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延平放松心情,跑出去和元嘉玩,林木兰也放松自己,斜倚在榻上,轻轻叹气:“一转眼,延平都七岁了。”
蔷薇从旁送上一杯蜂蜜水,微笑道:“七哥很明白事理,又重情义,娘子放心好了。”
林木兰却摇摇头:“以前是我忽略了,他再懂事也还小呢,这个年纪正是需要人好好教导的时候,你交代邱拱,一定好好留意七哥身边的人,万不能叫下人教坏了他。”
☆、第136章 懂事
林木兰最知道宋祯的脾气。兴许是因为宋祯是先帝和太后唯一养大的儿子,他既没体会过兄弟情义,自然也没经历过兄弟相争。他又是嫡子,出身正,顺理成章的封太子继任帝位,便一直认为只有堂堂正正才是为君之道,一向不喜各种鬼蜮伎俩,也看不起那些心机深重、诡计筹谋之辈。
他自己是这样,便也习惯这样要求别人。当初选立继后之时,就是因为高欣邀买人心、结交党羽,才让宋祯不喜,认为她小家子气,不堪为后,最终选中了刘婷。而刘婷之后暗施诡计,杀人栽赃,更是触碰了他的底限,让他彻底厌弃。
连皇后都是如此,可见他对儿子必然也是同样的要求,所以林木兰不管是为了儿子本身好,还是为了他在宋祯心中的地位,都必须将儿子教导成一个光明磊落、是非分明的人。
好在现在并不晚,延平本性又好,只要自己多留心,适时加以引导,不怕他长歪了。
延平那边放下心事,每日要么是和妹妹在长阳宫玩,要么是去永宁宫,与延寿一起邀了延福来,大家在延寿所居配殿内玩投壶,很是过了几天愉快时光。
直到过了初七,于祥重新回来服侍,他看见于祥还有些腿脚不利索,忍住了话到嘴边的询问,只说:“你从小跟着我,娘亲看你一向尽心尽力,这才依旧让你回来。只是以后出门就不用你跟着了,你自己也要好好反省,再不可以这样了。”
于祥心里虽然怨恨嬷嬷们和邱拱向娘子告状,也觉着自己实在是一片忠心,却到底不敢违逆主子意思,当下老老实实应道:“是,小的知罪,多谢七哥保全。”
之后延平果然不再带他出门,只让邱拱和吉安跟着。吉安本是与于祥一起分到延平身边的,只是比于祥小一岁,也没于祥会哄人,便事事落后于祥一步。
如今眼见于祥自己犯错,他终于有了出头机会,便使出浑身解数来哄延平高兴,希望能从此压过于祥,叫他再不能欺压自己。
延平发现吉安也挺机灵,办事合自己心意,渐渐就习惯了他跟在身后,便不觉得非于祥不可。于祥见到吉安代替自己上位,心中暗恨,也竭尽所能在延平面前表现,两人斗了个旗鼓相当。
林木兰听说此事并不多管,只叫邱拱看着,别叫这两人闹得过分,伤到了延平的颜面,别的就没有约束。人都有上进之心,只要不触犯宫规、作奸犯科,倒也不必太过在意。而且正好也能借此考察看看,这两人是不是真的得用。
过完了年,一转眼就冬去春来。本来宋祯打算在今春选个吉日让二哥宋慎娶妻,但因刘婷崩逝,婚期必然要改,至少得两年之后才能行了。
同时宝和公主下嫁之事一并推迟,宋祯交代礼部先暗中留意年龄合适的世家子弟,等孩子出孝之时再定。
没有这两件大事要办,连林木兰都清闲下来,一心只关注两个孩子。
延平自从元日与母亲谈过之后,身上的懵懂之气就去了不少,他又一向聪慧,自从开始有意留心起,就发觉了许多以往不曾注意的事实。
比如宫中各处服侍人等,不管是资善堂内伺候茶水的,还是后苑中修剪花木的,抑或是校场中牵马拾箭的,无不对延平更恭敬顺服,甚至连着意奉承他的人,都比四哥和五哥要多。
发现这一点后,延平略微一想,也便明白过来。如今母亲位在贵妃,执掌宫务,是后宫第一人,连各处娘子们都奉承母亲,何况这些下人们?
