,宋彪的作战计划是在战争开始的一瞬间就在鸭绿江地区调集超过1700门的火炮、2200门迫击炮和超过六千挺机枪、3000挺冲锋机枪,直接压出去歼灭日军的三个主力师团。

这个战役规划基本和诺门罕战役有着雷同之处,就是以重火力疯狂压制对手,将对手集中在小的区域内实施火力覆盖,只不过苏军是使用了坦克部队的两侧包抄,而东北军则纯拼步兵师的速度,在两侧横『插』敌军后翼,这一点和朝鲜战争的二次战役是大体一致作战特征,快『插』敌后,三点包夹,『逼』迫敌军从一点突围,两线猛攻敌军后翼,形成前后夹击之势,在优势地段围歼敌军主力。

历史对一个军事将领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知识。

过去的历史很重要,未来的历史更重要。

在第186章中要加快部署,要通过各种情报工作进行保密,务必要在日军不能预备的情况下,将东北军所有的火炮,包括新军的一部分火炮都集中起来,务求一战决定胜负。

东北军的火炮储备水平是极其强悍的,这一点大概连日军都未曾想到,一个极大的原因就来自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