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5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日的北部边疆绵延数千里,北虏诸种陈兵塞外,虎视眈眈,形势非常严峻。北方战场之所以在非常艰难的情况下赢得今日局面,主要就是靠武烈侯的谋划和四十万大军的强悍武力。现在咸阳一口气从北方战场抽调半数主力南下,武烈侯是否还能维持北方战局已经是未知数了。
这时候,唯一能支撑北方战局的也就是武烈侯。秦王政和中枢之所以向武烈侯做出妥协,这也是原因之一。放眼看看朝堂,谁有本事支撑北方战局?谁敢于支撑北方战局?谁主掌北方战场才能让秦王政和中枢感觉放心,以便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一门心思地去进行中原决战?唯有武烈侯而已。
除了武烈侯,还有谁最适合指挥这场决战?武成侯王翦。
军中德高望重者还有桓齮,但桓齮打过败仗,也老了,无论是战绩、威望和年纪,都不适合重新出山了。还有司马锌、白览、公孙豹,他们也老了,而且属于过去式,如果不是为了帮助老秦人重新崛起,他们根本不会重出江湖。
太尉麃公、中尉张唐和王翦、蒙骜都是同一个时代的人,但他们从未做过最高统率,也从未独自指挥过大战役,而且他们的年纪也大了,已经不合适指挥这样一场关系到大秦命运的生死决战。
最后还剩下一个蒙武。或许是因为蒙骜的光芒太过耀眼,蒙武虽然战绩显赫,但才华不显,而败于李牧之手更是让他声名和威望遭受重挫。今日矮子里面拔高子,能够给王翦做替补的也只有蒙武了。
中枢一致举荐王翦指挥这场决战。
秦王政也倾向于王翦,这场决战不能败,也败不起,所以这时候不能考虑其他因素了,哪个本事大用哪一个。
秦王政派使者赶赴频阳,请王翦进京,请他重新出山。
王翦无论在国防策略上还是统一战略上,与武烈侯的观点基本一致,他根本不同意进行中原决战,他也看不到这场决战有取胜的希望,但秦王政一旦开口,直接下了命令,就像当年昭襄王叫武安君白起去指挥邯郸大战一样,那就不能不去了,不去就是公开抗令,就是挑战秦王政的权威,他就没有回旋余地,所以王翦无奈之下,往榻上一躺,装病。老夫病重,心有余而力不足,你另请高明吧。
秦王政知道王翦的心思,他也不想强行下令引发一场风暴,重蹈当年的覆辙,所以与中枢大臣反复商议后,请太尉麃公、驷车庶长公子豹赶赴频阳,以探病为由劝说王翦重返朝堂,指挥中原大战。
新年之后,麃公和公子豹赶到频阳。两人知道王翦的脾气,开门见山,直接问他,你要什么条件?
几十年的袍泽了,王翦也不隐瞒,直言不讳,“给我六十万大军,一年的粮草武器,这一仗还可以勉强打一打。”
麃公和公子豹面面相觑。六十万大军,一年的粮草武器,有这个条件还用得着请你出山?一个蒙武就绰绰有余了。
“到三月份的时候,中原战场就可以集结三十五万军队。”麃公说道,“另外还有东南和江南的军队,再加上水师,东南战场也有十万大军。这是咸阳目前所能调集的所有军队了。”
王翦摇头,问道,“这一仗打算怎么打?”
“以偏师两路夹击楚国,把楚军拖住,然后以主力攻击齐军。”
王翦笑了起来,冲着麃公和公子豹躬身为礼,“如果以此策进行中原决战,我需要八十万大军。”
公子豹忍不住了,质问道,“我就不明白,武烈侯都同意决战中原,甚至任由咸阳从北方战场抽调二十万大军南下,为什么你却不同意?这一仗为什么不能打?”
王翦抚须而笑,“武烈侯同意了?何时同意的?有何为凭?”
