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诸夏-第5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他们碰到了相同命运的还有另一个部门研究燃气轮机—喷气式发动机地部门。  他们的起步是非常艰难的,在缺乏冶金学和空气动力学支援的年代。  光有空想解决不了问题,一直到1930年,几乎与德国人汉斯。冯。奥海因同时获得了这方面的专利,又通过小克虏伯将年轻的汉斯。冯。奥海因请来加入到发动机研究团队中,中德智慧合作的结晶在三年后得出了累累硕果。

第一代喷气式发动机研究成功了,但是在使用上,中国人和德国人开始各自干各自地了。  这种已经被很多人意识到可能改变空战模式的新动力必定是突破性地大发现,太早的将它宣扬出去绝对不是个好主意。  而且从设计成功,到真正能够实用化恐怕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而更加关键的,为这种速度极快的发动机提供什么样的机身设计,谁都没有经验,毕竟在1933年,还没有人能够将活塞式发动机的速度推到极限。

唯一对未来战斗机外形有印象地陈晓奇当然不能表露出任何的先知先觉。  曾经一时冲动画出来的后世先进喷气式战斗机的外形构图早就被收拾起来了,经过慎重考虑之后才放出来一种极其成功的模型mig21。

这并不是说陈晓奇在做春秋大梦,实际上他很清楚在未来十几年中,喷气式战斗机都不会是主角,技术积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验证,而战斗机这玩意,在解决了发动机之后,气动布局往往才是决定性的关键因素。  所以,他这个时候并不着急很快就搞出来,但他也绝对不想自己的手下还按照旧有地路线一步步的往前蹭,他没有那么多钱和时间来犯错误。  既然能够想办法越过那么多的障碍,为什么不跳跃过去呢?

喷气式发动机,就初期而言。  不外乎机头进气、机腹下进气和机身两侧进气结构,单发双发之类,后掠翼、大三角翼等等他说不清的变化。  总而言之,要想将这种发明武器化,他不在乎拿出十年来一步步的完成验证提升,但是他决不允许中间一次次的做无用功。

喷气式战斗机地研究对德国人是保密的,两家谁都打着这样的主意,特别是希特勒上台之后,这个天才的狂人用他的奇特手段在想办法将德国的重新武装光明正大的搞起来,如此导致的中德技术合作前景逐渐暗淡。  一些合作项目逐步的在收缩。  既然谁都不想把底牌拿出来,那么保守一点有什么不好?

所以陈晓奇发坏。  表面上命令动力研究部门在此基础上加大燃气轮机,特别是发电厂、轮船用燃气轮机的设计发明,争取在未来五年内拿出第一款实用性大功率高透平率燃气轮机设计,投入到工业生产中。

至于说已经有了成果地涡轮增压技术,那就是秘而不宣地玩意了,这种在航空、航海、大型机车方面所需要的发动机中都有着重要作用地先进技术绝不外传,宁可晚点使用也要保密,必要的时候这是可以用来发大财的!

大空军建设的根基扎好之后,另一个极为关键的海军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略逊一些。  作为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偏偏又耗资巨大的昂贵兵种,陈晓奇没那么多钱去支援日本那样的超大规模海军,目前为止,他遍布全世界的产业,加上齐鲁商业协会的中国资本,加上南洋兰芳共和国的新兴力量,三面加起来也做不到日本的一半,所以在未来五年内跟日本拼海军是不用想了,即便是他到时候能够将整个工商业帝国的规模发展到超过日本国家经济的程度,那也不可能像日本那样疯狂的去投入海军建设,超级战列舰是绝对不造了。  那玩意制造、维护成本都是天文数字,且很有可能极大的刺激包括日本在内的其他力量的针对性压制,不搞也罢。

按照这个时代的标准理念,大炮口径决定了海军战斗力,那么作为釜底抽薪的手段,他干脆不令海军建设超过254毫米口径的炮舰,拥有九门该口径主炮的“袖珍战列舰”将成为最高武力,甚至连305毫米主炮以上的重型巡洋舰也不打算搞了。  节约下来地钱,他全部投入到航空母舰的建造之中。

第一艘航母、头两艘“袖珍战列舰”都在建造当中。  在明年底或者1935年初,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航母编队将建立成功,其战斗力或许还达不到许多人的想象,但其代表意义是巨大的。  这意味着,陈晓奇可以自己建立一整套的海军建制,以这个方式进行复制,一旦工业生产能力达标。  那么快速复制就不再是问题了。

现在,随着各种舰艇的顺利建造。  各种舰载武器地设计定型投入生产,特别是舰载雷达和火控系统的完善,他可以放心地认为,在工业不遭到大肆破坏的情况下,完全拥有跟日本一拼的基础了,未来的战场上,谁死谁活。  走着瞧!

