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血淬中华-第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梦”吧?一个奇怪的念头突然从心中升起:或许在这个世界里能够寻找到自己的曾祖父或是高祖父?想到这里他不禁哑然一笑。
    看着冯华一会儿沉思,一会儿摇头,一会儿伤感,一会儿又莫名的浮现出一丝笑容的怪异表现,让刚刚醒过盹儿的贺菱既感到迷惑不解,又有些担心起来:冯大哥这是怎么了?
    想到这儿,贺菱轻轻地喊了一声坐在她旁边的冯华:“冯大哥,你没什么事吧?”
    贺菱轻柔的话语把冯华从遐想之中唤了回来,看着贺菱又关切又疑惑的神情,自知刚才失态的冯华笑了笑,摇摇头对贺菱说道:“我没事,你再多睡会儿吧!”
    抬眼向车窗外望去,只见铁路两边一望无际的平原此时已露出了春的绿色,在明朗的天空下所有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的充满生机。心中的酸楚已经一扫而光,冯华的神态很快又恢复到了原来的那种豁达和自信。
    那时坐火车可不比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从山海关到天津需要十几个小时,到达天津老龙头车站时天已经完全黑了。
    如果不是火车在逐渐减速,连冯华也不知道火车已经驶进了当年中国北方最大的经济、军事重镇——天津。车窗外黑黝黝一片,没有一丝光亮;车厢内悬挂着的那盏昏暗的油灯,随着机车制动刹车而在剧烈地摇晃着。车行一路没有列车员报站名,冯华也是凭借着自己的直觉,判断出到达目的地了。
    一百多年前的天津老龙头车站的站台还比不上现在的一个小车站站台,石条铺砌的简单而又狭窄的站台上,几盏“气死风”油灯和票房窗户里射出的点点光亮给暗夜中的旅客指示着出站的方向。
    冯华、李九杲等人在夜色中走出了这个修建于1886年的老龙头火车站。离开票房那油灯的微弱光线,站外的广场或者说是那片开阔地漆黑一团,几盏燃油的路灯孤零零的伫立在幽暗的夜色里,犹如茫茫夜幕下的几颗昏黄的星星。借助着路灯暗淡的光线,冯华打量着这个于1888年11月初正式开通旅客列车的中国国内第一座火车站。黑暗中隐隐约约看出这是一排土木结构的房屋,大概是受西方建筑风格影响,高高的起脊屋顶上,六座依次排开的阁楼式建筑最为显眼,这在一百多年前也算得上是很气派了。
    看到有旅客走出车站,黑暗中蹲坐在“洋车”脚踏板儿上等候揽客的人力车夫一拥而上,纷纷问候着:“先生,坐车吗?”“小姐,坐我这车吧,保您了稳当舒服!”争着抢着想揽下一桩活儿。
    冯华儿时听父亲讲起过、在电影《骆驼祥子》里也瞧见过这种叫“胶皮”的交通工具,真正乘坐则是第一次。那时,这种人力“洋车”刚刚从欧洲和日本传入中国不久,菱儿和龚芳也是第一次见识这种洋人喜欢乘坐的两个大轮子的车子。虽然是春夜,拉开车上方的折叠罩棚和前面的油布棉门帘,却也不觉得寒冷。只有李九杲觉得自己一个身强力壮的大老爷们儿,仰躺在车座里让别人拉着跑,心里很不是个滋味。
    这些车夫都是天津的活地图,只见他们穿街越巷,健步如飞,嘴里还不停地吆喝着“借光借光,靠边儿靠边儿!”过了东门外的盐关浮桥,不一会儿就到了东门脸儿,在车夫的引导下冯华等人住进宫北大街上一家叫“大生字号”的旅馆。
    清末的天津素有北门富、东门贵之说,北门、东门一带地处三岔河口附近,客商往来,舟船便利,水运繁忙,加之天后宫香火兴旺,成为了津门最为繁华之地。这里虽然人员纷杂,却也能掩人耳目,这是冯华选择住在这里的用意之一。此外,他还有另一个想法:以前他从天津地方志中知道,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和翻译家严复的故居就在东门外天后宫附近。说实在的,这次来天津虽然只是顺路,但他还有一个极重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一晤这位近代中国思想界的先驱。
    
   
第四十九章 故乡已如梦


    
    哗啦哗啦地水声惊醒了梦中的冯华,他揉揉眼睛,看到李九杲双手正在捧起脸盆里的水哗啦哗啦地洗脸,他愣愣的呆坐着,思绪还沉浸在刚才的梦境之中:仿佛又回到了从前自己在家的时候,已经到了该起床的时候,自己却尤自迷迷糊糊的躺在床上冲盹儿。
    “小华,再不起床就要迟到了,昨天又拉晚儿了吧,小心自己的身体!”随着母亲慈爱的责备声,冯华恍惚中看到母亲给他打来了洗脸水……
    母亲的身影和声音是那么的清晰,就像刚刚发生在自己眼前。一时间,冯华困惑了,不知道现在是梦?还是刚才是梦?最后还是李九杲的呼唤声把他再次拉回到这个现实世界。
    匆匆吃过早餐,冯华与李九杲按照昨晚商议的结果,准备先打听一下严复的住宅,前去登门拜访。
    来到前堂,柜台上的门房客气的与他们打着招呼:“二位先生出门啊!”
