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大科学家-第1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普通科,则是特地科的基础,没有中小学教育,大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况且,未来蔡鹤琴先生还要在这里办学,所以这个也要抓在手里。
“但是实业科分管职业教育、图书科负责实验仪器、会计科负责建设学校,我也很想插手。可是梁臬台在湖北实在是太强势,而且各个学堂均是他协助香帅创设的,学界都是他的人,恐怕至少也要给他这三个职位才行”
杨度点点头:“你说对了,我们最多只能留住三个职位”
“哦?”孙元起感觉杨度是话中有话。
杨度不再嬉皮笑脸,正色说道:“说我们做多只能留三个位子,是因为我们眼下只能找出三个人来:林畏庐、刘申叔以及不才。虽然章行严、陈仲甫二人是有才华的,不过他们只有秀才功名,按照大清的规矩,还不能做官。如果出来担任科长,一定会召来物议,于你不利。”
孙元起并不恋栈权力,当机立断道:“那我们就要总务、特地、普通三科,其他的三科和学务公所就让给他们,想来他们也会知足的”
杨度神色不动,却反问道:“这六科中,你最熟悉哪几科?”
孙元起有些奇怪他的问题,不过还是老实地回答道:“要说最熟悉,自然是特地科,其次是普通科、实业科、总务科,至于图书科、会计科,最是陌生。”
“如果我是你,我会选择总务、图书、会计这三科。”杨度笃定地说道。
“嗯?为什么?”
杨度笑了笑:“因为中国官场向来都是欺下瞒上的,总务、图书、会计这三科你不大懂,如果委任他人,你以后很难掌握其中的真假,只能听之由之。而这三科又都关乎财政大权,这样一来,不亚于太阿倒持。万一他们假公济私、中饱私囊,不被发觉,算是菩萨保佑;一旦东窗事发,你一定受他们牵连,至少逃不过用人失察的罪名。
“而如果你掌握这三科,把特地、普通、实业三科让出去,事情就好办多了。首先,你对这些事务熟悉,他们欺瞒不了你,反而能够随时抓住他们的小辫子。第二,你是奉皇太后、皇上的旨意来办学的,能够明目张胆地插手这三个科的业务,架空他们,他们还不好说什么。第三,等你有了合适人员,再借口业务不熟,把他们撤换掉,还不会耽搁公事。
“所以说,如果我是你,我会选择总务、图书、会计这三科。”
孙元起向来是从善如流。只是把这个结果告诉梁鼎芬的时候,这位臬台大人不是太高兴:终究油水多的差事一个没捞到,饭碗里面的都是食之无肉弃之可惜的鸡肋。可话又说回来,人家慷慨地把自己一半的地盘都割让给了自己,你还能说出什么旁话?
既然衙门已经初步搭建好,孙元起立马投入紧张的忙碌中。工作思路早已想好,便是“先易后难,逐步推开”八字方针。
所以“先易后难”,就是先抓迫在眉睫的初等师范教育、以及在湖北已经大致成形的小学教育;再抓中学教育和实业教育;最后才是高等教育。所谓“逐步推开”,则是先在省城武昌府实施教育改造计划,达到一定效果后,再向其馀的九府、一州、一厅推广。
早在1904年的时候,张之洞已经在省城分设5所高等小学堂、43所初等小学堂,还在省城外设立17所初等小学堂。至于其他私人创办的小学堂,更是在湖北大地上星罗棋布。学校、学生都有了,关键就要看教材和老师。
现今提学使司的总务科,表面上是林纾出任科长,其实他只负责文件草拟收发这一块;至于教材审定,仍是归孙元起管理。
孙元起在学部的时候,已经审阅了各地的中小学教材,发觉多数的科学教材都是各省临时聘请人手翻译日本的教科书。日本的科学技术水平本来就不怎么样,学校用的大半都是简化版欧洲教材。这么一溯源,便发觉中国教科书底本都是一二十年前欧美的过时学问,把它教给中小学生,科学何时才能发展进步?而且因为每人的语言习惯不同,一样内容能给你翻译出几样来,比如养气、氧气,轻气、氢气,对于普及科技学问非常不利。可清末又没有“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这样的专业组织,眼下只有通过规定统一教材的方式,来暂时处理这个问题。
恰好此时收到了学部第一批审定的中小学暂用书目表,孙元起马上以湖北省提学使司的表面,下达了自己为官后的第一道命令:“学部右侍郎衔署湖北提学使孙为全省中小学改用教科书事:光绪三十二年五月日,学部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事,蒙懿旨依议准行,颁布各省。今湖北全省教材芜杂,当遵旨统一。自本年七月起,凡新入学之学生,应采用标准教材,不得玩忽其已就学者,各学校当据现下课业进度,从中选定合适教材,不齐者补之,以两年为期,务必改正。如有不遵,严惩不贷。切切。特此告示”
