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拇问锹匏垢W芡匙鞒龅模诒臼榱泶τ枰约鞘觯涣硗馑乖�9月1日呼吁各交战国不要任意狂轰滥炸。8月24日,教皇广播了一篇充满宗教热诚的呼吁,号召人们即使是在这最后的时刻也还要竭力争取国际谅解和相互忍让,以便“这个古老欧洲的灵魂”得以保存。哈利法克斯以英国政府的名义,对教皇“感人的和义正辞严的和平呼吁”表示感谢。(事实上,这次“公开同大国打交道”的主意最初还是出自英国政府。自8月16日以来,伦敦和梵蒂冈之间一直在就这次广播是否可行以及在什么时候广播为好的问题进行磋商。)31日,“不愿放弃希望’的教皇再一次试图进行调停。这一次是用书面文告的形式,吁请德国和波兰政府避免挑衅行动,并请求法国、英国和意大利政府支持他的呼吁。英国政府“以最大的诚意”向德国和波兰双方推荐585这一呼吁。法国政府给教皇发了一个表示赞赏的感谢电,但看来并未采取任何进一步的行动。波兰政府的答复在传递中耽搁了十四天,它提到了“教皇陛下崇高而感人的努力”,并对这种努力未能制止德国人发动野蛮的进攻深表遗憾。8月26日,加拿大总理麦肯齐·金向希特勒和波兰总统发出了内容相同的呼吁,说加拿大人民一致相信,绝没有不能用会议和谈判来解决的国际问题,并一致反对使用武力。他恳求他们运用他们的权力和权威来阻止即将爆发的战争。向墨索里尼也发出了同样的呼吁,对此,这位领袖立即作了答复,他向麦肯齐·金保证说,他将“竭尽一切力量来保卫世界的和平”。波兰总统也通过波兰驻渥太华总领事迅速作了答复,他除表示感激外还提到:波兰政府相信,加拿大了解波兰的处境。希特勒则只满足于通过德国驻渥太华总领事答复说,他已经收到了金先生的来电。最后,在8月28日夜间,比利时首相皮埃洛在布鲁塞尔和范·克勒芬斯在海牙,分别向英、法、波、德和意大利等国政府的代表转达了比利时国王和荷兰女王威廉明娜愿意为解决危机进行斡旋的意愿。英、法和意大利三国政府对这种愿意从中斡旋的善意表示了感谢和赞赏,波兰政府也在原则上表示了赞同。德国政府则在30日训令驻布鲁塞尔的大使向比利时政府表示它对国王的“崇高倡议”的赞赏,但在目前对此实无能为力。这些各式各样的调解尝试,尽管都是真诚的和善意的,然而也同德国的弱小邻邦一个又一个建立起来的脆弱屏障——中立主义一样,没有丝毫力量来制止侵略。希特勒继续执行其早已制订好的方针路线,在欧洲所有总理府里忙忙碌碌进行的外交活动,除了使战争的爆发稍延迟几天外,对最后的大局并没有起更大的作用。
第七编美利坚合众国第一章美国外交政策的目标和局限性自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至欧洲战争爆发这六个月中,世界和平的千钩一发越来越变得明显了。在此危机四伏之际,罗斯福继续致力于避免或推迟战争的爆发,为保障美国和西半球的安全而加紧采取措施。罗斯福政府的外交政策是建立于下述信念之上的:在国际大家庭中,国与国之间必须相互尊重彼此的权利和恪守彼此的诺言——只有在这样一个安定的文明世界里美国才能得到昌盛和安全。而且,美国也真诚地希望看到这样的一个世界能建立在道义和博爱的基础之上。事实上,美国的反对轴心国家,有着战略、经济和意识形态三方面的根源。就战略意义而言,扩张主义的国家无论是统治欧洲大陆还是远东,都将构成对美国和西半球安全的威胁。到了1939年的时候,由于德国和日本这两个怀有帝国主义野心的军事侵略强国的兴起和它们彼此间的日益勾结,这种危险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两地区就都已潜伏着了。在1939年中,来自欧洲的威胁更成为燃眉之急,而且,从战略上看,大西洋如果被一个敌对国家所控制,对美国的危险也就更人了,一旦在两条战线上爆发战争,美国海军的力量还达不到独自承担西半球防务的程度。美国经常依靠的是英法两国在大西洋上的强大而友好的海军。英法两国的生存因此对美国及西半球的安全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不幸的是,罗斯福所拥有的能影响局势和约束侵略者的手段是极其有限的。尽管1939年的美国在潜力上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这是事实,但由于心理和物质方面的种种原因,美国并不能有效地发挥它的力量。当时的美国人民对国际事务很了解,对法西斯国家和它们所宣传的那一套毫不喜爱,但是他们还不准备在全世界担负起大国的责任,也不相信他们有什么必要去卷人在他们看来对于西半球的安全并不重要的那些活动中去。由于美国的这种在心理上还不准备承担领导世界的任务,而这种心理状态,和人民一样,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以要有一项强硬的政策就不可能了。同时,由于美国军事上的无准备,要采取强硬的政策也很困难,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海军的力量在前几年中虽有相当大的增强,但陆军实力仍很薄弱。1939年时美国手中最大的本钱是它的经济力量。