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西晋当太子-第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到这里司马遹大声说道:“仁德只施善良守度之辈,刑戮必应暴虐凶残之徒,扬善惩恶正是天道。”
欧阳健听到这里不要言语了只是深深地施了一礼。
司马遹一声令下四千五百颗头颅滚滚而下,随即太子再下令将四千五百具尸体一把火烧了,然后用头颅砌成个京观。
司马遹再令欧阳健书写一碑将胡人的暴行和今日的一言一举全部写上去最后的结尾正用了司马遹那句话:“仁德只施善良守度之辈,刑戮必应暴虐凶残之徒,扬善惩恶正是天道。”
处置了参与叛乱的胡人,司马遹紧急从新城调集一批读书人,准备开始整顿关中。其主要目标就是那些内迁的胡人,其中以氐族、羌族为主。
司马遹通过自己培养的读书人,向关中的氐、羌匈奴等胡族宣传,只要他们愿意放弃自己的信仰、文化,愿意加入到华夏当中,太子就承认他们汉人的身份。只要通过学习取得汉人身份,就能享受到汉人百姓所拥有的权利。
四月初,司马遹开始履行都督关中的职责,他命祖逖率一厢步军、两厢骑军继续扫荡关中胡族余孽。
同时,让李流率两厢步军守潼关和蒲津关;并令司马雅领两厢骑军驻华阴以为策应;命李特率三厢骑军北上冯翊郡,驻防北部诸郡,祖约随军为副手。然后将太子左右护军营和五厢步军共两万余人调回长安。
与此同时,太子司马遹接受关中权力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再行檄文于关中及四方各处:“黄帝轩辕登鸡头于空桐周室文王听凤鸣于岐山非子秦嬴受封邑于秦亭汉室高祖定天命于长安关陇之地乃华夏之地久矣。更有汉室据关中抚背天下威远四夷此始天涯海角无论夏夷均知汉人所意。
哀元康六年(公元296年)羌氐匈奴等胡人以异族它种窃据关中膻腥中国之地毒虐华夏子民。凡我华夏男儿但有热血者无不引为奇耻深以大恨。卧薪尝胆、磨厉披坚只图灭凶胡、复河山。今关中陇西已定可传谓天下言:华夏之地永归华夏之民。以此与华夏同胞共勉再续壮志!”
华夏之地永归华夏之民!檄文一出天下再次震惊,响应者无数。
第二件事就是招兵买马,在北地、上郡、冯翊三郡完成了均田制的地方,近几十万热情高涨的庶民纷纷踊跃参军,以图报答太子恩情。经过严格的筛选从中选出三万六千余军士其余或者打回家或者编为当地的折冲府。
再从数万降军和边戍卒军中选出一万一千余军士,其余的有家者放还回家无家者随其愿安置为民。
如此共选出了四万七千余关中军士先编为十四厢步军,再从原来的军队中抽调老兵做为骨干配以立功升上的士官、军官以及冲新城军校毕业的军官为主正式成军。
这样司马遹在三辅地区附近就有步军二十厢六万多人分驻各地加紧操练起来,再加上六厢骑军、太子亲军,共九万七千余人。

第七十三章 老子的谋主来了!

请各位大大帮忙投下推荐票,今日过了一千疯子就再加更一章!
司马遹通过整编、裁撤、混编等手段,利用新城军校培养出来的士官、军官牢牢掌控住关中近十万大军。除了孟观手里的一万宿卫军外,整个关中地区已经没有其他武装力量。
军队整编完成之后,司马遹立刻下令让各部队展开训练,以便尽快形成战斗力,这日他正在府中跟众人议论关中推行新政的事情,突然门外的侍卫进来汇报说有一书生前来拜访。
出现这种情况,还要从数日前说起,自从得了关中之后,司马遹就感到身边的额人才太少,尤其是缺少一位真正的谋主。
因此,司马遹为了招揽人才,他入主关中发布的第一条政令就是唯才是举令。
凡是有才华的人皆可到关中太子府自荐,司马遹将不问出身根据才能大小予以安排。
几日来,倒也有一些寒门子弟冲着太子的名头前来投靠,但总是没有让他眼前一亮的角色,大多数都是些一般的人才,只能充当一些中层或者底层的职务。
看来寒门子弟跟世家大族比起来,在人才素质上有着巨大的差距,若是不能推广全民教育,大幅度提高庶民的文化程度,想要依靠寒门子弟压倒世家门阀根本就是妄想。
虽然此次司马遹仍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但是他依旧穿戴好衣服恭恭敬敬的到门口迎接。来到府门前,就看到一位二十多岁左右的文人,正潇洒自如的站在那里,欣赏着四周的景色。不知道为什么,司马遹看到对方的第一眼就觉得此人不凡,纯粹就是一种感觉。
司马遹上下打量了一下,只见眼前文士神情谨重严毅、气度雄远悠然,不由拱手道:“敢问先生是何人?”
来人转身看到一位瑰姿俊伟青年在询问自己,赶紧拱手道:“在下是冀州张宾字孟孙。”
听了来人的话,司马遹脑袋嗡的一声就炸开了,他怎么也没想到今天竟然网到一条大鱼,此时他脑海中不断重复着一句话:老子的谋主来了!
