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河郡。这是魏国自对秦作战以来,从未取得过的重大胜利,充分显示了吴起作为军事家的杰出才能。这也是魏文侯第一次取得疆土上的实质胜利,吴起立下了赫赫战功,使魏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出现兴旺景象,“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
吴起把魏家的疆域,西推到陕西洛河以东,一条南北狭长,东西纵深150华里的战略要地,称〃西河之地〃,基本也就是从前晋惠公与秦穆公反复争夺的〃河西五城〃,在过去的百多年里,为秦国所有。吴起使晋人一舒百年之积怨,尽占西河之地,把战略防御前沿,推进到秦人腹地,使秦人丧失了函谷关等东部要塞的防御优势。随后百年,魏、韩二国步步进逼,甚至占拒函谷以西,关中东部大片领土。
秦国因此退回关中以西地区。东进受挫,且国势岌岌可危。
但是战国时代,魏国第一个变法,第一个限露出一统三晋,争霸天下的野心,这在战国这样一个群雄并立的时代很难不受各方势力的迁制。
公元前353年 十六年 ·魏师拔赵都邯郸。齐师救赵,败魏师于桂陵。
公元前341年 二十八年 ·马陵之战。魏攻韩,韩求救于齐,齐师败魏师于马陵。
魏国扩张野心受到相当大的削弱。这对于秦国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机会。
有见于山东各国变法成效,秦国也因此开始了变发强国以谋求强国的途径。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秦君位。开始任用商鞅变法强国。
贾谊《过秦论》云,始皇帝“奋六世之余烈”一定天下。六世: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也。
其中 孝公、惠文王、昭王三世是由弱转强最后统一六国的重要时代。孝公变法使秦走上富国强兵之路,并在军事上有所建树,是秦国发展史上的转折期。
公元前338年,惠文王继位,并称王,杀商鞅而不废新法,经过孝公时期的变法途强,惠文王攻占关中东部和陕北部分地区,兼并巴蜀、夺取汉中,大拓疆土,迎来了国家的重大发展期。
秦武王时期是夺得东方重镇宜阳,使秦势力再次进入中原。
公元前306年,秦武王薨,其下无子,诸弟争位。宣太后迎当时正在燕国作人质的武王同父异母弟,年仅18岁的赢稷回国继位,是为秦昭襄王,也就是秦昭王!
应该看到,经过商鞅变法,历经三代努力,秦国虽走向了由衰转盛的时代,但此时,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依然保持着相对均横的局面。而这种相对均横,互为迁制的局面即将随着秦国统一天下历史中最具重要地位的君王的继位而改变。这位彻底改变七国均势,并最终形成“六国皆弱,西秦独强”的“搅乱世界之贼”便是秦昭王——赢稷!
……
第二章:破军星出,战神出世!
公元前306年;出质在燕国的秦公子赢稷在宣太后和大臣魏冉迎接回国,继位为新君。但在一种众王弟争位前提之下的这一结果,显然是宣太后一党,也就是外戚势力中最强的一派——后党为了把持秦国大权所做出的政治行为。赢稷做为庶出王子,又长年在外做人质,根本谈不上有什么政治背景。新继位的秦昭王对后党来说只不过是一个台面上的木偶而已。
各外戚集团对后党这种做法自然会有反抗情绪。第二年,便爆发了以惠文后和公子壮为首的反对派的叛乱。后党集团魏冉等人迅速平息事变,巩固了权利。
按通常的情况,以宣太后和魏冉为首的后党力量,在迅速平定反对派的判乱后,并以国君为傀儡,似乎本应该权利日大、只手遮天了。可是,就是这为被人当做提线玩偶的年轻君主,出质燕国的历练加上粉碎叛乱的血与火洗礼,使他一登位便显示出他那高超的政治手腕和政治智慧。
秦昭王总共在位五十四年,比其前三代君主在位总和时间还要长。在他的君王身涯当中,无论对内对外都以绝对高明和优秀的手段,一步步巩固权利,打击平横各方力量,对外多次用政治、军事相结合的手段瓦解六国联盟直到最后对六国的集体削弱。在他当权的五十余年内,日后始皇帝一统天下的基础已经垫定,可以说是“无可逆转”了!
