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大战前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第二卷)主编:[英]阿诺德·托因比-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笳胶笾贫ê驮嫉氖焙颍晌桨艿酃暮蠹陶叩哪切┒饭揖哂性都妥灾凭瘢杂诓还顷蓟ㄒ幌值挠欣质票苊獠还撕蠊鼐∏槔茫缤ぢ蠹岫ú灰频乇苊饫媚茄敲戳酱未笳郊涞呐分拚蔚赝嘉幢鼗嵯笫导是榭稣庋镏L乩杖ナ迪炙囊馔肌T僬撸捎诘鹿铝α亢颓致阅芰Φ幕指矗分匏械男」ǖ鹿鞅吆捅北叩男」谀冢负醵疾艘恢滞欣谙L乩找馔嫉男睦碜刺T诘鹿⒍诙问澜绱笳街暗淖詈笪迥曛校鹿那致酝擦肿排分蕖T谡庵中问葡拢υ诘鹿币钢碌呐分扌」蠖嗍龆ǎ诘鹿肭忠郧安徊扇∪魏斡行У淖晕来胧5撬且簿龆ǎ蛞辉獾浇ゾ头芷鹫蕉罚欢捎谒窃缦鹊氖Р撸侵肿髡角榭鍪虑熬鸵丫⒍ㄋ墙徽鞣换嵊邢M杏行У牡挚埂T谀切┳钪赵獾降鹿セ鞯呐分扌」校ɡ肌⒑衫肌⒈壤薄⑴餐湍纤估蛉疾扇×苏庖蛔陨钡姆秸搿2ɡ荚敢饨邮芊ü陀⒐脑墒怯⒎ㄈ次薹ㄖг凰樟芄辉墒撬植辉敢饨邮芩樟:衫肌⒈壤薄⑴渤珊湍纤估虿辉敢饨邮苣芄话镏堑姆ü陀⒐脑鹊皆敢饨邮苁保奔湟烟砹恕D纤估虻谋B耷淄跽扇×撕虾趼呒姆秸耄仁蔷芫ü陀⒐脑幼疟闱佑诘鹿囊蟆H欢馐保纤估虻挠呗鄯刑谄鹄矗嗣裢品苏庖焕醇负蹩梢钥隙ǎ核堑墓姨油巡涣嗽馐艿鹿ズ捅徽鞣拿恕V挥新蘼砟嵫堑男卸呛虾跚槔淼模允贾林找还岬ㄇ樱@暗男卸蛞还崾怯⒂碌摹B蘼砟嵫钦谡秸骄ぞさ亟邮芰擞⒐囊幌畋Vげ⒕芫悸墙邮芏砉脑蟆T诘鹿闹甘瓜掠志芫擞⒐谋Vぃ虻鹿囊笄⑽丛獾侥纤估虮B耷淄醯拿恕O@罢吐蘼砟嵫钦谎诮邮苡⒐Vし矫媸切⌒囊硪淼模怯肼蘼砟嵫遣煌魍肆艘獯罄慕ィ⒁杂⒐芴峁└奈⒈〉脑缘鹿慕ソ辛说挚埂V劣诘ぢ螅恼呒由纤牡乩砦恢茫顾诙愿兜鹿矫娲τ谕耆挥蟹烙芰Φ牡匚唬虼说钡腥朔⒍ナ保姑挥欣吹眉霸�15投降和抵抗两者之间作出抉择,便已经被占领了。在这种不合理性的行为盛行的国家中,比利时是最为典型的例子。第一次世界大战初德国入侵比利时一事表明,一个欧洲小国实无安全可言,无论是所有欧洲大国签署条约,庄严地保证其中立,或是该小国自身拥有微弱得可怜的军备,或是由友好的大国为了保卫它在过晚的时候才来进行军事干预。一个小国能够阻止或击退蓄意入侵者的唯一希望,在于事前同一个或几个在地理位置上能和它会合起来的友好大国,就共同防御问题协商出有效的措施。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可怕经历使比利时人获得了深刻的教训,所以大战结束后,比利时就放弃了中立,并于1920年和法国缔结了一项军事协定。它除了规定其他事项之外,还规定:如果德国发动侵略或出现侵略的威胁时,法国和比利时的参谋总部应进行磋商。然而当希特勒在德国上台之后,德国侵略的威胁再次出现时,比利时政府在该国舆论的压力下,却坚决主张和法国政府交换照会,说明两国参谋总部保持联系的唯一目的在于使双方贯彻执行洛迦诺公约的莱茵兰条款规定的义务,而不是为了替“任何政治性的承诺”或为了对“有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在组织其国防方面承担任何义务”开辟道路。这些照会是在1936年3月6日交换的,正是德军重新占领莱茵兰的前一天。这充分表明比利时在1920年同法国所作的预防性安排是英明的、有远见的。但是就在希特勒的不祥的前进行动证明同法国进行军事合作的政策有其价值时,比利时政府却故意去完成使本国再次处于毫无防御境地的那项工作。1937年4月21日,比利时使英国和法国发表一项声明,除恨据国际联盟盟约所规定的一般义务外,解除比利时对英法所负的一切现有的军事和政治的义务。由此可见,比利时对于希特勒挑战的反应就是退处孤立地位,就是仅仅依靠自己的军事力量来进行自卫。比利时之所以要对其政策作出这种自杀性的改变,是由于比利时公众情绪的压力,是由于它当时的那种国际处境,它当时面对着的一个德国统治者较16之他的前任显然更包藏褐心,同时两次世界大战间机械化战争的发展又使越过比利时进攻法国的这一条通道,对于德国侵略者来说,较之1914年更富有吸引力。而且,1937年比利时拒绝接受法国可能提供的有效军事援助,比1939年波兰拒绝考虑接受俄国的军事援助,显得更不合理性;因为波兰人有充分理由担心,接受俄国援助以抵御德国的代价可能是使波兰丧失1919年到1921年期间所占领的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一些领土,并且强使波兰转向共产主义,然而无论是法国或英国都不会由于热心向比利时提供援助而对它提出任何领土要求,它们对比利时也没有任何意识形态方面的意图。