    二人不约而同的点点头,李九杲笑呵呵地走上前说道:“麻烦您个事儿。”
    看到客人要问话,门房点头哈腰地说:“你老别客气,别客气。”
    “您知道北洋水师学堂总办,严又陵先生的府第吗?”
    “哎呦,我的爷,您可是问着了,严公馆就在这大狮子胡同里边,前儿个后半晌我还看见过严总办。”门房指着旅馆外面的胡同热情地介绍着。
    想不到如此顺利的就询问到了严复的住址,冯华和李九杲心中很是高兴,谢过门房后二人直奔小巷深处。这是一处典型的北方四合院民居,磨砖对缝的青灰色院墙,簇拥着硬山式瓦顶砖基的门楼,青石台阶左右是两面雕刻着花纹的石鼓,紧闭着的两扇大门上有些地方的油漆已经剥落。
    李九杲叩了叩那碗口大的门环,随着一声:“谁呀?来了!”的搭话声,微微开启的门缝里露出一位老者的面孔,李九杲连忙上前递上拜帖,道明了来意。
    微微打量了一下冯华和李九杲,那老人点了下头:“实在对不住二位了,我们老爷昨儿个就回水师学堂了,恕不远送,恕不远送。”说着躬了两躬,“咣当”一声关上大门,请二人吃了个“闭门羹”。
    二人无奈地摇摇头,正待“打道回府”,却见他们身后不远处站着一个三十左右的年轻人,也是万般无奈,一脸惆怅的样子。
    年轻人自觉站在人家身后有些不礼貌,连忙施礼道:“在下商德全,原系北洋武备学堂学员,此番也是久仰严总办大名前来拜访,看来今天也是与二位一样无缘拜见了。”
    冯华本打算立即赶往位于万新村东局子的天津水师学堂,但看来人谈吐不凡,气宇宣昂,不似庸碌之辈,不由顿生结交之意。回完礼报过姓名之后,冯华邀请对方:“商兄如不嫌弃,可否到对面茶楼小坐一会儿?”
    听到“冯华”这个名字,商德全心中一愣:“好耳熟的名字啊!难道是……”他心下虽然有些疑惑,但嘴上仍是很爽快地答应下来。
    顾名思义,冯华本以为茶楼如同现代的茶艺室,谁知那时候的茶园、茶楼俗称“戏园子”。进得茶楼,只见迎面舞台上“咚咚锵锵”的,戏伶舞刀耍枪正在对打。
    用现代话说,商德全是个票友,他介绍说:“这是极有名的‘金家班’上演的‘文昭关’。”看到茶房殷勤地过来招呼,三人只得在靠边儿的一张八仙桌旁坐下,要了一壶上好的“西湖龙井”,不理台上台下的喧哗,再次盘桓起来。商德全先做了自我介绍,商德全,表字子纯,曾在北洋武备学堂炮科学习,毕业后担任德国教官翻译。1888年清政府派出官费留学生到德国研习炮法、制造等军事技术,他是五名留学生之一。去年曾奉命到威海监造炮台,威海陷落后才回到天津,
    留学的五个人中,虽然包括商德全本人在内,吴鼎元、孔庆塘和腾毓藻等四人冯华一个都不曾听说过,但当他听到段祺瑞的名字时不禁大吃一惊,熟知中国近代史的人有谁不知段祺瑞的鼎鼎大名!
    冯华心中想道:看来这商德全也决不是无名之辈,只是自己孤陋寡闻罢了。此时他已经不仅仅是要结交他,并生出把他也招揽过来的念头。
    其实这商德全在清末曾担任过清河陆军第一中学堂总办、民国初年担任天津镇守使、陆军第五混成旅中将旅长等职,的确不是无名之辈。
    而当商德全知道坐在对面的这个看起来比自己还要小一点儿的年轻人就是在辽东战场上大败倭贼,屡立战功的冯华时,不由得兴奋不已:“原来是子夏兄,失敬,失敬!你的赫赫威名我早已是如雷贯耳了。刚才听冯兄报过姓名,我就心下疑惑,怎么也想不到会在此与二位巧遇。来,在下以茶代酒,敬二位抗倭英雄一杯!”
    看到商德全如此豪爽大方,丝毫也未因知道自己二人的身份而有所拘谨,当下冯华和李九杲也爽快地一同举起了茶盅。一口喝干净杯中的茶,冯华脸色一整说道:“实不敢当子纯兄如此之赞誉,杀敌报国、抵御外侮乃我辈份内之事。只是可恨不能‘杀尽倭寇,扶我中华’,未能真正打赢这场战争,‘抗倭英雄’这四个字我兄弟二人如何但当得起!”
    “子夏兄太过客气了,如果不是你们在辽东接连打了几场大胜仗,狠狠挫了倭贼的威风,大清国在这场战争中可就真的是一败涂地了。当今天下你当不起还有谁能当得起?或许丁汝昌提督、刘步蟾总镇他们也称得上‘英雄’,威武不屈、宁死不降,十分的令人佩服敬仰。可是曾经威风不可一世的北洋舰队在威海打得那叫个窝囊啊!还有那么多军舰炮艇,却死守在港内让小鬼子从容在荣成登陆,最后大小27艘舰艇不是被打沉就是被俘虏,还有一帮子没骨气的人卑躬屈膝的向倭寇投降,这些想起来就让人心痛。”说到这里,商德全恨恨的捶了一下自己的大腿。
    桌子上一时间安静了下来,三个人都沉浸在一种莫名的沉痛之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