让他略微不自在的是,四哥和五哥显然早就发现了此事,却都习以为常,从不曾就此事议论过,好像一切本该如此一般。
好在两位兄长待他并没什么变化,就算他在功课上进益更快,更能博得爹爹和学士们的夸奖,四哥也没有不悦,五哥也只是沮丧而已。他便也不那么放在心上了。
而且认识到别人对他另眼相看,其实是因为母亲,也让延平沉淀下来。这些其实都与自己无关,自己便不该在意,并因此自得,而是应该听爹爹和娘亲的话,好好读书进学,将来做一个爹爹那样的人。
延平的变化,林木兰自然看在眼中,她很欣慰这孩子能自己想通,既不用自己花费太大力气,孩子也不会觉得痛楚,而是自自然然就明白了事理,沿着该走的路好好长大。
连宋祯都对她说:“延平这几个月好像长大了许多,更懂事了。”
“他都七岁了,也该懂事了。”林木兰笑着回道。
宋祯点点头:“是啊,他都七岁了。说来自从延平入学,延寿和延福都更刻苦了一些,被弟弟这后入学的赶上,可不是什么有颜面的事。”
“您也别把孩子们逼的太紧了。其实孩子们天分不同,又各有喜好,若盼着他们样样都好,只怕有求全则毁之虞。”
宋祯想了想,说道:“你说的也是。延寿就是不爱读书,叫他默背还行,一叫他解析论语,他整张脸都要皱在一起了。可是一旦到了学骑射的时候,他又比谁都活蹦乱跳,现在臂力练得也不错,师父们夸了好几次。”
林木兰听得直笑:“说来真是奇怪,晓青明明是那般安静的性子,官家也不是跳脱的人,偏偏延寿就是这样一个安生不下来的,不管天冷天暖,都在屋子里呆不住。”
“是啊,有时候朕都没法子了,你罚他,他每次都乖乖领了,下次却依旧如此。罢了,左右也不指望他做什么大儒,又不用考进士,经义上差些便差些吧,倒是书法绝不能放松。”
说完延寿,宋祯又夸延平:“……这孩子却是真心好学,又能举一反三,若不是朕不叫外传,只怕连‘神童’之名都有了。”
林木兰听得吓了一跳:“哪里就到那个地步了?他不过是聪慧些,读书读得快,易得官家和先生夸奖,便更有劲头罢了!”说到这里,她念头一转,忽然展颜笑道,“只怕学士们也是为了哄官家高兴才这样说吧?”
宋祯听的失笑:“学士们都是老成宿儒,哪至于如此。不过……”说到这里,他略微沉吟一下,没有继续说出原本的想法,而是改而说道,“我们延平确实出类拔萃。”
林木兰原先担忧儿子一味追求尽善尽美,万一有所挫折会让他份外沮丧,失了学习的兴趣,进而移了性情,所以曾着意引导。但后来却发现这孩子不过是真的喜欢读书,并享受因此而得来的赞赏鼓励,这才渐渐放心,此刻听宋祯这样夸奖,忙道:“官家这话可别当着孩子们说。”
“朕知道,你放心吧。”宋祯拍拍林木兰的手,并没有再就此事多说,而是借口忽然想起一件政事,起驾离了长阳宫,回福宁殿去了。
楚东等人本以为官家去了长阳宫就会留下用晚膳进而留宿,料不到他突然回去,脸色有些不愉不说,还并未传召大臣,要处置什么事,便都各自小心谨慎了起来。
宋祯独个在福宁殿正殿来回踱了几圈,想着御史中丞上书提醒他立太子,以及学士们对几位皇子的评价,禁不住频蹙眉头。
他今年方才三十六岁,本正当盛年,只是先帝三十八岁忽得急病而崩,太后也是刚过天命之年就薨逝,有些“虑事深远”的大臣,就难免担心起他的寿数了。
加之现存几位皇子都非嫡子,若宋祯不早作打算,恐怕事到临头会引起朝中纷乱。于是便更大着胆子,上了这封为国本而担忧的奏疏。
宋祯看了这封言辞切切的奏疏,自是难免不快。他刚劳心劳力收复西北失地,这几年又让国家休养生息,正盼着过几年再大展拳脚呢,冷不丁多事的大臣就上书说,陛下您也年纪不小了,该是考虑继任者的时候了,叫他如何能痛快?
何况几个孩子年纪都还小,资质如何,现在尚不能分辨做定论,他根本就还没考虑过这件事,只想让孩子们好好读书、慢慢成长。如今这样一封奏疏上来,他再不情愿,看着孩子们的时候,也免不了带上些品评之意,这让本想享受几年父子亲情的宋祯愈加恼怒。
宋祯又在殿中转了几圈,终于还是忍不住把左右仆射两位宰相找来,就这封奏疏表达了自己的意思:“……朕诸子冲幼,未曾长成定性,何敢轻立太子?此书词意狂率,实不足取,望卿等善加处置。至于储位,待诸子长成,自有裁处。”
他这样一说,两位宰相就知康国公早不在储位人选之列,其余皇子又确实年小,便躬身应诺,自去代天子传达此意了。
☆、第137章 储位
立储一事,虽然就此暂时推脱,但却在宋祯心里留下了投影。他开始以全新的目光看着三个入学的儿子,延寿年纪最长,性情豁达阔朗,懂孝悌之义,可惜生性跳脱,不够稳重,又不能潜心研读先贤奥义,实在有些不足;延福倒是勤奋刻苦,踏实向学,就是太过内向,不善言辞,在大场面上还有些微的瑟缩;延平暂时看来没有两个兄长那样明显的缺点,可他毕竟才只七岁,很多东西尚看不出,须得耐心查察。
由此也让宋祯开始考虑继任之君应有什么样的品质,才能完成他为之耗费心血的恢复华夏荣光之大业。
自凉州、灵武收回,西夏又经内乱,如今实力自是大不如前,可西夏民风剽悍,又不乏精兵良将,短期之内自是难以大举征伐;北辽那边,萧太后于两年前病逝,但因现今北辽皇后仍是萧氏女,皇帝又性情软弱,沉迷女色,朝政大权都在萧氏一族掌握,尚算政务清明,也并没有可趁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