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晓奇忍不住喜笑颜开,空军可是他的根本啊!从成立美华实验室到现在二十来年里,他在三军武器的投入上以空军为第一,取得的成绩也有目共睹,而冯岩这个带头人发挥的作用当真令人刮目相看,今天却又给了他这样的惊喜,太好了!
连声叫着好,陈晓奇示意他继续说下去。冯岩道:“经过长达十数年的研究,我们在1935年定型第一款涡轮喷气式发动机,并在1937年进行首次试飞成功之后,在诸多部门的协作努力下,我们的第二代引擎在1940年研制成功并开始投入量产,现在已经产出的两个型号单引擎喷气式战机开始列装部队,相信会在战场上带来巨大的战果!不过我们并没有因此而止步,在那基础上设计制造的双引擎平台和多引擎轰炸机平台,经过三年多的实践也终于成功拿出产品,今天所要展示的六引擎重型轰炸机,就是我们的最高杰作!并且我们的第三代高推重比发动机也在近日取得突破,相信在不久之后就能够拿出令人满意的实验产品。”
随后他介绍出的一连串数据翔实说明了现在几种平台的先进数据,听得陈晓奇脑袋晕晕的,止不住的笑意始终弥漫在脸上。
喷气式发动机,是从经典空军走向现代空军的一个重要标志,这种技术一点都不神秘,在中国,20世纪初就有第一代飞机设计师提出了这样的构想,只可惜在军阀统治下没有一点研究的可能就夭折了。在30年代,西方人再次提出这样的设计构想,并很快取得专利,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但真的第一个拿出成品来的,却还是中国人。美华实验室从美国时代开始就悄悄地在这上面做技术论证和积累,在回归中国之后的十几年里,从无到有的逐步解决各种问题,终于在1935年设计成功第一款发动机,并立刻投入燃气轮机的实际验证当中,在第一型基础上开发出透平率较高的燃气轮机,应用到小型发电厂和舰船之上,为将来做战略储备验证。
在1940年研制成功推重比更高的第二代发动机后,设计定型的喷气式战斗机开始逐步量产。在这方面,陈晓奇麾下的研究部门走了一条跟世界其他国家完全不同的道路他们有陈晓奇这个异数的指导帮助,走了太多的捷径。
以飞机的形体为例,符合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的机身结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历史上曾经经过将近二十年的研究才形成以后半个世纪的经典形态,在那之前,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但是陈晓奇这里就完全不一样,他作为一个军事爱好者,后世见过全世界各种各样的先进战机的外形,其中又以苏联系和美国系战机最为熟悉,而中国吸收转化的一系列战机的外形那都是经过无数次张贴广告的,随便打开一个军事论坛就能看到。
陈晓奇不是资深人员,太多的数据他自然说不出来,但是照葫芦画瓢的将苏系米格15到米格29,苏27到金雕的大体外形草图,美国派的f4到f18,甚至后来的f22和f35,中国的枭龙、猛龙、飞报、歼八等等经典机型,他都可以画出一个似是而非的草图来示意一下。尽管没有哪怕一份草图是可以提供准确比例参数和材料尺寸的,但这些启发性的构图却足够让卓越的专家们产生共鸣,在此基础上,他们只需花很小的功夫就以那些草图为蓝本设计出符合当前技术水准的飞机外形,并通过风洞试验和详细的模拟演算得出最为准确合理的气动布局。不说别的,单纯是后掠翼35度角这个至关重要的参数,就是在这样的启发下很快拿出来的!
除此之外,陈晓奇画出来的经典的B52重型战略轰炸机和波音系列客机的外形都令航空动力部的科学家们耳目一新!在喷气式引擎发明之后,他们迫不及待的就发起挑战,经过多年的研究设计,终于拿出一系列可以说得过去的喷气式战机通用平台。
通用平台的概念仍旧来自于集团缔造者陈晓奇当初半生不熟的概念,在他最早的设想中,未来的工业帝国是一个实力比不上美国德国的实体,不可能跟美国似的哪怕产品有微小的调解,都要重新设计生产机床来制造。财大气粗的美国人这么干,所以他们家的工业产品比如汽车、坦克、飞机都五花八门型号繁多,几乎每一款都是全心的模板和生产线。
但是中国不可能玩得起,起步的时间太短底子太薄,最可以参照的是苏联模式,那就是设计一个非常稳定的通用模板,然后在此基础上不断的改进增加扩展,尽可能的挖掘潜力,不到万不得已不去升级生产线,以此来大大降低总体工业升级的成本。所以,最初的工程机械到后来的坦克载重卡车,到后来的战斗机和枪械生产,甚至是战舰的生产等等,都毫无例外是这么干的,穷人过日子就是这么个过法。
所以在各大研究所的工作计划中,习惯性用平台来代替总体计划和成果。冯岩这一次回报给出的几个平台,有最高端的、在原来“蜂巢”重型轰炸机基础上换了涡轮喷气式发动机,改进后掠翼角度和部分机体构成材料,加了不少电子设备的“堡垒”重型轰炸机,第一架按照惯例给了老板当“空军一号”。
这种重型轰炸机的载弹量没有明显增加,因为本体重量增加了十多吨,但是其飞行速度和升限却是老型号望尘莫及的!它可以飞出970公里的最高速,12700米的升限和高达6500公里的航程,都是这时代之冠!
