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康有为朗朗地答道,紧接着他话题一转,语气变得更加激昂起来:“二位将军都乃是人中俊杰、国之柱石,自也知道我大清如今确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但是先事不图,临事无益,亡羊补牢,犹为未迟,只要皇上能自此发愤图强,则救亡图存尚不算晚。冯将军,我二人今日前来就是希望将军能从大局出发,将这份儿重新修改过的万言书代传至当今圣上,还望万勿推辞!”说罢,他从怀中将一份儿誊好的“万言书”拿了出来。
康有为的这番洋溢着爱国之情的铮铮话语和殷殷的热切目光,让冯华感动。自己虽然估计到康、梁二人冒然来访与“万言书”有关,但如此直截了当地提出要求,也让他犯了难:代传上皇帝书不但会极大地影响自己在后党心目中的印象,给义勇军将来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困难,而且康有为的那些主张虽然很是振奋人心,但是很多内容都不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还会与自己将来要实行的改革主张发生很大的抵触。可是,如果就此一口回绝,也必然会在自己与维新派之间产生一道不可弥补的裂痕,这件事究竟该如何处理呢?
迅速地考虑了一遍此事的利弊得失,冯华正容说道:“二位先生的一片赤诚之心,冯华甚为感佩,只是此次在下也是奉旨进京,连自己也不知何时才能见到圣上,更何况代传万言书了。不过,冯华绝不会坐视此事不理,我明日就将其转呈给翁同龢翁大人,请他设法递交给皇上,不知二位先生以为如何?”
康有为、梁启超也知道冯华说的都是实情,他目前确实见不到皇上,能通过他的手将万言书转呈给翁同龢已经是非常不错的结果了。当下,二人一拱手,对冯华的援手深表谢意。
麻烦虽然暂时被应付过去了,但是冯华深深地知道,既然已经涉足其中,就不可能再置身于事外,看来这件事他还是要未雨绸缪呀!
第六章 弦动广和居
这天气说热就热了起来,火辣辣的阳光烤得人口干舌燥、头昏眼花。晴朗的天空一片云彩都没有,让人感受到有如盛夏季节的烈日炎炎。
冯华和李九杲虽然是乘马车来的,但下了车后,他们的额头上还是布满了一层细密的汗珠。用手遮挡了一下刺目的阳光,冯华抬头看了看路边饭馆的招牌;然后对李九杲说道:“广和居!四弟,就是这家饭馆了,我们赶紧进去吧,不要让翁大人久等了!”说着,抬腿走向饭馆的大门。
这是一家经营山东菜的饭馆,临街的四合院铺面虽不像有些大饭庄那么宽敞、气派,但门面的装潢布置却也古朴雅致,特色鲜明。看到有客人上门,堂头立即殷勤地迎上来,热情地吆喝着:“二位爷,里边请啊,您那!”
待冯华二人步入大堂,他又恭敬地问道:“二位爷是来找人的,还是自己点菜吃饭?”
“找人,你可知翁大人在哪里落座?”冯华淡淡地应道。
“原来是翁老大人的朋友啊!赶快里边请。”说着,赶在前面引路,嘴里还在叨叨:“二位可是冯爷、李爷?翁大人早有吩咐,正在‘松鹤轩’等候二位爷。”听到冯华他们是翁同龢请来的,堂头愈发地殷勤起来,一面小心地在前面引路,一面热情地介绍着本店的一些大概情况。
雅座在二楼,相比于楼下的喧哗热闹,楼上不但更加宽敞明亮,而且也清静多了。位于左右两侧的雅间,大大小小一共十二个开间,每个房间皆是木雕硬板隔断,镂花红木隔扇,虽无雕梁画栋那样的金碧辉煌,却于平易中显示出古色古香,四壁的墙上还挂着一些名人的字画,幽雅异常。
冯华二人步入位于左手第一间的“松鹤轩”,就见一身便装的翁同龢正与另一个年龄比他稍大,头戴瓜皮小帽,身穿黑缎子长袍马褂,略微显得有些清瘦的老者饮茶聊天。
看到冯华、李九杲到来,翁同龢很是高兴。他边站起身招呼二人,边向另一个老人进行介绍:“子夏、秋阳;寄云兄,他们就是取得辽东大捷、威震敌胆的临榆镇总兵冯华及其副将李九杲。”
听说这个老人就是与翁同龢齐名的李鸿藻,冯华和李九杲不敢怠慢,急忙上前拜见:“临榆镇总兵冯华、副将李九杲参见李大人。”
身为帝党要员的李鸿藻对冯华二人自然也是极为看重和有好感,看到二人进行大礼参拜,连忙起身摆手道:“二位将军不必过分拘礼,咱们还是坐下说话。早就听叔平兄说你们已经到了京师,只是由于公务繁忙一直未曾得见。今日的便宴,就算老夫和叔平兄为二位将军接风洗尘。”
翁同龢听了也是频频点头,一再嘱咐二人不必如此多礼。看到冯华他们依言落座后,他又喊过堂头:“还是按老规矩,你估摸着给安排几个特色菜,再给来上一壶好酒。”
堂头看来对翁同龢的口味、习惯已经非常熟悉,只是略微思忖了一下,他就利索地回道:“翁大人,小的就给您安排白菜烧紫袍、吴鱼片、江豆腐、潘鱼、红烧海参和一品官燕几个本店的招牌菜。另外,今天还有刚进的白洋淀大螃蟹,我也给您上几只。这些菜您几位先慢慢吃着,不够了再添,您老看这样可好?”
