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战前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第二卷)主编:[英]阿诺德·托因比-第9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沂棺源�1936年缔结反共公约以来已经日益密切的德日合作,至少暂时告一结束。因此,与其说是欧洲战争的爆发,倒还不如说是德苏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日本政策的一个新阶段的开始。
 



第九编从慕尼黑危机到战争爆发这一期间英法两国的重要事件第一章1938年9月30日和1939年9月3日的军备和防务措施平衡表在另一卷《概览》中曾着重指出过这样一点:不管英国和法国因慕尼黑协定而赢得的一年喘息时间使它们各自的军备状况可能得到的相对的改善有多大,但它们仍不能期望有绝对的改善,因为德国的工业生产能力更加强大。1939年,德国重整军备的努力已接近顶峰,为了把工业转入战时生产而作的准备工作已完成,现在要开始收获它的丰硕的果实了。这一年中英国和法国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总的来说,这是一个有良好的决心、但行动缓慢、不能及时地有所收获的年头。无论是英国还是法国,最多不过是两年以前才开始认真地发奋努力,它们都还没有着手改组国民经济来为全面重整军备奠定基础。直到1939年4月英国才迈出重要的一步,成立了一个供应部(成立得如此之晚,以致在开始时它几乎不能帮什么忙,反而成了一种妨碍物)。而法国则直到战争开始以后才采取了同样的步骤。对英国和法国来说,有些必须预先做的事情可能已是非常清楚明白的了,它们不仅仅是组织或行政方面的变更,而且须要摆脱心爱的放任主义传统,的确,这些变革意味着一定程度的专政。在英国,甚至1939年5月1日实行的征兵也成了一项重大的原则性变更,当然它也是一项重要的(如果是长期的)防务措施。最后,由于法国和英国政府不大愿意抛弃“绥靖”思想,它们的种种努力继续受到妨碍,结果是两国政府没有能在人民和肩负着重整军备任务的那些人的心中激发起必要的紧迫感。从广义上讲,这些就是隐藏在和平的最后一年民主国家重整军备平衡表数字后面的一些因素。 第一节空中慕尼黑危机降临英国时,英国正在朝下列目标努力前进:计划到1939年3月31日拥有一千七百五十架第一线飞机,到1940年3月31日,大城市空军部队将拥有二千三百七十三架第一线飞机并配有后备队。在慕尼黑危机发生的那个时候,一般认为英国大概已经有了一千五百架左右的飞机;不过其中只有一小部分称得上是真正的新式飞机。那时,在三十个作战中队中只有一个中队装备有喷火式战斗机,有五个中队正在着手装备著名的旋风式战斗机;许多轰炸机中队配备的飞机即使还不算是报废品,也已经过时。一年以后,当战争爆发时,尽管政府早就保证说装备一千七百五十架第一线飞机的计划已经完成,可是看来第一线的实力仍然不超出一千五百架的水平,因为在当时的空军名册上只列有一百二十五个中队。鉴于飞机生产率毫无疑问已有了显著的提高,这种情况确实是今人吃惊的,井引起了公众的很大忧虑。计划未能完成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出于一种值得称赞的愿望,即希望只用最新式的飞机装备第一线。因此,主要的问题变成了如何改装现有的中队,而不在于成立新的中队。到1939年7月时,英国已有二十六个中队全都配备了新式的有八挺机枪的战斗机。的确,战斗机所占的比例自上一年起已提高很多,原因是政策有了改变,详情还将在下面的章节中论述。1939年夏季每月大约生产一百三十架战斗机,而一年以前每月只生产三十架左右:这一事实反映了这种政策上的变化。这种增产也并不是靠牺牲轰炸机的生产取得的,在这同一时期,轰炸机从每月生产约一百二十架增加到约三百二十架。确实,军用飞机的每月总产量,从1938年8月的大约二百五十架,猛增到1939年9月的大约七百八十架。而且,除数量上的增加外,还有飞机体积的显著加大(指轰炸机)和速度、火力等的明显增加(指战斗机)。法国空军实力的状况,就象一幅细节不清、轮廓平淡的图画。要说战前一年的飞机产量提高了五到六倍,可能会造成锗觉,忘记了法国空军部长居伊·拉尚布尔都承认的这样一个事实,即1938年夏季每月平均只生产三十九架飞机。到了1939年9月,产量可能已达到每月二百到三百架。但是,因为据拉尚布尔说,到1939年2月产量只提高到每月一百架,生产速度的增加来得太迟,以致只能重新装备第一线中队的半数。根据法国官方的数字,战斗机的增产速度,就象英国的一样,是战前一年的成就中最出色的一项,从1938年夏季的每月生产五架,增加到1939年夏季的每月生产一百九十一架。在这段时期里,法国除自己生产外,在很大程度上还靠从美国购买战斗机来补充。