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甚至超过了某些人地权威,这是断然不能容忍的。
一月抗争,十九路军和第五军等中国军队死伤一万两千多人,战事波及到的中国百信两万多逾三万人,财产损失十数亿之多,被毁店铺商号四千二百多家。
最终聚集兵力达七万之众的日军,在拥有航空母舰的二十四艘战舰支持下,付出了多打七千余人的伤亡,二十多辆装甲战车、三辆八九式重型战车全部被毁、二十余架战机被击毁击伤的代价,却没有将人数力量大大弱于他们的中国军队打垮打败,此等战果大大鼓舞了中国人的士气,令无数外国列强惊讶不已。
如果说1928年陈晓奇倾全力在济南青岛两地挡住了日军两三万人的攻击取得胜利,是靠了人海加阴谋陷阱加超量重型武器地全方位力量才做到,那么今天,十九路军和第五军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军人地战斗力是不可小觑的,他们能打胜仗,不受其辱!
漫长地一个月间,连续多次的打败日军的攻击,在上海的中国军官和政界要人们,面对列强的招待时,看到的是以前几十年加起来都没这个多的笑脸,听到的是半个多世纪来都不曾听闻的赞美之词,其态度之和蔼亲切,诚意之深刻丰足,前所未见,这种巨大的转变,令很多人飘飘然,甚至诚惶诚恐,难以相信列强也有不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时候!
但是,当2月28日之后,那些谈判者们私下里达成了第一次口头协议草案,列强的嘴脸马上变回到原来的样子。 而随着中国抵抗力量被逼后撤,最后干脆撤出上海战区,那些人重新恢复冷言冷语的架势,对于那些软骨头,列强从来没有好脸色看!这活生生的现实,却令那些心存友善时刻都在照顾友邦情绪的国府要员不得要领,纳闷异常。 这热脸贴到了冷屁股上,滋味是不好受地!
战斗期间,世界各地华人捐款多达两千余万,除了初期被何应钦充作军费发下来的六百万,直接被十九路军买了枪支弹药用在战斗中之外,其余的最后不知所终,随着十九路军和第五军番号的取消成为过眼云烟。 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一个多月内,全国上下抗日之声甚嚣尘上。 所有媒体都在呼吁宣传,所有有识之士学生工人都在关注着这一场提气的大战,全然没有想到最后关键时刻会来一个大窝脖,伟大的国民政府蒋总司令乾纲独断,大手一挥便同意了那丧权辱国的协定内容,为自己地不光彩名声增砖添瓦,更上层楼。
听到这个消息后。 素来敢于说话的下野将军冯玉祥当即发表声明,严词斥责,并发誓这辈子再也不去那潭臭水沟里混了,再一次地决裂。
而随着和谈内容的不断披露,数万同胞战士民众的热血,和数百万上海民众的奉献,数亿中国人的虔心期盼,都被轻松的抖落在黄浦江中。 人民又一次被出卖,又一次被耍,对于国民政府的失望不满迅速蓄积,更在他们发表声明,严禁全国各界反日、抵制日货之后,达到了新地高峰。
令人意外的是。 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原本在抗日事务上最为积极的陈晓奇却一言不发,连他署名的文章都没有一篇,他的讲话也没有一次,整个人仿佛离开了政坛似的销声匿迹,令人觉得非常不正常。
对此他没有任何的解释,山东各界发表任何宣言,针对上海战事做得任何支持都不会有任何地阻拦,甚至无数的学生亲临第一线支援抗日都是默许的。 他的态度令很多人感到非常费猜疑,特别是担心他关键时刻使坏的那些人。 更是提心吊胆。 生怕他在憋什么坏。
事实上,这么想真的有点冤枉陈晓奇了。 他这个月忙地不比任何人少,各大造船厂开始建造更多的战舰,特别是新添的项目标准排水量20000吨的轻型航母。
从美国时代开始,他属下集团就不断的在研究大型舰船的建造设计技术,当今世界论两万吨至五万吨各类货轮的设计制造水平,拥有十一年经验的美华集团是首屈一指的。 这些年来,通过为英美两国各大财团和全球物流系统建立了上百艘的同级货轮之后,单论建造能力已经达到了同行业内顶级水准。
当然,这一切在最初几年都是在美国实现地,美国地工业水平、工人素质和配套能力保证了这一切的顺利运转,但当陈晓奇将这些产业运回国内地时候,真正重新投入运转,特别是用中国人力和配套设施为主开始运转,耗费了三年的时间。 到了去年才真正达到美国当初的水平,因此才能令他敢于实施这样的建造计划。
第一艘航空母舰,是经过了五年的筹备、三年的设计才拿出来的最终图纸方案,这上面起到主要作用的全都是中国人,他们所依仗的基础,便是已经在筹备五万吨级船坞和建造的更上一级舰船设计制造力量。
这艘航母的射击,为了保险起见,采用的是跟已经再熟悉不过的2万吨级集装箱货轮的建造技术为根本,采用全通飞行甲板和右侧岛型舰桥设计,全部烟囱汇集在一起后由一个设置在尾部的烟囱排出,采用三台中部升降机辅助的下层机库。