尽管这一款战机只能算是过渡产品,完全基于第三代喷气式引擎的重型轰炸机才刚刚开始重新设计,但只是这种标准也足以傲视世界同仁了!而乘坐这样的“空军一号”的陈大老板,就算没有护航战机都不必担心人身安全!没人追得上!
在这个平台上,改装空中预警机和运输机是完全没有问题的。除此之外,采用双喷气式引擎的新型轰炸机平台也齐头并进,这是第一种可以在大型航空母舰上起降的双发喷气式轰炸机,同样的改型有侦察机、小型预警机、编队指挥机、中远程轰炸机等等高速机种,是新型航母的必要组成部分。
至于单引擎的喷气式战斗机,则分成了两个系列齐头并进,由西北设计局和东方设计局同时发展,一个是采用机头、机腹进气道结构的类型,一个是采用两侧进气道的气动布局,并在此基础上预研双发重型战斗机。在有了比较之下,彼此进展的非常迅速,无形中在陈晓奇的影响下,一个跨越时空的苏联米格系和美军麦克唐纳系的竞争就早早开始了。
喷气式战机已经量产了部分,但都藏着没有拿出来见人,因为现在的战场还用不到,陈晓奇不想过早暴露了自己的实力。不过他却没有想到,疯狂的科学家们推陈出新的速度是这样的惊人,没有多久连这种大家伙都搞出来了!
冯岩的回报结束后,冶金部门的叶渚沛汇报了他们的重要科技成果,其中有涉及到各个部门的常规高强度合金、耐高压、耐高温、耐低温、耐腐蚀特种合金,等等现代先进兵器必须的类型以外,最令人振奋的还是他带动的团队真正将氧吹顶、氧吹底转炉炼钢技术完全实现并正式投入生产!如此带动的炼钢技术升级是可以眼见的,因此衍生的各种诸如大功率空气压缩机、超低温制冷技术等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最后他提出来的在钛合金冶炼上面的突破更令陈晓奇心花怒放!现在国防军占据了远东之后,那里所有的大量高质量铁矿和钛矿以及有色金属矿正需要冶金部门大显身手,相信以后的各类耐高压深潜潜艇和大型航母所需的材料,一定会从这里源源不断的搞出来!
单兵武器研究专家,被誉为中国勃朗宁的姚殊焰博士提供的好消息貌似不太够看,但在陈晓奇眼中看来却有着不同寻常的重要意义!他带领的团队完成了先进突击步枪平台的小口径化研究工作,按照陈大老板的建议,采用5。8毫米口径的突击步枪,结构外形都无限接近于后世德国的经典作品g36!这么超前的玩意在工程塑料还不能普遍应用的时代貌似有些不大着边际,但是谁让这个天才将陈氏盗版的811突击步枪都改得面目全非,很有改型87式的风范呢?这么小口径化的光荣而伟大的任务在其加盟十年后,就带着团队在工作之余搞了出来,不能不说这人太过强悍了!要知道,他可是已经完成了12。7毫米反器材大口径狙击步枪,和多管加特林机关炮的小型化、先进化研究,并最终促成了舰载20、25、30毫米密集阵近防系统的研制,可谓硕果累累啊!
而作风一贯跟德国人很相近的常规动力研究部门,实则还包含着陆军装甲武器研究部门的于谦,却平静的回报他们的业绩一种装备有大功率涡轮增压柴油机的新型坦克!不说其他各种参数,最让陈晓奇兴奋的,是他们终于将这种坦克的主炮口径提升到了100毫米!而坦克总重量没有突破60吨!
第一二四章 神风特工
第一二四章 神风特工
在以前的全世界范围内,因为装甲钢的不过关和发动机过于笨重,以及坦克专用火炮等等主要部件的落后,导致坦克整体重量的过大,普遍都在50吨以上,德国人的虎王甚至有六十多吨,而其火炮力量却并不见得有多么强大,基本上,在坦克研发上面,真正作为一种全然不同的武器来研究的还是不多,更多的弄出来一些拼装货而已。/
以陈晓奇所知道的,到目前为止,他麾下的坦克火炮也的确加大到了100毫米这个门槛,但是坦克的重量和行进速度、机动性等等都不尽如人意,这主要还是因为车体所用的各种材料和部件没能减重所致。
但是这一次给他的惊喜就完全不同了!首先是功率超过10kw/500马力以上的12缸水冷柴油发动机的改进型提供了足够的动力,其后是坦克专用的100毫米高压滑膛炮、线膛炮和105毫米坦克专用线膛炮的研制成功,解决了不小的麻烦,加上稳定高强度轻型通用地盘的升级换代,以及钨合金/钴锰合金等等高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