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使用了,但仍有其限度。德国采用的是经济上自给自足的政策,并未因美国的经济压力而受到很大影响。日本由于依靠美国的物资供应,比较脆弱,但美国政府却在放手使用经济武器方面很有顾虑,怕的是这样会驱使日本人得出只有通过战争进行扩张才能解除他们困难的结论,从而使极端主义者可能会采取强硬的行动。这样,美国政府不仅在对侵略国使用其全部经济压力一事上受到了限制,而且由于两次大战间所颁行的“中立”法,特别是其中对交战国的武器禁运条款,使其对可能的受害国家的经济支援也被排除了。1939年初,罗斯福希望这一法律能够迅速得到修订。同时,在这些限制下,罗斯福极力鼓励各国抗拒轴心国的侵略,并对德、意、日的进一步的冒险行动进行阻挠。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危机不断发生的情况下,罗斯福和赫尔通过寻常的外交途径,利用公开的声明和呼吁的办法,以求达到上述的目的。罗斯福所希望的是,如果轴心国家的领导人能认识到美国会站到他们的反对者方面的话,他们就可能不敢再进行新的侵略。不过,捷克斯洛伐克陷落之后,避免战争的希望已极微小。充其量,战争可能被推迟,它的范围受到限制而已。
第二章对侵略捷克斯洛伐克和阿尔巴尼亚的反应蹂躏捷克斯洛伐克的暴行在美国引起了广泛的愤怒。不仅是因为希特勒袭击了一个非德意志民族,暴露了他自己的真面目,而且也因为希特勒所选择的受害者恰恰是美国人感到特别亲切的一个国家的人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威尔逊总统曾经对捷克人渴望自治的心愿给予支持,1918年10月18日捷克斯洛伐克的独立宣言也是马萨里克从华盛顿发表的。因此美国特别感到它自己同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的诞生是分不开的。而且,由于这个新共和国在战后多事的年月里坚持民主原则,在美国人的心目中一直保持着受宠爱的地位。悲痛和愤慨的心情是普遍的,但感到意外的人却不多,因为在慕尼黑的投降之后,冷静观察国际事务的人对于捷克斯洛伐克的最终命运仍然抱有很大幻想的已经为数很少了。轻蔑地违背神圣诺言,老年的哈恰总统的虚张声势,狂暴的游行,炮声隆隆地迸占布拉格:所有这一切都更加深了美国人民的忧虑。同时也重新引起了他们对英法两国“出卖捷克人”的愤恨。官方的指责立刻就清楚地表示了出来。3月17日,代理国务卿萨姆纳·韦尔斯发表一项声明,谴责德国行动的“无法无天”。声明中有“一个自由独立的民族暂时失去了自由”这样的话,说明美国政府是不承认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的合法性的。3月20日,国务院对德国3月17日宣布对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行使保护权的照会所作的答复,也保持了这个立场。而美国的报刊,总的来说也同政府一样怀着敌意的。在拒绝承认保护国的合法性井在华盛顿继续接纳捷克公使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出于现实的目的又不得不接受德国控制的事实上的行政当局。这使得它能够通过采取经济措施来更有效地表达美国的不满。对于美国同捷克斯洛伐克在1938年签订的使后者享受最惠国待遇的贸易协定,这时也作了中止有效的安排。根据规定,协定的中止应于一个月前通知。3月23日,总统为此发表了一个声明。同时,美国政府于3月17日指示财政部,以后所有来自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和斯洛伐克的产品应一律视同德国产品,按照德国产品的税率课税。当时美国对德国进口货已课征全额关税;3月18日又通知,再加征百分之二十五的附加税,以抵消德国给予它本国制造商的出口津贴。采取这种针锋相对的关税税率的官方理由是德国进行倾销,但一般认为这是有政治动机的。美国的德美商会秘书德格纳博士抱怨说,这项规定实际上将造成对德国货物的全部禁止进口,同时德国的报纸则愤怒地攻击罗斯福,说他是经济战争的罪魁祸首。驻华盛顿的德国临时代办托姆森3月21日写了一份对美国征收抵消关税的经济后果感到悲观的评价报告送交柏林。他警告说,如果德国政府以进行报复来威胁,那就可能引起美国更加严厉的措施。3月27日,托姆森又给他的政府送去一份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评价报告,再次警告说,美国显然正在进行重整军备;罗斯福的反德路线虽在国会中遭到一些人的强烈反对,但却获得舆论的广泛支持。罗斯福显然同张伯伦一样地希望,墨索里尼对德国合并捷克斯洛伐克既感到不快,那就也许会使他明白同希特勒的联盟并不最符合意大利的利益。所以,罗斯福在3月22日接见意大利新任大使科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