如果说比利时人民的行为是独特的,那可能是由于佛兰芒族或瓦隆族性格上的某些神秘特质。但是有六七个弱小民族处于相同的环境下,互不相谋地全采取了相同的自杀方针,这一情况表明,这种行动虽说不合理性,却不是反常的,其他国家如果发觉自身处在同一困境之中,很可能也会照样行事。1939年生活在德国进攻威胁下的弱小民族,颇象那些攀登阿尔卑斯山,发觉自身走上即将发生雪崩的山路的人们。他们困扰不安,唯恐由于一弹指一眨眼所造成的极小的空气振动,就会引起雪崩,而把他们压死。因此,他们象泥塑木雕那样伫立在危险的地区,希望出现某种奇迹,雪崩不致发生,或者即使发生,也只是横扫他们左右的同路人,而他们自己则安然无恙。诚然,如果他们狂奔逃命,那么在他们来得及逃出危险地区以前,雪崩可能已扑向他们。但是同样真实的是,如果他们冒上述危险,他们至少还有一线希望逃出性命,而固守在原地不17动,他们就注定难逃毁灭。这是因为雪崩迟早总要发生,当雪崩发生时,那些滚滚而下的雪块会压倒附近所有的人,它并不会挑挑拣拣,看谁该压死,谁不该压死。希特勒很明白处在德国肘腋之下的那些小国的这种心理状态。他为了实现其侵略计划,就利用了这种心理状态,象鼬和蛇麻痹它们的捕捉对象那样,也来麻痹他心目中的侵略对象。第四节俄国同西方的硫远自从1917年起,西方世界便和俄国疏远了。这给希特勒已经丰满的箭袋又增添了资本,因为从拿破仑战争以后,俄国在欧洲势力均衡所形成的集体安全天平上,始终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砝码。甚至当那个主要侵略大国仍然是远在西方的法国时,如果俄国和英国没有一同来抗击法国,那么在拿破仑军事力量达到顶峰的阶段就不可能制止法国在欧洲大陆建立持久的统治。在哈布斯堡王朝和普鲁士于1805至1809年间都已屈服之后,法国以东将没有一个能和英国携手合作、最终建立反法联盟的主要欧洲大陆国家继续存在,如果俄国于1812年成为法国侵略对象后,不能也不愿担当这一角色的话。此外,当主要侵略大国的角色象在1871年那样,由法国转让给德国以后,俄国就成为任何“包围”圈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表明,在现代战争中,甚至当战局到达高潮的时刻,也只有大国才是实际的交战国。小国全都东垮西倾,对争端并不会有明显的影响。从军事意义上讲,这两类军事能力不同的国家之间的差距随着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机械化战争的发展,进一步有所扩大。机械化战争的发展要求拥有巨大的空间以便有回旋的余地,也要求能在僻静安全地区进行巨大的工业生产以避开敌军的行动,甚至敌人的空袭。这个情况表明,在181939—1945年期间战争技术发展到了极高的程度,因此苏联以西没有一个欧洲大陆国家——不论是波兰、法国,或是在最严峻的考验中由于迅速占领了“欧洲堡垒”而扩充到辽阔范围的德国——拥有规模巨大、足以逃避失败的那种必不可少的资产和潜力。在当时旧世界的大国之中,只有苏联至少在履行一些维持生存的消极条件方面,能同美国颉颃。在这两个巨大的国家中,苏联在两个方面当然处于极为不利的地步。它的工业潜力远远低于北美。而就自然地理而言,苏联也没有遮护着美国两侧的那两个大洋,无法同侵略成性的德国和日本隔绝开来。德国的装甲部队能够而且确曾从德国的东方边界向东长驱直入,一直打到优尔加河西岸和高加索山脉的北坡。由于有铁路和汽车补充了马队的运输,这就加快了侵略者从西方横越大陆东进的路程,因此,俄国在1941—1944年如同在1915—1918年一样,事实上较之在1812年更易遭受经由欧洲陆上发动的进攻。而且,由于俄国把谷仓和工厂建立在乌克兰和高加索这一地区,这又引起了新的遭劫的危险。不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苏联为了避免把所有的鸡蛋装在一只颇为诱人的、完全暴露的篮子里这一危险,已经在乌拉尔山区以及更远的地方开辟了一些新的生产中心。这个情况证明,它所支配的几乎是无限的空间,再加上有两个操英语的海洋大国作为它的盟国,作为向它慷慨提供供应品的补充源泉,使它能在德国夺取了全部乌克兰和三分之一的高加索以后,仍然有能力对欧洲大陆上这个最可怕的大国继续进行一场大战。两个西欧大国为了建立一个有效的联盟以防御第三帝国进一步发动侵略,便把苏联看成一个颇为可取的盟国,因为苏联拥有另一笔永久性的、毫无疑义的资产。与美国不同,苏联是一个大陆国家,所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