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争就是这么回事儿:袁腾飞讲战争史-第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退守维堡一线。到3月5日,芬兰军已濒于兵力枯竭、弹尽粮绝、外援无望的险境。在这种情况下,芬兰政府在瑞典的斡旋下于3月7日派代表赴莫斯科议和,3月13日两国签订了《和平协定》。芬兰将其东南部包括维堡(芬兰第三大城市,重要工业中心和塞马运河出海口)在内的卡累利阿地峡、萨拉地区和芬兰湾的大部分岛屿割让给苏联,共计4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占全国面积的十分之一,并把汉科港租给苏联30年。

芬兰军总司令痛楚地说:“该协定给我国的战略地位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我们丧失了本来可以保证我们阻止入侵军队前进的全部要地。新的国界使芬兰暴露在侵略者面前,而汉科则像一支指向我国心脏的手枪。”然而,仅仅过了一年,芬兰就在苏德战争中配合德军,夺回了失去的土地。

芬兰抗击苏军,自1939年11月到次年3月,前后不过4个月,使苏军遭受了惨重损失。莫洛托夫在1940年3月向苏军最高统帅部报告的红军伤亡数字为:死亡4。8745万人,伤15。8863万人,这还只是一个大大缩水了的数字。据赫鲁晓夫的回忆录透露,苏军在战争中实际受伤上百万人,死亡20万人以上,苏军全建制被芬兰军歼灭的就有第163师、第44师、第54师、第18师、第168师,第122师和第88师遭到了歼灭性的打击,被俘5。5万人,而芬兰军队只有2。3万人阵亡,4。7万人受伤(战争期间,芬兰正规军进行了扩编)。

更可贵的是,芬兰军通过战争,彻底打消了苏联吞并芬兰的企图。苏联动用大军进攻芬兰是志在必得。但苏芬战争的惨重代价,使苏联不得不正视现实,重新与芬兰谈判。芬兰通过战争,避免了被并入苏联的命运,最后虽对苏联进行了一些妥协,但基本上保证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





08。芬兰为何那么坚挺


为制度而战

芬兰抗击苏联侵略的卫国战争之所以打得这么好,主要是因为芬兰真正把国民当人看,真正爱护人民。芬兰在独立之初还是个农业国,农业人口占66%,而这66%的农业人口中无地佃农占76%,贫富极其悬殊。芬兰独立后,这76%的无地农民,就成了政府重点关怀的对象。1918年,政府公布了《土地改革法案》,规定由政府先垫付资金向土地所有者买下土地交给耕种的佃农,再由佃农分年偿还,《土地改革法案》彻底改变了芬兰农村贫富悬殊的局面,到1930年,农村小土地占有者占农业总人口的94%,彻底解决了无地佃农问题。

对于一般居民,芬兰于1917年一独立就公布了8小时工作制的法律。不久,关于工伤事故、年老和残疾者的保险、产妇补助、贫穷儿童的照顾和失业救济等一系列法律也制定了出来,有人担心政府没钱支付这一庞大的福利计划,就问当时力主该计划的曼内海姆议员钱从哪里来,曼内海姆议员回答:“将军队从10万降低到1万,节约了军费自然就有钱了。”问的人大为担心,说军队少了苏联会乘机打进来。曼内海姆议员回答:“苏联人来了,我们大家跟它拼命就是,不能让它伤害到人民。如果现在不实行福利制度,那我们与苏联人又有什么区别?国家等于是还没建立,又谈何保卫?”

芬兰独立后的20年里,国家关怀每一个公民,尽一切努力去帮助他们,真正尽到了国家的职责,芬兰经济不断发展,社会日益平等。到1939年,社会50%的财富掌握在工人、农民手里,芬兰被称为“工人和农民的社会”“一般劳动者的共和国”。

西兰珀女士的经历可以说是芬兰社会的缩影,她1866年出生于一个普通劳动者家庭,做过工人和女仆,1900年开始担任女仆工会的管理员,1905年担任《仆妇杂志》主编,1907年担任《劳动妇女》主编,1919年国家独立后被选为议员,1926年进入政府担任社会事务部部长。国家能做到真正由普通的劳动者来管理,人民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所以,1939年苏联进攻时,芬兰人民就像保卫家一样保卫国,就连芬兰绝大部分社会主义者也没站到苏联一边,反而和同胞们一起战斗。因为,芬兰是他们自己真正的祖国。保卫芬兰,实际上就是在保卫自己的8小时工作制、义务教育制度、国民生老病残全面保险福利制度。这种制度激发出来的强大力量,即使强大如苏联、强硬如斯大林者也抵挡不住,斯大林摊上这么一个生而自由的芬兰邻居,真是倒了八辈子霉。

真正为国民着想

苏芬战争结束后,对国民在战争中的损失,包括人民在战争中自发坚壁清野的损失和从苏占区搬出的难民被迫放弃的资产,全由芬兰政府进行赔偿,其中损失在6500芬兰马克以下的政府全额赔偿,由此金额往上则赔偿比例逐级递减,100万芬兰马克以上赔偿10%——这才是真正为国民着想、视国民为主人的国家,这样的国家,没办法不富裕,没办法不繁荣,没办法不强大。