小学已经成立了那么多,教材也开始统一,可如果老师还是那些子曰诗云的私塾老师,又能有什么效果?这个时候,孙元起才明白京师大学堂为什么最先办师范馆,其次才是仕学馆:办理学堂,首重师范眼下湖北倒有多所师范学校:早在1902年,就在武昌宾阳门外创设的湖北师范学堂;特地培育幼儿园老师的湖北幼稚师范,创立于1903年秋;准备给老师进修所用的湖北师范传习所,开办于1904年;专为湖北各府县培育师资的支郡师范学堂,成立于1905年;今年年初,张之洞刚把湖北文高等学堂改为两湖总师范学堂,又令各府将所设中学堂一律暂改为初级师范学堂,或先办速成师范,或先办师范讲习所……可是教学水平如何,提学使司内就无人知道了。
太祖教导我们:“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孙元起决定亲身出门,实地调查一下。选个响晴薄日的大早上,换上一身月白色的竹布长衫,就准备出门。
听说孙元起要“微服私访”,好事儿的杨度马上凑了过来,刘师培也当仁不让。其他几个,林纾老先生一大把年纪,还要译书,自然不会去凑热闹;章士钊忙着编写本年度衙门的财务预算,抽不出空;至于陈乾生,经常三天两头不见人,这个幕僚当得比做老爷的还舒坦。
老赵见孙元起要出门,也急忙跟上。孙元起摆摆手,让回去赶紧休息:几个青年后面,跟了一个说山东话的老仆,实在有点打眼见孙元起不让自己跟去,老赵总觉得不放心,连忙回身唤来三四保安,让在后面远远地缀着,好有个照应。
“大人、皙子兄,我们先去哪里?”刘师培本来也是傲气冲天,看人都是昂着头。可说到兴学办校、科学研究,孙元起能饶他五个不止,何况如今又寄居幕下,少不得也得恭敬地叫一声“大人”。而且他所学只限于经学,说到人情世故、诡计多端,远远不是杨度的对手。两人只认识数日,小伙子见到杨度就不敢再翻白眼了。
“出门在外,你还是叫我‘百熙’吧”孙元起随便地说道:“我们这回先去支郡师范和师范传习所,接着去湖北师范学堂,最后是两湖总师范学堂。”
“看来,百熙准备由俭入奢,渐入佳境啊。”无论阴雨清明、春夏秋冬,杨度手中一直离不开纸扇,仿佛这是他的招牌。
“不错,这四个学堂还真是步步登高——后人高过前人”刘师培道。
武昌城不大,说话间到了支郡师范。校门甚是简易,看门的老头正在准备早饭,炊烟袅袅。看是三个学生容貌的青年走进学校,话都没有问一句,继续埋头于他的烧火大业。
三人进了学校,就看见几排整齐的砖瓦房。因为才建没多久,墙上还是雪白雪白的,每隔不远就用墨笔写着“学而不厌,诲而不倦”、“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等标语。大概是时间还早,教室里稀稀落落的只有几个青年人,或在补觉,或聚在一起聊天,少有在读书的。看见孙元起一行,也和门口那位老大爷一样,瞟一眼就算了。
书属于重要资产,所以课桌上很少有像后世那样,一摞摞堆满书籍的。孙元起想走过去看看那些人先来的人,手里到底拿些什么书。
刘师培眼尖,只瞟了一眼,就对孙元起低声说道:“是《四书章句集注》。”…

第一三九章红髯碧眼知何意

起初孙元起并不以为意,毕竟《四书章句集注》作为宋元以来影响中国最大的一部经典,利用早晨的时间温习背诵一下,无可厚非。等在几个教室里转一圈下来,才发现事情有此不对劲:所有晨读的学生,手里拿的都是发黄的古书。不用问,自然都是《四书》、《五经》之类的。
见孙元起皱着眉头,刘师培在一旁开解道:“中国经典,尤其是《四书》、《五经》,蕴藉无穷,属于常读常新。《论语》中说,“温故而知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学生们早上起来温习一下,也在情理之中。何况,数学、物理学、化学这类的面学,最重要的是靠理解,背诵是无效的,他们现在不看,也可以理解。”。
孙元起摇了摇头。关于理工科知识不用背诵的说法,完全是以讹传讹。事实上,所有知识的学习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理解和实践必须建立在记忆之上。尤其是物理和化学,更需要熟悉背诵知识点和公式,否则理解和实践就会变成沙滩上的凡尔赛宫。
见学生渐多,上课在即,孙元起一行人离开支郡师范,又来到了左近的师范传习所。
两校之间,相距不过数百步,步行分分钟就能到达。
走进传习所的时候,按说已经是上课时间了。可进门就看见七八个中青年围着一个老夫子,正坐在校舍门口的树荫下,手里捏着烟袋闲聊。到了近处,听得真切,只见那老夫子慷慨激昂地说道:“……他文章写得好,按能中的。不过事情总有意外,比如说考官的瘁好,比如说贡院恰好漏雨,比如说文章不小心犯忌讳。俗语说得好:窗下休言命,场中莫论文。也就是说该你用功的时候1不要去想命运,努力就是了:可一旦坐到了考场里,就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