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文正笑道:“叔父当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害怕皇权旁落,不惜栽赃冤枉侄儿,可曾想到今日亲骨肉为了皇权骨肉相残的场面?”
又有一个穿着银白盔甲的中年大将出现在朱文正身边,说道:“主公尚能看见骨肉相残,而我们谢家早已灭门,化为一抔黄土。”
是遭遇冤屈而死的大将谢再兴。
一个穿着大红朝服的老臣走进大殿,他手捧象牙笏,怨气冲天,但他只有半截舌头,只能像一只鱼一样徒劳的开合着嘴巴。
是先被割舌而后问斩的丞相李善长。
有一武将提剑而来,跪地哭道:“老臣有罪,教子无方,愿以死谢罪!”
言罢,拔剑自刎。是卫国公邓俞。
一对嬉笑的夫妻携手而来,洪武帝喃喃道:“二郎!”
可是秦王朱樉并没有正眼看自己的父亲,他眼里只有邓铭,两人的身影一起消失了。
一人杵着剑走过来,正是三皇子晋王朱棡,他对着洪武帝冷笑:“天家无情,下辈子莫要托生帝王家!”
洪武帝彻底被激怒了,将茶杯扔过去,“没有朕打下江山,你们什么都不是!”
瓷杯摔成碎片,所有人的身影一起消失了。
守在殿外的毛骧等人听到动静,以为有刺客,忙推门进来,见呆坐在龙椅上,看着空无一人的宫殿怔怔出神。
“皇上!”毛骧见洪武帝脸色苍白,嘴唇发青,忙说道:“快传御医!”
洪武帝却摇摇头,“不,你去一趟燕王府,把四郎叫来。”
毛骧领命而去,骑马出宫,半路上偶遇一行车驾,打着燕王府的旗帜,毛骧以为朱棣就在这里,忙拦住了车马。
燕王府大总管马三保迎了过去,“毛大人所为何事?”
毛骧说道:“奉皇上口谕,传燕王觐见。”
马三保说道:“不巧了,我们王爷今早就去了京郊大营练兵去了,不在王府。车驾里是我们的王妃娘娘,要去秦王/府送秦王妃一程。”
毛骧猛然记起,今天是秦王七七四十九天回魂之日,秦王妃执意要给夫君殉葬,和秦王一起奔赴黄泉,洪武帝已经允了秦王妃的请求。
所谓的送一程,是生离死别。
这个和亲的女人殉葬原本应该轰动京城,可是被更扣人心弦的国储之争抢了风头,秦王死了,王音奴连和亲的价值都没有了,几乎没有人在意这个可怜女人的死活。
作者有话要说: 大家继续加油留评,舟也加油码字双更。咱们一鼓作气到完结如何?
各位约不约?
☆、第258章 凤凰涅槃
只有一个人希望她活着,好好的活着。
燕王妃的马车里,周王朱橚见毛骧放行,转而去了京郊大营寻朱棣,顿时松了一口气。
徐妙仪恨铁不成钢的说道:“你放心吧,我已经安排妥当了,答应你的事情一定会做到,毛骧正忙着国储的事情呢,手眼伸不到秦王/府那里。”
其实不用朱橚请求,徐妙仪念在和王保保的盟约,也会帮助王音奴死遁脱身的,这是彻底摆脱束缚的方式。
朱橚说道:“我知道四嫂的本事,我就是……就是担心横生枝节。”
关心则乱,看来朱橚还是放不下王音奴啊!徐妙仪心中暗叹,说道:“我不方便带你进秦王府,你回药铺吧。”
朱橚嗯了一声,刚要下马车,又回头问道:“四嫂,你安排她往何处去?”
徐妙仪反问道:“我告诉你地址,你以后会去找她吗?”
朱橚沉默片刻,摇头道:“不会,我已经有了妻室,还答应给冯氏一个孩子,我们早就回不去了,何必又让她面临尴尬的境地。”
徐妙仪百感交集,叹道:“那你为何还问我这些?”
朱橚说道:“有时候我看着医书累了,抬头看看大明的舆图,如果知道她在那个地方自由自在的活着,心里会舒服一些吧。身为皇子,我一辈子都要困在亲王的位置上,不得自由,倘若她能够苦尽甘来,摆脱了家国天下的束缚,也是好的。”
徐妙仪一叹,低声说道:“是云南昆明,那里四季如春,想必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京城要好很多。”
朱橚释然一笑,“我知道了,谢谢四嫂。”
朱橚挪了一步,再次转头说道:“四嫂,不要告诉她我求情的事情,对我彻底死心吧。放下了一切,她或许在昆明能找到一个好人嫁了,一切重新开始,毕竟,她还年轻。”
徐妙仪说道:“她要是问我是不是你呢?”