然而,几十年来,苏联官方材料始终把这场战争说成是由芬兰挑起的,是芬兰对苏联进行武装挑衅的结果。20世纪60年代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说:“我们要芬兰人让给我们一定面积的领土,把边界移得离列宁格勒更远一点,这可以满足我们国家的安全需要,但芬兰人拒绝接受我们的条件,所以我们无计可施,只好用战争来解决问题。”

相比之下,还是当时任苏军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的华西列夫斯基56将军说得更实在,他后来承认:“芬兰战争是我们的一大耻辱,它败坏了我军在国内外的形象,许多事情都需要做出交代。”

不用忙着交代,德国人在旁边看了个一清二楚,他们派出了许多军事观察员到芬兰观战。当他们看到苏联红军连芬兰这种小国寡民、甲兵不完、城郭不固的对手都无法应付时,无疑使和芬兰军队同样高素质且有更精良装备的德军信心大增。





09。吞并波罗的海三小国


爱沙尼亚屈服

在捍卫主权独立的斗争中,芬兰是胜利者,但芬兰的三个邻居——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却没能逃过被侵吞的厄运。1939年8月23日,苏德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被纳入苏联的势力范围。9月28日,苏德两国签订有关友好和边界的条约,立陶宛转入苏联势力范围。苏联从德国那里获得承诺后,立即着手兼并波罗的海三国。波罗的海三国极为担忧。苏联驻里加(拉脱维亚首都)全权代表向莫斯科当局报告说:“里宾特洛甫到莫斯科签订条约一事,首先引起了各界的警惕,害怕苏德勾结……瓜分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莫洛托夫连忙否认与德国有瓜分势力范围的任何协议,并指望与波罗的海国家签订互助条约,同时要求获得军队进驻权。

9月19日,苏联借口波兰“鹰”号潜艇事件向爱沙尼亚施加压力,声称苏联将不承认爱沙尼亚对其沿海水域拥有主权,它的安全将由苏联来保卫。为了解除危机,爱沙尼亚外长率团赴莫斯科,请求和解。莫斯科当局趁机要求签订互助条约,并递交了苏方拟定的互助条约和议定书草案。莫洛托夫威胁说:“如果你们不想和我们签订互助条约,那么我们将不得不通过其他途径,也许是更严峻、更复杂的途径来保障我国的安全,请你们不要迫使我们对爱沙尼亚使用武力。”

莫斯科当局为迫使爱沙尼亚政府就范,不断派出飞机在爱沙尼亚领空示威。9月26日,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命令苏军:“立即开始在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边境集结兵力,并于9月29日完成这一行动。要求列宁格勒军区对爱沙尼亚实施强大而坚决的突击。”

在苏联的强大压力下,9月27日,爱沙尼亚政府决定接受缔约建议。外长奉命再次飞赴莫斯科。在谈判过程中,苏联又以“保卫苏联在爱沙尼亚港口的海军基地和保证爱沙尼亚安定”为由,向爱沙尼亚政府提出了驻军3。5万人的新要求,并责成爱沙尼亚方面立即做出答复。

爱沙尼亚政府经受不住苏联的步步紧逼,被迫接受了苏联提出的所有要求,双方于9月28日,也就是苏德有关友好和边界的条约签订的那一天,签订了《苏爱互助条约》及其秘密议定书。但是,秘密议定书对苏联驻爱军队人数、时机做了明确规定:入驻须在欧洲战争期间,人数不得超过2。5万。苏联成功地迫使一个主权国家签订了类似《辛丑条约》的不平等条约。

拉脱维亚让步

《苏爱互助条约》签署后,苏联马上把目光转向拉脱维亚。10月1日,莫斯科当局建议拉脱维亚政府就两国关系进行“磋商”。拉脱维亚领导人考虑到苏德、苏爱条约的签订,对东欧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原则上同意与苏签约。第二天,拉脱维亚外长赶至莫斯科,在苏、爱模式的基础上开始谈判。莫洛托夫说:“如果你们同意这个意见,那我们就能够确定原则了。我们需要在不冻海岸建立基地。”斯大林当时说:“我们想谈谈机场和军事防御问题。我们不会触动你们的宪法、机构、部委,或外交、财政政策以及经济制度。我们的要求是由于德国与英、法作战产生的。”

拉脱维亚代表团表示:总体来说,这是迈向友好的一步,但它有可能导致苏联对拉脱维亚的控制,而且在驻军人数上苏方提出的5万人,要求过高,拉方需要慎重考虑。对于莫斯科当局的狼子野心,三国其实都心知肚明。

10月3日,谈判继续进行,拉脱维亚代表团表示很难将苏联提供的条约草案给政府,而且无法向人民解释,拉外长说:“条约将被理解为建立某种保护关系,对于爱好自由的人民来说,那是不可接受的,更何况拉脱维亚目前完全足以保证本国的安全和间接地保证苏联的安全。”同时,拉脱维亚代表团还反对苏联在拉脱维亚建立军事基地,并坚持要求苏联将驻军限制在2万人以内,以不超过拉军平时的人数,进驻时间也只适用于“目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