其他各种至关重要的发明也都到了瓜熟蒂落的时候。  雷达方面,防空、对海预警雷达,机载对空、对地雷达,舰载对空、对海以及火控雷达等等都设计完成,在未来的时间里秘密生产并投入到已经完成基础建设地雷达阵地和雷达载体,将为陈晓奇麾下的势力提供一整套的“千里眼”。

无线电报体系的建设已经覆盖了全国,并早早联通南洋西北东北等等各处,更重要的是便携式的无线电报已经研制成功。  这将为将来的机动作战和谍报提供非常便利的工具。

无线对讲系统,特别是机载、便携式无线对讲系统都已经设计定型,体积较大功率较高地机载、车载对讲机现在就可以提供样品,而便携式的可能要到1935年达到规模化生产列装,这将为强大的山东军插上强力的翅膀,未来的战场将由他们掌握。

红外夜视技术。  是特战部队早就需要而不可得的好东西,第一款设备也设计出来,实用化地时机不远。  而另一种划时代的新发明激光,也在穿越附属品的启发下诞生了。  这种采用高强闪光灯管加红宝石制造成的激光发生器,第一次像世界展示了超过太阳一百亿倍的光线奇观。  在这上面,首先提出原理的爱因斯坦是功不可没的。

当然激光技术想要实用化,将来能做到什么程度,陈晓奇完全插不上手了,那都要靠科学家们的努力,和现实情况的许可。  在战争迫在眉睫的中国。  这种技术极可能被长期搁置减缓发展,没有一个统一地、完全自主地政权做后盾。  这些太过超前的东西,跟核技术一样都是招灾惹祸地根苗。

单晶锗的提炼技术,在发展了十多年之后终于看到了曙光,第一此制造出了高纯度的单晶锗,紧接着基于此的第一款晶体管面世了!晶体管将改变世界!这是确凿无疑的,如果可能,陈晓奇很想对整个世界大声宣扬,中国人的聪明智慧,是绝对不逊于任何一个自诩为聪明的民族的!

但是,像很多种发明一样,他什么也不能说,他宁可在将来去跟西方人打官司,也不想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注册发明专利而导致自己成为众矢之的,发明是有国界的,中国人的强大崛起,是全世界都不允许的,这一点,他认识的很清楚!

等着吧!总有一天,我们会拿回自己应有的一切!

人海战术会取得重大成果,这一理论再次得到验证。  另一时空,苏俄人用这种手段实现了工业化的转变,用这种手段实现了重武器规模化的生产;美国人用这种手段在短时间内造出来原子弹,用铺天盖地的工业密集大生产淹死了强悍的日军;后世的中国用人海战术五年内从“一穷二白”实现了工业化基础,实现了“两弹一星”,实现了……等等的伟大功绩。  现在,陈晓奇亲自带领下,数以万计的清一色西方留学理工科高材生和十万计的美国专业人才以及数万德国专家们共同合作,积十年之功完成了这样一次超越性大跃进式的发展,不得不说是一个仅次于穿越的伟大奇迹。  在完成规模化大生产的基础积累之后,未来数年后的某一天,新的东方奇迹将在中国崛起,这是无可置疑的。

这一切的成果令陈晓奇终于第一次把心放在了肚子里,在缅北基地开始建立。  甘中工业区开始投入使用,大移民计划顺利完成第一期过渡之后,只要不发生全面的军事冲突,在1935年,他将第一次拥有正面对抗日本地力量,那时候,就算日本人提前挑起全面战争。  他也有信心挡在这里寸土不让的坚持到反击时刻的到来。

所有定型武器装备开始随着新型生产设备的大规模产出,而不断的生产出来。  在莱芜、胶东、德州、酒泉、包头、景栋、婆罗洲等地方,从核心到周边不断的扩散,在未来的五年之内,将形成遍及各个据点、覆盖全部主要陆空军装备地武器和辅助设备生产能力。  其中,在中国国内,山东为核心,甘中和包头为双头核心。  将能够完全制造所有的陆军、空军武器,从最小地螺丝钉到最大的战机坦克,无不齐备。  第三个包括海军制造在内的兰芳共和国军事工业体系也将建成,三驾马车,将共同建设为源源不断的强大军事武装力量。

截止1933年五月,中国总共建成了十家炼钢厂,其中济南、莱芜、青岛、潍坊和酒泉、包头六家是陈晓奇控制下的钢铁总产能达到600万吨,其中绝大部分是跟特种优质钢材。  覆盖了汽车、传播、铁路、机械、化工、航空等等所有的行业所需,民用建筑用廉价钢材产量极低,而庞大的中国市场需求,被山西晋商联合搞得钢厂、江浙财团搞得武汉钢厂以及昆明地合资钢厂给分了,他们的总炼钢量不到一百万吨。  还有一家,却是日本人在辽宁新建的钢铁厂。  不管产出多少,貌似跟中国人没关系。

若是加长中法合资越南钢铁,和在兰芳共和国的炼钢厂,陈晓奇实际控制的钢铁企业已经有一千万吨钢生产能力,但目前为止因为市场消费不够的原因,开工率不足一半。  但只要到了需要的时候,直接全面运转不是问题,再次扩大也不是问题,钢铁已经不能成为中国工业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