朱橚自嘲的笑了笑,“她应该不会问的,她这个人活的太累,总是习惯背负所有的心思,希望下半生她能遇到一个能否分享心思的人吧。”
朱橚下了马车,车驾行到秦王府,徐妙仪下了马车,王音奴已经穿衣打扮完毕,穿着亲王妃的大红朝服,头戴九翟冠。
“准备好了?”徐妙仪问道。
王音奴点点头,歉意的看着她高高隆起的腹部,“劳烦你了,挺着肚子来送我。”
当着宫里几个教养嬷嬷的面,徐妙仪不好多说,递给她一串菩提珠,“你我是旧相识,又做了十年妯娌,往昔恩恩怨怨在生死面前不必再提。你执意要为夫殉葬,父皇也答应了,我无话可说,这是我去鸡鸣寺为你求的一串佛珠,轮回转世,保佑你下辈子幸福安康。”
“多谢四悌妇。”王音奴接过佛珠,戴在手腕上。
嬷嬷上前说道:“秦王妃,时辰到了。”
嬷嬷这是来催命的,徐妙仪心中烦闷,看了嬷嬷一眼,“你们退下,我有几句话和二嫂说。”
嬷嬷迟疑道:“这——”
徐妙仪目光一冷,“退下。”
嬷嬷暗道这位燕王妃连皇上的话都敢顶回去,也罢也罢,惹不起我躲得起。
嬷嬷宫女告退。徐妙仪定定的看着王音奴,却不开口。
王音奴只得问道:“四悌妇有什么话要嘱咐我的吗?”
徐妙仪反问道:“你难道没有话问我?”
王音奴和徐妙仪四目相对,彼此都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
王音奴的目光并不躲闪,定定的看着徐妙仪,说道:“没有。”
徐妙仪暗道:唉,还真的被五弟猜中了,他和王音奴是知己,太了解对方了。所以王音奴虽然没有开口问她,但是心里是知道的。
徐妙仪说道:“我知道了,走吧。”
徐妙仪陪着王音奴走在笔直的甬道上,汉白玉地面上铺着红毯,红毯通向一个高台,高台四周是几十个打坐念着《往生经》的和尚,中间已经用干柴堆起了一个宝塔,宝塔的火已经点燃,灼烧的火焰在北风中张牙舞爪。
王音奴独自踏上了台阶,一步步走的稳稳当当,宽大的袖袍在风中鼓胀开来,欲乘风归去似的,九翟冠上镶宝点翠的九只翟凤在火焰里闪耀着,即将凤凰涅槃,展翅欲飞。
王音奴在“火焰山”前停下脚步,这时风向突变,卷起了一阵烟尘,依稀看着王音奴飞蛾扑火似的纵身一跃……
周王朱橚负手站在医馆的院子里,静静的看着远处的黑烟,半个时辰后渐渐消散,他依然没有挪动,就像立地生根的一尊石像,要亘古不变留在那里。
皇宫,御书房。
洪武帝和朱棣父子两个相对而坐,毛骧传口谕,朱棣匆匆从军营赶来,盔甲都来不及脱下。
夕阳西下,余晖透过窗户照在朱棣身上,他身材高大,投射的阴影将洪武帝罩在其中。
朱棣越是强壮威猛,越显得洪武帝干瘪老态。
接连而来的打击摧毁不了这位开国帝王的心志,但对身体的摧残是无法避免的。
洪武帝说道:“今天大朝会上有许多武将、包括郑国公都觉得你适合当储君。”
朱棣说道:“哦。”
洪武帝问道:“你怎么看?”
朱棣立刻起了警惕之心,淡淡道:“储君之位应由父皇定夺,儿臣无话可说。”
洪武帝说道:“我们是亲父子,但说无妨,不要像大朝会廷议那种互相试探打太极。”
多年父子,朱棣深知父亲的秉性,倘若真的毫无保留和盘托出,倒霉的还是他自己。
栽了无数跟斗,跌得头破血流后,朱棣懂得如何和洪武帝斡旋了,他说道:“既然父亲要求儿臣直言,那也请父亲对儿臣直言。当武将提出儿臣为储君,父皇当时很惊讶吗?”
言下之意,就是试探洪武帝到底有没有认真考虑过他这个四皇子。
阴影下的洪武帝说道:“朕并不意外,亲王之中,你年纪最长,在军队中也最有威望,军队敬佩强者。”
朱棣说道:“然而,父皇并不觉得儿臣适合当太子吧。”
洪武帝问道:“何以见得?”
朱棣说道:“倘若父皇有意封儿臣为太子,就不该问刚才那些问题。父皇着急宣儿臣觐见,其实是担心大朝会的消息传到儿臣耳边,儿臣动了心,有机会和那些支持儿臣的朝臣们接近,甚至可能和郑国公联手和大侄儿争国本。”
洪武帝心急火燎的召见四儿子,是想在朱棣行动之前,彻底打消儿子的心思。
因为洪武帝知道一旦朱棣和郑国公携手,朱允炆即使上位,也危机四伏。
洪武帝不动如山的脸色终于有了一丝变化,耷拉的眼皮一抬,露出帝王的威慑。
朱棣纹丝不动,“儿臣知道揣摩圣意是大忌——是父皇要儿臣直言的。”原本朱棣只是猜疑,如今看见洪武帝的神色,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父皇心里只有东宫,即使太子大哥去世,父皇属意的是大孙子朱允炆!否则按照规矩,早就立了唯一的嫡孙朱允熥为皇太孙了,何必开大朝会一次次的议论呢!
洪武帝问道:“你想不想当太子?”
这是洪武帝挖了的一个大坑,朱棣若说想,那么洪武帝会骂他以大欺小,窥觊侄儿的储位;若说不想……这话会被史官计入起居注,将来会压着朱棣一辈子。
朱棣早已不是当年和父皇硬抗的青葱少年了,他和父亲的心智不相上下,说道:“父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