昭王登位应该说是宣太后一党支持的结果,那么按理说后党的重要代表人物也就是那位平定判乱的魏冉是最应该在此时成为秦国国相的实权人物。这一点在当时几乎是无需致疑的。
可另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昭王并没有将这位拥立有功的后党代表人物授于国相一职。魏冉只做了咸阳的城防司令。
担任新君相国的却是严君樗里疾。樗里疾是惠文王的弟弟,也就是昭王的叔叔。在武王时已与甘茂分任左右相,早在惠文王十三年就以战功卓著受封为严君。他出将入相历任三朝,地位声望权势远在魏冉之上。
昭王元年,甘茂受各派力量排挤出走魏国,左相一职空缺,而照王也没有将左相一植授予魏冉,只有右相严君在位,严君的权力更加重大。昭王将相权交由自己的这位地位、身份、威名皆无可致疑的叔叔手中显然是想借助宗室亲人抗横外戚力量。可以说是相当出色的手段。
可同时,以宗室亲人的力量制约外戚并不等于宗室力量不需要防范。照王在这里是采用了平衡制约的手段。他将宣太后一族的向寿授以重用。向寿也是昭王幼时玩伴,重用向寿显然也是因为向寿在宣太后一族中一直都不是什么核心人物,是可以拉拢信任的。
向寿又被委以将军重任,领兵镇守宜阳,筹备伐韩大计。宜阳是当时秦东进的前沿重镇,具有十分突出的战略地位。当年,韩国曾以十万大军镇守,秦、韩两国数次争夺此城,在秦惠文王三年时曾夺占此地,后又被韩国夺回,武王三年,历经半年的激战才又夺回。向寿守宜阳不仅责任重大而且握有大量兵力。就这样,朝中樗里疾居百官之首,朝外,亲信向寿又手握重兵,二者互相呼应,举足轻重,足以遏制后党势力的膨胀和影响,表 明昭王在重大人事选择上有相当的高明之处。太后姐弟在昭王这样一种人事按排面前根本不能一手遮天、为所欲为。
昭王七年,严君樗里疾亡故。昭王开始任用当年那位拥立有功而未得相位的魏冉为相。当时,昭王经验亲政四年,已经利用中央各种力量的角逐来巩固个人的实力地位。而他对魏冉出任相国一职的按排更是巧妙。
魏冉前后任相五次,五次为相,五次被罢除,共计25年,。从其为政时的内政外交和军事成就而言,魏冉确实有治国的真才,正如典籍所言,在当时宗室贵族魏冉是最有才干的。可是,昭王完全可以根据外交和军事斗争的需要数次免去其相位,为了需要,曾有田文、楼缓、寿烛等人先后任过秦相。应该承认这几位任相均为时较短,又是客卿,其间魏冉仍有很大权力,但昭王有能力决定其去留也是不争的事实。对魏冉的五任五罢其实道理很简单,人才要用,但同时却不能助长魏冉势力的膨胀,这与汉武帝连杀十三位丞相的目的是类似的。只不过比起武帝,昭王采用了更温和的方式。不短换乡对国家而言没有好处,长期为相又会对君权造成威胁。五任五罢显然是最稳妥的一种手段。
此战,秦出力不多,济西告捷后立刻撤军,但从战略分析,得利最大,虽未占城掠地,却使齐国从此一蹶不振, 给秦以后就近击破各邻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远攻之后秦再次转向近攻,公元前280年和279年分别从水陆两路大举伐楚,楚丧师失地,贵州、湖北大片国土沦为秦占领区,连首都郢也失守,楚顷襄王仓皇逃窜,被迫迁都于陈。秦在新占楚地上建立黔中郡和南郡,楚国势力由此大衰,秦国弱楚战略目的已达到。
昭王实行以远交近攻为主以近交远攻为辅的方针多次大举攻打西南强邻楚国,在伐楚捷报频传之际从未放松对东邻魏韩两国的进攻。但是,斗争是复杂错综的,远交近攻也不是绝对的,必要时近交远攻也有其独特的战略价值。齐是秦的头号强敌,两国虽无直接疆域冲突,但它是秦统一天下时迟早要消灭的潜在对手。当时机到来时,秦国毫不犹豫加入各国联军伐齐,几乎灭掉齐国,表面上似被燕所用,实际起到借力打力的效果,提前借各国之力给齐以毁灭性打击,为以后灭齐作战略铺垫。后来齐虽勉强复国,可是昔日风光不再,失去当年称东帝时的实力和地位。从战略高度看问题,最后坐收渔人之利的将是 秦国,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在完成了对齐、楚两国的削弱分化之后。昭王得以大力发动对中原三晋的进攻。韩、魏两国连连损兵折将,失土丢城,并消灭西周。而秦国也在长平一战取得了对三晋作战的决定性胜利。
秦昭王在位时间是历代君王中最长的,在最后七位秦君王中 ,他统治的时间超过了前任的孝公、惠文王、武王的总和,也超过了后面的孝文王、庄襄王和始皇帝的总和。他在政治军事诸方面都建立了卓越的功勋,特别是军事方面的成就,即使较之始皇帝也毫不逊色,为秦国的发展做出极为杰出的历史贡献,昭王时代是秦国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决胜时代。而在这一时代,一位“纵横天下之将”的出现无疑是对这一时代秦军赫赫战绩的重要推动者。
话还得从昭王刚刚完成对楚国孤立之后发起的对韩作战说起。
昭王十三年,韩魏联军扼守崤函东部及伊洛山地,以阻秦军东进。这一年,似乎终将成为三晋衰败的起点。
就是这一年,魏襄王与韩襄王同年去世,子昭王僖王继位,国内新丧。赵国发生内乱,惠文王与公子章互相攻伐,一代英主赵武灵王被困饿死在沙丘宫。秦趁三晋内变之机,兴兵攻伐韩国。
昭王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