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宦儿 作者:朱藤紫骢-第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景云丛、柳毅等人听到皇帝欲将胞妹远嫁吐蕃。尽管意外,却也感受到皇帝修睦外藩的诚意和决心,齐声口称“万岁”以表赞同。
  只有李进忠在独自想着心事,愣愣地站在一旁出神,皇帝瞧在眼中,误以为他嫌自己对林树的处罚不够重而闷闷不乐,遂加重了语气说道:“今日召集诸位卿家前来延英会议,本为的是昨晚宫中出了刺客,而今经景公、柳先生和晋国公建言,张氏残党之魁首张谅既潜遁于吐蕃逻些。而安息南境战火原即是朕欲为之事,故而采晋国公之言,欲行和亲修好之事,以收一箭双雕之功。与吐蕃和亲修好。其议缘起于靖宫,因此,睦王出使、长公主出降,一切具体事宜还要劳烦晋国公居中统摄,三大内及十王宅中事无巨细,自今日起。均须向晋国公禀明后再奏报朕躬,总之,除河中战事外,朝中诸务但以靖宫之事为重。诸卿如无异议,今日就先会议到此,晋国公稍待片刻,其余人等可以散了。”
  当大殿内只留下李进忠、吴弼、谢良臣时,皇帝从龙座中站起身,走下玉阶,来到李进忠的面前,拉着他的手说道:“晋国公于当朝有再造之功,在满朝臣子中,朕唯信晋国公能不负朕之重托,早日殄灭张氏余孽,届时,朕必将以王爵相酬。望公勉之。”
  李进忠望着眼前这张饱含深情的面孔,感受到的却是脊梁后泛起的阵阵寒意:两年前他自以为下对了赌注,主动投向当时的太子一边,与张皇后展开了殊死较量,并侥幸在皇帝的暗中支持下获得了胜利,嬴得了高官厚禄,而今面对着这位被自己一力扶上皇位的新君,他却非但没有一丝的轻松和坦然,反倒常常觉得惶恐和不安。
  为了驱散心中的这份惶恐和不安,他只能不断地从皇帝手中攫取更多、更大地权力,来填补心底的空虚和焦虑。现下聆听着皇帝温暖的勉励,李进忠又本能地做出了错误的反应,他一把握住皇帝的手,恳求道:“老臣蒙皇上如此相待,唯有尽心竭力,以死相报。如今正值新旧宫人交替之时,为防宵小之徒乘隙再生祸乱,恳请陛下差拨五百羽林军士置于老臣麾下,用作巡夜之用。”
  皇帝被李进忠紧握着的双手略微抖动了一下,转头冲着吴弼说道:“晋国公所奏有理,就从大将军那儿调五百人过去吧。”
  吴弼闷哼了一声,算是作答。
  皇帝轻轻把手抽了回来,继续对李进忠说道:“朕单独把晋国公留下,还有一事相商。睦王出使吐蕃,身边少不了要有中使相随,方合乎仪程,但眼下宫中不宁,内侍省中得力之人奇缺,朕思量着重新起用尚敬,命他以内常侍的身分随睦王一同前往逻些城。晋国公素来与他相熟,知他昔日不过出于一时糊涂,说错了话,办错了事,想来不致有什么异议吧。”
  李进忠敏感地意识到皇帝这是在向内侍省掺沙子,可一来尚敬是服侍皇帝多年的老宦者,皇帝明着是与他商量,实则不过通知他一声罢了,二来当年他奉旨主持检视东宫,曾于察事厅牢房内刑讯过尚敬,逼他供出了找人顶罪的主使是太子本人,皇帝如今对尚敬昔日辜恩负主的行为尚且姑息不论,自己又有什么理由对起用尚敬一事妄加阻拦呢。
  出于这样的顾虑,李进忠只得顺着皇帝的意思应道:“尚敬是办老了差使的人,随睦王出使外藩自是合适的人选。老臣所担心者唯有这两年他被罚作苦役,身子骨不知能否耐受得了长途跋涉之辛劳?”
  皇帝见他并未提起尚敬往日供出自己的劣迹而横加阻挠,倒还识趣,龙颜大悦,向谢良臣吩咐道:“你陪着晋国公到中书省召集所有属员宣旨,引他们共同拜见新任中书令。”


第二十章 故伎重施(一)
  大明宫含冰殿内新选入宫的宫嫔夏氏雨夜被刺身亡,说也奇怪,五月的这场雨竟自夏氏被刺那晚起异常罕见地淅淅沥沥连下了长达三天之久。而就在第三天傍晚雨势将歇之际,一个炸雷又不偏不倚地劈中了张皇后生前居住的清宁宫,将清宁宫大殿几乎烧成了一片瓦砾。
  天象的怪异引发了大明宫内外人们的纷纷议论。一时之间,宫苑内外人皆盛传张氏阴魂不散,祸乱内宫,伤及无辜,故而招致天谴。
  皇帝得讯后,即命司天台详加卜算,得出的结论是有凶星侵入紫微帝座,为有惊无险之征。
  虽然如此,皇帝为顺应天命、人心,还是为夏氏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追封其为贤昭仪。在葬礼上,当着在京所有五品以上官员的面儿,皇帝历数了先朝皇后张氏的种种罪行,正式宣布将张氏废为庶人,其骸骨不得拊入先皇陵寝,而是由东夹城龙首渠畔迁至被称为“野狐落”的寻常宫人墓地安置。
  伴随着清宁宫的神秘被焚和张氏骸骨的迁至长安城外,显赫一时的张氏家族开始渐渐淡出了人们关注的视野。在长安的街头巷尾,人们纷纷议论的话题大多是关于朝廷即将与吐蕃和亲的消息。
  来兴儿从毓秀宫回到延英殿的当晚,鉴于他身处枢密要位,吴弼和谢良臣一起亲自对他进行了盘问。
  虽然来兴儿的回答并不足以使吴、谢二人信服,甚至吴弼还和景暄一样,对来兴儿与以芙蓉为首的张氏残党之间是否仍有瓜葛产生过怀疑,但毕竟二人手上没有来兴儿与芙蓉相互串通,有意为刺客打掩护的证据,如今皇帝又将靖宫重任委与了李进忠主持,他二人也就没有再过多地为难来兴儿。
  接下来的几天里,来兴儿屡屡抑制不住内心的冲动,想跑到尚服局,当面质问那名为果儿的蒙面女子:自己明明事前曾好心向她示警。为什么她仍要把自己挟为人质?又为什么将自己弄得满身酒气,扔弃在太掖池边?