动力上,采用了总共9座锅炉、四台蒸汽轮机,提供120000轴马力的四轴推进系统,保证了最高时速34节,8200海里/20节的航程。 并且借鉴了英国人的高超做法,引入空气动力学理论,在设计完成之后建立起模型,在风洞中经过长达一年的多环境实验,最终确定船体甲板外形,保证在某些海况下船体平稳和舰载机的起飞、降落等等。(不得不佩服英国人的水平,他们在1918年就开始做航母上层建筑风洞试验了)。
武器方面,这艘航母没有建造主力攻击舰炮,仅装备了四座双联装88毫米防空炮、十座双联装40毫米博福斯炮和预留了四座20毫米六管密集阵近防炮的空间。 以及对空、对舰、火控雷达系统地预留。
为了保证所有70架舰载机的安全和高效的提升、部署、加油、挂弹、起飞、降落回收等等作战效率,各部分的设计可谓是煞费苦心,特别是防火方面,光在木制甲板和全钢甲板之间来回辩论验证了不知道多少次,最后决定一步到位直接采用全钢甲板!至于其他的甲板机舱防雷、防炸弹装甲厚度,能够抗住152毫米舰炮、125公斤航弹和350公斤鱼雷攻击等等。
为了达到这些性能指标,钢材上采用莱芜特钢的电渣重熔钢。 以及引进的克虏伯装甲钢来建造坚固地舰体,使最终满载排水量达到了25300吨。 相关配套的人员分别在英国、美国学习受训,舰载机则完全凭着自己开发,他们就近在雪野水库里搭建平台,训练起落。
之所以这么谨慎,还是源于一个字穷!西方列强再经济危机,瘦死地骆驼比马大,他们开始干这种事情那都是论堆的造。 反观陈晓奇这边,恨不得一分钱掰成四瓣花,让他一下子造两艘出来不是不行,但关键的技术成熟与否,建造人员磨合程度,所采用的一切配件设备是不是耐得住实战的考验,这都是需要时间来验证的。 他要的,可不是单纯拥有航母那么简单。 他要地,仍旧是在中国整合出一套战时可以自给自足的庞大体系,没有这种实验性的开工建造,一切等于零。
相形之下,这个时代的航空母舰建造要比战列舰简单很多,且造价也便宜的多。 基本换算起来的话,一艘五万吨的超级战列舰足够建造四艘两万吨级航母还绰绰有余,但是在战斗中起到的作用,陈晓奇却凭着先知先觉而有十分清醒地认识。 航母,只要不被敌方战列舰逼近了攻击,在海上它是几乎是无敌的。
这是一个影响巨大的开始,通过建造一艘航母、两艘改良版“袖珍战列舰”和两艘轻型巡洋舰,足可以在未来三年之内将中国轻重工业的各个细节整理一遍,找出其中的薄弱环节并加以改良,这样在1935年的时候。 乐观估计。 中国就可能拥有一整套完善地战争工业体系,只要教育产业以目前这个速度发展下去。 陈晓奇甚至可以想到,在1940年的时候,中国将超过日本,达到仅次于美国、德国的工业能力,只要资源充足,他们就能拥有关键时刻爆发式大生产各类战争武器的能力。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他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没有那样的基础,单纯像日本一般倾尽全力能够制造“大和级”战列舰,却不能大量生产机枪迫击炮这些常规关键武器,这样严重畸形的工业结构,是绝对不可能赶得上西方列强的脚步的。
曾经无数次在妄想中,于一场关系国家生死的战争里,像美国和苏俄那样制造出铺天盖地地坦克、飞机、战舰,以海一般地兵力淹没拥有强大单体战斗力的敌人,那样地场面是多么的动人心弦!不过眼下么,只能意yin而已!什么时候能够“海”一般的生产制造所需要的武器装备的机床设备了,这个大梦才能够实现!工业,说到底是买不来强大的!学到手的技术和自己培养出来的梯队,才是根本!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陈晓奇不能扩展太大的势力范围,不能挑起太大的战端,不能单纯为了那个炙热的火山口一般的主席宝座去忙碌,不能为了个人的一时荣光而毁了无数人跟从追随的毕生梦想。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曾经成就了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而今,世界列强谁不是再一次的蓄力呢?下一次的全面冲突到来之前,必须要做好准备,这是不可避免的。
种种原因加在一起,陈晓奇在这个时候选择了沉默,这三年来多次发生重大事件,他出头做到的够多了,人心人气、名声地位都已经够可以了,过犹不及,此时不能跟蒋某人为首的中央作正面对抗,更不能将所有人的目光吸引到自己身上。 发展需要时间,积累力量需要时间,战争需要时间。
航空母舰地建造,是夹杂在新一批集装箱船舶里面开工的,几乎完全类似的骨架建设一如平常,初期根本不能引起各大势力的注意力,没人相信在同时建造两艘万吨级“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