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血淬中华-第1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一口气,可台北通向台中的门户新竹也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也不知道志愿军还能不能赶得及前去救援。8月4日,新竹陷落前发回的最后一份儿电报,让心中一直七上八下的光绪几乎彻底绝望了,新竹终于还是没能坚持到志愿军抵达,台湾的前途还有希望吗?随后的几天,大概是由于新竹陷落,电报中断,来自新竹前线的消息突然断绝了,直到前日方才重新收到消息,得知志愿军正在联合当地各部义军反攻新竹,只是进一步的消息直到今天都没有再传来。今日,倭寇进行照会,说明志愿军的反攻行动已经开始,就是不知战果究竟如何?
    慈禧此刻心中更多的是惊讶,大清什么时候出兵台湾了,倭寇的这些指责到底是从何而来?稍微沉吟了一下,慈禧问道:“恭王爷,倭寇在照会上有没有说明具体发生了什么事?”
    恭亲王答道:“启禀太后,倭寇的照会也是语焉不详,只是说他们在新竹、中坜等地的军队先后遭到了辽东义勇军的突然袭击,要求咱们大清国尽速解释此事。”
    “辽东的义勇军?倭寇尽是信口雌黄、无理取闹。”向来对小日本没什么好感的慈禧闻言,禁不住冷然一笑:“前几日,冯华刚率领义勇军接收了辽东,又怎么可能突然带兵去了台湾呢?而且,他们既然发来照会,就应该提供相关的证据,怎么能空口无凭的就乱加指责?”
    尽管各位军机大臣都明白情况尚未全部汇报完毕,太后的看法有些主观,但他们也知道此时反驳无疑是触太后的霉头,因此大多识趣地暂时闭上了嘴,只有刚毅居心叵测地突然出列奏道:“太后,倭人虽然无耻之极,但此次照会似乎并不是空穴来凤。刚刚军机处也收到了台南刘永福发来的报捷电报,说台湾军民七战七捷,不但两日内接连收复了新竹、大湖口、杨梅、中坜等失地,而且全歼了倭寇近卫师团第一旅团,南侵日军自倭酋旅团长川村景明少将以下无一漏网。另外,此战还歼灭了倭寇南下增援的比志岛支队1100余人,并迫使倭寇将防线回撤到台北、桃园一线。太后,奴才以为如果只靠所谓‘台湾民主国’的那些人,恐怕怎么也取得不了这样辉煌的战果吧!”
    大殿上突然静了下来,不但是光绪和慈禧被这个意外的消息惊得目瞪口呆,就是早已震惊过一次的诸位军机大臣也再次陷入了各不相同的沉思之中。他们有的为此大胜感到异常兴奋、有的担忧此事可能会在方方面面引起变化、有的暗骂刚毅卑鄙多事、还有的在不断揣摩太后的想法心思,一时间仁寿殿上的气氛竟变得有些诡异起来。
    慈禧不愧是掌控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女强人,虽然心中依然是无比震惊,但她还是很快就清醒了过来,一种难以言语的感觉不断在心中翻腾起伏。七战七捷、全歼倭寇最精锐的近卫师团第一旅团,让她也不禁产生了一股扬眉吐气的自豪感,倭贼也有这一天!然而兴奋之余,慈禧马上又将思绪回转到了这件事背后所蕴含的内容来:就如刚毅这个不长眼眉的东西所说,只凭台湾目前的那些人,确实不可能取得这样令人震惊的辉煌战果。可冯华和义勇军明明是才接收完辽东,他怎么可能又突然到了台湾呢?会不会是刘坤一弄出来的事?
    刚刚想到这种可能,慈禧马上就对自己进行了否定,不可能!整个大清国除了冯华的义勇军,再也不可能有别的军队能做到这一点。如此看来,这件事确实与冯华的义勇军脱不了干系,只是能将倭寇最精锐的近卫师团第一旅团全部歼灭,义勇军所出动的军队当也不在少数。然而这么多的军队要想无声无息地从辽东到达台湾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没有沿途官府的大力照应,怎么都会露出一些蛛丝马迹来。难道皇上也参与了这件事?
    想到这儿,慈禧脸上的神色不由得阴沉下来:难怪皇上这一阶段表现得如此顺从,在御史王鹏运等人呈折弹劾孙毓汶、徐用仪,以及舆论纷纷应和之时,都没有借机发难,原来他竟是在密谋策划此事。哼!也不看看大清国是谁在当家,这样重大的事情都敢瞒着本宫,实在是令人可恼。还有这个冯华,竟也是如此的胆大妄为,居然背着本宫与皇上相互勾结,如果不借此给他点儿颜色看看,将来还不定有多少人会反上天。
    有意无意地看了一眼充满兴奋之情的光绪,慈禧再次开了腔,但声音中却听不出任何的感情色彩:“台湾虽然是祖宗留给我们的土地,可是已经在《马关条约》中割让给了日本,我大清堂堂的礼仪之邦,岂能作那出尔反尔的龌龊之事。再说,现在已不比从前,泰西列强都是讲国际法的,一旦让他们抓到把柄,恐怕又会给我大清惹下弥天大祸。”
    说到这儿,她平淡的语气突然为之一变,声调变得有些尖厉起来:“私自调兵、欺君罔上,这乃是灭九族的大事。恭王爷,立即着总理衙门向冯华问询此事,并让其尽速予以回复。如今倭国已经发出照会,泰西列强也不会不闻不问,我们怎可不予理会,总要给他们一个合理的交待。”
    慈禧这番充满无边煞气的话语,立刻就让包括光绪在内的好几个人变了颜色。虽说此事有违规矩和国际原则,但如此振奋人心的大捷,对日暮西山、举步惟艰的大清国来说可是意义极为重大。不但能重新凝聚日益离散的人心,而且还可以让从没把大清放在眼里的泰西列强心生顾忌,岂可按常理予以对待?