  同时,他心中也着实对果儿的安危怀着一份挂念,想尽快得知她是否也像自己现在这样平安无事。
  可是。每当他要有所行动、即将踏出延英殿的院门时,他总觉得像是有一双眼睛躲在自己身后的某个地方,正暗暗监视着自己。一想到自己这时贸然跑去尚服局找果儿会给自已和她都带来危险,来兴儿便不由自主地又折了回来。
  倒是听一起在延英殿当值的小宦者庞明说起,师叔吴孝忠不久便会调入大明宫充任内常侍一职。这个消息令来兴儿感到十分高兴。
  他受到皇帝重用,进入大明宫当差,却因此错过了为师父苏福忠送葬,心中里常怀有强烈的负疚感,觉得自己忘恩负义,对不住生前待自己如亲子一样的师父。
  今后,如能和师叔朝夕相见,不仅可向他问明师父墓地所在的位置,待以后有机会常常到师父坟前祭拜以弥补内心的缺憾,更重要的是。有师叔在身边,他便平添了一份安稳和踏实。
  这种安全感尽管在景暄那儿也能得到,可她贵为主子,毕竟和自己身份有别,不容过分亲近。吴孝忠就不同了,爷俩儿之间几乎无话不谈,自己今后有了为难之事,再不必憋在心里,无人可诉、无人可讲了。
  可令来兴儿没想到的是,吴孝忠还没有正式进入大明宫当差。他自己就要离开了。
  从夏氏的葬礼上一回到自己的府中,李进忠就差人将来兴儿从延英殿叫了过来。
  今儿早起,刚刚从河中前线传回的一个消息促使李进忠突然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他要在睦王的大唐使团中安插自己的眼线,而来兴儿则是他脑海里晃过的头一个人选。
  据河中前线傅奕发回的军报称:叛军首领危不全闻知长安朝廷即将派出使节出使吐蕃的消息后。已派出多路人马,一方面正紧急赶往逻些城,联络吐蕃,意图以河陇间大片土地作为交换条件,诱使吐蕃出兵,形成对长安朝廷的两面夹击之势;另一方面。危不全还命人暗中纠集了一批死士,准备于半路截杀睦王,阻止长安朝廷的和亲大计。
  令李进忠尤其感到气恼的是,皇帝接到这份紧急军报后,做出的第一反应竟是将刚刚调至自己麾下的五百羽林军尽数充做了睦王护卫。
  种种迹象无不表明,睦王的这趟吐蕃之行对皇帝和朝廷意义非同凡响,甚至超过了皇帝对宫禁安危的关切。也许睦王从逻些城功成返京之时,空置多时的东宫就将迎来它的新主人了,联想到这一层可能性,李进忠不能不预先有所布置:既然当今的这位皇帝心机深沉,常使他如芒在背、放心不下,他只能及早在未来的皇帝身上多下些功夫,以谋求自身的退路了。
  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啊。李进忠宦海沉浮近三十年,对此有着入骨三分的体会:当年皇帝的祖父一手将自己从一个闲厩院中粗使的宦者擢拔至紫宸殿当差,可倘若自己不借助夏嬷嬷的举荐,及时攀附上了刚刚驾崩不久的先皇,绝不会有今日显赫的身份和地位;而两年前,面对着张皇后的百般拉拢、试探,如果自己不是未雨绸缪,利用主持检视东宫的机会,向当年的太子,如今的皇帝投效、示好,又何来眼下的高爵厚禄?
  同时,对于选择来兴儿令其去接近未来的储君,李进忠也有着自己的一番盘算:来兴儿出身闲厩院,与自己有同门之谊,他的机灵、大胆早在两年前自己就见识过了,更主要的是他与睦王年纪相仿,性格相近,更易于受到睦王的赏识。目下,皇帝已将靖宫重任交付给了自己,来兴儿在延英殿中能够发挥的作用已极其有限。与其让他整日守在皇帝身边无所事事,倒不如将他变做自己放长线钓大鱼的一粒鱼饵,假以时日,说不定能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第二十六章 故伎重施(二)
  “小的见过晋国公。”来兴儿随着晋国公府的执事走进装饰奢华的正厅,向着居中而坐的李进忠纳头便拜。
  李进忠破天荒地竟起身亲手要扶来兴儿起来,嘴里呵呵笑道:“今后要叫师叔,小子跟老夫之间无需那么客套。怎么样,这两天身子可恢复过来了吗?”
  来兴儿轻巧地避开李进忠冲自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