可是在1940年夏天法兰西战役期间,法国战斗机的实力,即使是最乐观的估计,也只不过略微超过五百架而已。因为最终的第一线力量,在很大程度上一定是依靠从美国购买飞机,法国官方公布的战斗机产量看来就象是大大地夸大了。至于轰炸机,法国的境况更为不妙。根据官方的数字,与1938年夏季的每月十四架相比,1939年夏季每月只生产了十二架轰炸机。战争爆发时可以使用的三百九十架轰炸机中,没有一架可以算是新式的。这样,法英两国在1938年到1939年间的飞机产量,表面上是有了很大的增长,但各自第一线飞机的实际数量,却很少或没有相应的增加。德国的情况却相反。德国第一线的力量,1938年9月已达到二千九百二十八架,到1939年9月就上升到三千七百五十架,增加了八百架以上。另一方面,在飞机产量的增长速度方面,德国远不及法国和英国,就是同它自己以往的记录相比,也是很微小的。1938年9月,每月生产约四百五十架;1939年9月,每月接近七百架。战争爆发后,德国的飞机生产保持在每月八百架左右,直到遭到最初的军事失利和挫败后,才迫不得已重新大规模增产匕机。实际上,德国空中力量的发展已达到其极限。生产飞机的熟练工人来源几乎已枯竭,服兵役的年龄已降低了一级。况且,经过1935年到1937年间的大规模生产试验之后,如果德国的飞机设计要想跟得上时代的发展,那就必须有系统地重新改造飞机工业,而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要造成产量下降。在德国空军中,也如同法国和英国一样,在战争前的最后一年,战斗机实力的增长比例大于轰炸机。然而1939年德国轰炸机的力量极其可观,它拥有一千二百七十架双引擎轰炸机,大部分是亨克尔111型和德尼厄17型,还有几架新式容克88型,这是在这一年早些时候开始投人生产的。德国还可以调动三百三十五架容克87型俯冲轰炸机,这种飞机是法国和英国武器库里根本没有的。事实上,如果说法国人和英国人1939年9月在空中较量胜负方面比之一年前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那么,德国人也是一样。可是,在他们可怕的三千七百五十架第一线飞机的背后,却只有少量的后备队,按各种型号分别计算,只占第一线飞机的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五。造成这种状况的部分原因是近来生产速度减慢了;另一部分则是因为希特勒想打一场闪电战。因此,德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得到使用它所发展的这种空军所需具备的合适条件。最后,终于给它提供了这些条件,因为在波兰进行的闪击战之后,它有一段长时间的“虚假战争”,在这段时间内它可以为今后一连串的闪击战积蓄力量。 第二节地面至少在慕尼黑危机以前,陆军在英国的防备优先顺序上是处于不利的第三位。在同法国谈判时,特别强调了这样一种想法,即英国在联合防务方面,将主要采取海上和空中支援的方式,这样就势必要牺牲陆上的支援。因而法国人被告知,他们在战争开始之初,最多只能期望得到两个师的支援——甚至这种援助也下一定靠得住。这就是“有限责任”这种给人以安慰和讲究节约的理论的产物。慕尼黑危机之后,尤其是在布拉格被占领以后,在法国不断施加压力的情况下,英国人终于意识到,不仅必须毫无疑问地给予法国以陆上的支援,而且要使这种支援有效,还必须大大地扩大规模:法国人甚至可以要求充684分补足捷克斯洛伐克损失掉的三十五个师兵力。因此,在和平的最后几个月里,英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计划,但在剩下的这点时间里是不大可能予以实施的。就这样,野战军兵力在纸面上逐渐增加,一直到比原来的数字增加了十五倍,本上军增加了一倍;最后在1939年5月1日采取了最革命的一个步骤,即实行征兵制。但是,从实践的观点来看,这最后一个步骤也是无济干事的。因为考虑到本上军和野战军的大量增加,对应征入伍的新兵进行训练和装备还需要等很长的时间。然而不管怎么说,在法国以及那些英国慷慨给予保证的欧洲国家看来,英国实行征兵无疑是一种具有伟大象征意义的姿态。在慕尼黑会议后的几个月里,扩大军队的措施并没有影响原先的决定,即先派遣两个师前往法国,一俟条件允许再增派两个师。后来又决定,第一批应该派遣四个师,实际上,这也就是1939年9、10两月间派出的全部陆军。这些就是在估计陆军大臣关于本土军和野战军的声明时必须考虑到的严酷事实。1939年3月8日,霍尔贝利沙宣称,用于欧洲战场的野战军将有十九个师:正规军有四个步兵师和两个装甲师:本上军有九个步兵师,三个摩托师和一个装甲师。此外还有两个本上骑兵旅。他进一步证实(实际上他的分析已经清楚地表明),打算使本上军不仅在训练和装备上,而且在所起的作用和执行的任务方面,也都达到正规军的水平。不仅如此,本土军现在将构成野战军的主要部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