    
   
第三十四章 一石千层浪(中)


    
    仁寿殿上鸦雀无声,所有的人都在心中急速地思索着该如何应对此事,不过心情最激荡难平的却非光绪莫属。突闻新竹七战七捷的消息,他心中只可以用狂喜来形容,割让台湾带来的屈辱与悔恨终于又有了洗刷的可能。真的是祖宗有灵啊!让大清出了冯华、邢亮这样的绝世名将。然而他却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太后在闻听台湾取得了这样辉煌的战果之后,竟然立刻说出了如此一番冠冕堂皇、暗藏杀机的言语来。
    犹如冷水浇头,光绪满腔的熊熊之火立刻就被浇熄了下去。自己当初一心只想挽回台湾被割的命运,虽然知道太后一定不会同意出兵援台,但料想只要真的能对大清的国事有所裨益,太后也未必会深究此事。可眼下太后分明是动了真怒,而且已经迁怒到冯华身上,看来自己还是太幼稚了。如果“私自调兵、欺君罔上”的罪名让冯华坐实了,不仅会让冯华和义勇军全体将士大感寒心,而且刚刚才有所转机的台湾形势也将再无转圜的余地。嗯,自己必须一力承担下来。
    从御案后急急走出,光绪“扑通”一声跪倒在慈禧面前:“亲爸爸,此事全是儿臣之错,一切都与冯华无关。《马关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儿臣实在是咽不下这口窝囊气,看到台湾民众誓死也不从倭,儿臣感动之余禁不住动了暗中资助、帮衬他们的念头。是儿臣一时糊涂,怕亲爸爸不愿在此国事艰危之际,再次轻启衅端,于是暗令冯华派遣一部分义勇军前往相助。冯华公忠体国、国之栋梁,虽知和约已定,牵连重大,但亦不忍儿臣每日自悔自责、忧郁神伤,于是提议以部分义勇军组成志愿军,秘密赶往台湾。亲爸爸,祖宗之地由儿臣之手沦为异域委实是令人不甘心呀!”说罢,再次被勾起心思的光绪不由得失声痛哭。
    皇上的这番情真意切的表白,让所有的人都为之动容,翁同龢、李鸿藻更是忍不住流下了两行老泪。看到太后对皇上的话尽管颇为意动,但仍旧余怒未消迟迟都没有表态,老态毕露已不复当年之勇的恭亲王奕訢轻轻咳嗽了一声,再次上前奏道:“太后,老臣以为皇上尽管行事偏颇,略嫌草率,但此举毕竟是为了大清的江山社稷,不失其一片赤子之心。况且,此次台湾七战七捷大振国人士气,于凝聚人心、震慑倭夷俱有莫大的好处,即使有诸多不合规矩的地方,亦当从轻从宽处罚,不宜责难过甚。否则,不但会使将士离心,而且还有可能激起非常的变故。”
    奕訢的话音刚落,翁同龢、李鸿藻、文廷式以及庆亲王奕匡、礼亲王世铎都向前一步跪倒在地:“恭王爷言之有理,还请太后三思!”
    皇上的性情,以及对《马关条约》一直心有不甘,慈禧都知之甚清,因此光绪的这番话,她心中到信了个十之八九。而且这件事对冯华来说也绝对是一件吃苦不落好的事情,除非他有把握在台湾取得最后的胜利。可是,这又怎么可能呢?就算义勇军战斗力再强,只派几千人就想击败倭国,挽回台湾被割的命运,也太哗天下之大稽了。只是他们的胆子也太大了,竟然就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无声无息地谋划出了这么一件大事,实在是不能不引起注意。不过,目前到也不好太过深究,一来这些军机大臣的面子总是要给的,二来当此内忧外患之际,“自毁长城”的蠢事怎么能做!
    淡然一笑,慈禧脸上冰冷的表情忽如春风化雨一般转瞬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你们说的这些本宫如何不清楚,方才只是担心有人私自调兵,坏了祖宗的规矩、国家的根本。而且一旦事情做得不够严密,反倒授人以柄,令已经艰危的国事再雪上加霜。现在,皇上已经亲政了,既然这件事是由他安排的,当然也就不存在什么问题了。好了,你们大家都起来吧!”
    看到光绪和几个军机大臣纷纷从地上爬起,恭恭敬敬地站直了身子,慈禧继续说道:“这次回复倭奴的照会自是必须对他们的指责断然予以否认,然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总会有泄露的一天,如果让人抓住把柄,立刻就会给大清引来天大的麻烦。你们大伙儿议议看,这件事咱们以后该如何处理?”
    慈禧虽然表现得很是宽宏大度,但她“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雷霆手段,却让每一个人都深深地戒惧不已。一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