张宾,字孟孙,邢台内丘人。十六国时期后赵大臣、著名谋士和政治家。
张宾胸怀大志,谋略过人,辅助石勒建立后赵,并订立各种国家制度,被石勒任命为大执法,专总朝政,位冠僚首。
张宾为官清廉,谦虚谨慎,任人唯贤,礼贤下士。深受皇帝和群臣的尊重。他死后,朝廷追封为“散骑常侍,右光禄大夫,仪同三司”,配享丞相同等待遇。
史载其“算无遗策、机无虚发”,为五胡十六国第一流的谋士。
话说张宾怎么会到关中投奔司马遹?原来张宾家里虽然不是什么世家大族,但也衣食无忧,他的父亲张瑶,曾任中山太守。而张宾自幼好学,“博涉经史,不为章句,阔达有大节”然而,自从他父亲去世之后,家道败落,导致他郁郁不得志。
在惠帝登基后,张宾经常常对其兄弟说:“吾自言智算鉴识不后子房,但不遇高祖耳。”
直到太子在新城推行新政才将张宾的注意力引到司马遹身上,但是那个时候张宾不认为太子能够扛得住来自世家的打压。然而后来事情的发展完全出乎了他的预料,太子不但顶住压力在新城成功推行了新政,还趁着关中之乱一下子龙入大海。
如此一来让张宾对太子刮目相看,因此经过再三考虑之后,他便对自家亲属说:“吾历观诸人多矣,独太子可与共成大事!”因此他拜别家人独身一人来到关中投奔太子。
“孤得先生甚喜于得关陇!”
当司马遹得知眼前的张宾就是历史上石勒麾下第一谋士后,顿时大喜过望,虽然历史上此人助胡人成事,但在这个时空,司马遹的到来改变的原有的历史,而张宾也提前数年出山。
司马遹高兴地说道:“本来应该为先生准备一个欢迎宴会,只是关陇新定,各种事情层出不穷,大家忙的是脚不沾地,等日后有暇,再为先生接风洗尘。多有怠慢,还让先生海涵。”
“殿下客气了!”张宾微微一笑只是点点头不再言语了。
正在这时,一护卫上前说道:“殿下,欧阳大人、解大人、江大人等几位大人正在议政堂等候。”
“孟孙先生真是抱歉,你刚来就碰到这种事情,如果先生不介意的话,孤让人带先生下去去休息一下,等孤开完会议后再和先生详谈,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殿下,唔……不知这个……这个会议在下能参加吗?”张宾可不是来享福的,他来投靠太子是为了建功立业,因此他想快点融入到太子体系当中。
“啊?!当然可以,欢迎,欢迎!既然如此那先生就跟随孤一起走吧!”
意气风发的司马遹立即召开他都督关中后第一次联席会议,议政堂就是以前梁王府的大书房改过来的四面都是窗,所以光线非常好。
不过看着数层亲卫严密把守这里,让张宾意识到这里的重要和隐秘。走进里面宽敞的堂里没有什么书架、古玩字画什么的只有正中一幅巨大的地图上面应该画的是关右、中原山河。中间一张长圆桌子周围围着一圈张宾没见过的的坐具显得非常奇怪。
几个人坐在坐具上分两边围在那张长圆桌子的上看模样应该是刚才亲卫所说的那几位大人。还有几个年轻的士人坐下下他们的面前摆满了布绢、纸扎之类的文件每人前面都有一堆高低不一而已。另外角落和那几位大人后面都有几个年轻人正坐在那里手里或是文扎或是笔墨。
司马遹一走进议政堂里众人纷纷站了起来,上首的几位官员只是向司马遹拱下手,而下首的旁人却向司马遹弯腰施礼,虽然礼仪不一但是神色都非常恭敬。
司马遹连忙拱拱手还礼然后向众人介绍:“这位就是张宾张孟孙先生,是一位大才,今日带来给大家见见面,以后大家都是同僚了!”
众人有些吃惊,这是太子都督关中后第一次隆重向众人介绍一个人,他们纷纷向张宾拱手施礼,张宾不敢怠慢也是拱手回礼。
“这位是新任京兆尹杜锡先生,刚从新城来到关中;”司马遹看到众人寒暄完毕,连忙给张宾介绍在座众人,“这位是新任秦州刺史周处大人;这位是冯翊郡守李辅;这位是北地郡守周勋;这位是上郡太守、兼任情报署主事江统;这位是陇西郡守祖该;这位是东宫参军署参军、中郎将、左陌刀将祖逖将军;这位是东宫都尉、右陌刀将李特将军;这二位是东宫从事校尉司马雅、校尉许超;剩下两位是都尉李流、李痒兄弟。”张宾一一见礼。
司马雅挽着张宾的手,直走到长圆桌的上,然后请他坐在自己的坐下的正上坐下。张宾学着别人模样一屁股坐下之后,觉得好像坐在床榻上一样而且后面还有靠背两边有护手,坐在这坐具里非常地舒服。
看到大家都坐下了司马遹开始说道:“先从军务议起吧。今天虽然多了孟孙先生,不过不打紧,大家照旧就行了。部队训练情况如何?”
祖逖闻声站了起来拿着一卷布绢朗声说道:“现在军务最要紧的是训练新兵,正在建设中的长安大营中已经聚集了五万新兵,这些新兵都将在此接受不同程度的训练,然后才会按照要求调往各个战区。”
“士稚,各地清剿叛军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