微微地点了点头,翁同龢又吩咐道:“酒菜给快点儿上。另外,你给招呼一下,不要让闲杂人等打扰了。”
广和居原名隆盛居,是开业于咸丰年间的京城老字号,坐落在宣武门外菜市口的北半截胡同。翁同龢未作帝师前,曾在离此不远的南横街上居住过很长时间,平时常爱约朋友到此聚会。由于今天是《马关条约》换约的日子,而且皇上的身体仍旧病恹恹的起色不大,因此心烦意乱的翁同龢干脆约上李鸿藻在广和居宴请冯华和李九杲,一来是喝酒散心,二来是进一步增强双方的感情。
虽然李鸿藻的在座,让冯华和李九杲感到有些拘束,但是由于双方都在有意识地亲近对方,因此酒宴的气氛很快就变得融洽和轻松起来。翁同龢一边与众人闲聊些京师的风土人情、趣闻轶事,一边向冯华他们介绍着广和居一些特色菜的来历:“子夏、秋阳,广和居可是京城的老字号了,它的很多特色菜都出自一些名人之手。像今日咱们要的吴鱼片、江豆腐和潘鱼,就分别传自吴均金、江叔畇和潘炳年几个人。另外,还有一道‘曾鱼’,更是出自曾国藩大人的传授,改日老夫再请你们尝尝……”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翁同龢率先将话题又引回到众人最感兴趣的时政上:“子夏,你前两日转递的南海康有为的万言书老夫已经通篇看过了,书中所言改革之条理甚为周详精当,确实令人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我已于昨日以密折将其专报给皇上了。”
刚说到这里,李鸿藻在一边插话道:“康有为?前些日子,就是他领导举子们去都察院上书的吧!听说他已中了今科进士,并被授予了六品的工部主事,他如今在京城中可是大大的有名啊!”
点了点头,翁同龢继续说道:“这个康有为到真的是一个人材,只是为人太过狂妄不羁。早在光绪十四年,他就写了《国事危蹙,祖陵奇变,请下诏罪几,及时图治呈》罔知忌讳、语太讦直,而且并未取得同乡京官出具的有关其身世证明的印结,于上书体制不合,吾恐遭人非议,故未给其代递。不过,观其此次的封事,文笔犀利一如往昔,且比前番更加细致全面、条理分明,此人当可称得上一个不可多得的贤才”。
说到这里,翁同龢大有深意地看了一眼冯华,然后有些考问似的问道:“子夏,不知你对康有为以及他这份儿上书中所提的诸项建议是何看法?”
对于如何改革变法才最适合当时的中国,冯华从一来到这个世界就一直在考虑,单纯沿用维新派和洋务派任何一方的做法肯定不行,这一点历史已经给了最充分的证明。虽然从理论上讲,维新派要比洋务派进步得多,它所进行的维新变法运动属于高层次的近代化活动,但是也要看到,维新思想的兴起勃发只是一批年轻知识分子受甲午战败刺激,忧心“国将不国,何以图存”,进而才促成了它的早产。而且,由于维新运动缺乏阶级基础,思想理论以及组织上都还不成熟,它的生命力是极其脆弱的。所以,自己要想真正达成“中国自立自强、重振汉唐雄风”的目标,就绝不能只依赖于维新派和洋务派任何一方,可也不能将他们都得罪了,必须要尽力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冯华目前就面临着一个这样的难题:即怎样处理与康有为以及维新派的关系?如何才能既利用维新派的呼声,促成改革变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又不能让它们过于激进的主张成为今后变法的主旋律?冯华知道,按照历史的发展,即使没有自己的帮助,康有为的上书也迟早会递交到光绪手中,从而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所以想完全阻止康有为在变法中发挥其强大的影响力是根本不可能的。唯一之计就是通过形成自己的变革理论,尽量削弱维新派对光绪、以及作为帝党最重要成员的翁同龢和李鸿藻的影响。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最终改变戊戌变法和中华民族的命运。
由于早就有所准备,冯华只是稍微思索了一下就侃侃而谈:“康有为的变法方策主要分富国、养民、教士、练兵四策。具体来说,富国之法包括钞法、铁路、机器轮舟、开矿、铸银和邮政六项内容;养民之法包括务农、劝工、惠商和恤穷四项内容;教士之法主要为广建书院、普及教育;练兵之法则具有汰勇兵而合营勇、起民兵而立团练、练旗兵而振满蒙、募新制而精器械、广学堂而练将才,以及厚海军而威海外等六条内容。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康有为不但才识渊博、文采风流,而且其考虑问题相当的全面完整,其变法主张亦准确地切中了我大清当前的时弊,其人确实才堪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