公子豹怒气上撞,张嘴就想嘲讽两句。麃公急忙阻止,抢在他前面说道,“武烈侯虽然没有明确表示同意,但他既然没有公开反对,又任由咸阳调遣二十万大军南下,那足以说明他对中原决战还是有一定的信心。”
“信心?”王翦不屑地撇撇嘴,“他不是对决战有信心,而是不愿意与咸阳闹翻,更不愿意让某些居心叵测的人诬陷他拥兵自重罢了。他早在年初就一次次上奏,劝谏咸阳暂时不要进行中原决战,其理由阐述得非常清楚。我回到咸阳也反复说过不能仓促决战,但你们听进去了吗?你们根本不予理睬,一门心思要实现统一大业。”王翦说到这里用力摇摇手,“算了,我不说了。我老了,身体不行了,的的确确没有能力指挥这场决战。”
公子豹冷笑,“你老了?我看你身体很结实,再活个十几二十年不成问题。”
王翦摇摇头,“不是我矫情,也不是我故意推托,我的确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麃公和公子豹看到王翦态度很坚决,知道再劝也没用,随即也就不劝了,征询他对决战的一些看法。
“如果一定要进行决战,我有两个建议。”王翦说道,“一是请武烈侯到中原指挥,二是以主力攻打楚国,以偏师阻击齐军。”
王翦的这两个建议都没有得到咸阳的采纳。秦王政和中枢仔细考虑后,放弃了王翦,任命蒙武出任中原战场的最高统率,冯毋择副之;任命公子腾为东南战场的最高统率,杨端和副之,并命令两地马上进行中原决战的准备。
年初,蒙武、冯毋择、李信三人赶赴咸阳,与秦王政、中枢共议决战策略。
大秦动用四十五万大军进行中原决战,这在大秦历史上也是罕见,而且其意义非凡,胜了就可以完成中土的统一大业,在政治上也可以赢得绝对优势,但如果输了,那就是一场灾难。倒不是说打输了,大秦的统一大业就此停滞,最多也就是统一进程受到挫折而已,但打输了在政治上就完全被动了。
打输了,中原决战是不是就不打了?还是要打,但蒙武、冯毋择、李信等人就没有机会了,武烈侯公子宝鼎和王翦等老秦人将率必然会取代他们的位置。假如最终由公子宝鼎和王翦等人打赢了中原决战,完成了中土的统一大业,公子宝鼎的功勋就非常卓著了,王翦等老秦将率就不必说了。双方联手,既掌控军队,又掌控国防战略,由此进一步加强了他们对朝政的控制,到那时,公子宝鼎完全可以把握国策变革的主导权,而秦王政和咸阳宫就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颅,对他妥协忍让了。
这就像当年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和魏国的信陵君一样,在他们权势最为鼎盛时期,大王和中枢虽然不至于沦落为摆设,但朝政被他们所把持是不争的事实。不过有一点不得不承认,这三位君侯在掌控各自王国的朝政期间,都帮助各自的王国取得了短暂的辉煌。尤其是平原君,在赵国生死存亡的一刻,带领赵人浴血奋战两年多的时间,最终在魏楚合纵军的帮助下击败了秦军,护卫了国祚。反之,当君王想方设法遏制和打击他们的时候,当君臣之间矛盾最为激烈的时候,都给自己和王国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害,这其中最明显的例子还是平原君,长平大战的时候正是君臣矛盾最为激烈的时候,这种矛盾直接造成了廉颇的罢职,而廉颇的罢职正是长平大战的转折点。
武烈侯公子宝鼎正在成为这样可以主宰王国命运的权臣显贵,而这与秦王政、与法家大臣集权中央的理念完全相背离,是他们无法容忍的事情。
中原决战就此成为大秦的转折点。打赢了,不但统一大业可以完成,秦王政和法家大臣们也能完全控制和主导国策的变革,不至于处处受到权臣的掣肘,这也是咸阳急于发动中原决战的重要原因之一。
秦王政把蒙武、冯毋择和李信召回咸阳共议决战,就是想充分听取前方将率对此仗的看法,确保决战的胜利。
蒙氏和冯氏是秦王政的左膀右臂,信任和恩宠蒙武和冯毋择是理所当然的事。李信受到重用,却是因为右丞相隗状在此次决策中对秦王政的绝对支持。
巴蜀人和陇西李本为一系,虽然陇西李官拜九卿进入权力核心层与武烈侯、老秦人的帮助有直接关系,但这是建立在武烈侯、老秦人和巴蜀人密切合作的基础上,如果没有三者之间的精诚合作,三者都无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崛起和复兴。
不过随着武烈侯的权势越来越大,对朝政的影响力越来越明显,尤其其逐渐掌控国策变革的主导权之后,对朝政的干涉程度已经危及到了老秦人和巴蜀人的利益,所以老秦人中的一部分贵族,还有巴蜀人,包括留在朝堂上的部分楚系力量,都在此次决策中选择了支持秦王政。
秦王政也需要他们的支持,尤其需要巴蜀人的支持。现在楚系熊氏已经遭到全面压制,但楚系毕竟枝繁叶茂,其势力深入朝野内外,无法连根拔除,所以秦王政和熊氏彼此妥协,由巴蜀人出面掌控楚系力量。形势发展到今天,武烈侯已成为咸阳一大威胁,王子们也封君封国,立储迫在眉睫,不出意外的话,中原决战之后,公子扶苏肯定要被册封为储君,因此秦王政与楚系之间最为激烈的矛盾已经不复存在,相反,现在两者之间有了共同的利益诉求,都要确保王统,确保公子扶苏的储君之位,确保中央掌控权柄,于是两者自然就重新走到了一起。这是巴蜀人和部分楚系力量坚决支持秦王政发动中原决战的直接原因。
武烈侯在此策上最终选择妥协,也是因为巴蜀人和部分老秦人对秦王政的支持,事实上他现在已经没有能力阻止中原决战了。

蒙武还是一如既往的谨慎,而冯毋择因为这段时间不但主政河北,还征战于北方战场,在军政事务上与武烈侯接触频繁,对武烈侯的治国理念和代北策略理解深刻,所以他现在其实也不赞成仓促进行中原决战,但冯氏是秦王政的股肱,既然秦王政和中枢一定要发动决战,他只有无条件服从。
李信在军中属于少壮派,和王贲、司马断、章邯、蒙恬、蒙毅、熊庸、曝布都是同时代的人,这帮人虽然隶属于不同的派系,但机遇都非常好,在战场上连番建功,迅速崛起于军中,现在都是独当一面的统军大将。少壮派气势如虎,根本不把关东诸侯国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