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让我给你打下手,你也想得出来!”
张万生一边大声抱怨,一边清点着架子上放着的文物。
苏进笑着说:“怎么叫打下手呢?这叫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张万生翻了个白眼,还是有点愤愤不平的。
刚才单一鸣打电话给他,叫他过来,他还以为有什么事呢。没想到一到这里,苏进就带着他去看了储藏室里的一箱箱文物,说他可以用这些文物练手,尝试一下新式的修复方法。
张万生一眼就看出来了苏进的不轨用心。
什么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这就是要拉他们师徒当苦力!
不过苏进说得也对,任何修复方法,都不是一天两天能够练成的。有这么多现成的文物,就省得他四处去调集了。
但知道归知道,张万生心里还是有点愤愤不平的。
只是,没一会儿,他就忘了心里的这点小情绪,注意力完全集中到那些文物上面了。
“这是哪来的?怎么这么多?还保存成这个鬼德性?!”
他小心翼翼地打开一个布囊,里面装着的是一个书法卷轴,是一个二尺斗方。
卷上写的是一种很奇特的字体,像是隶书,又像是行楷。说是书法,又有些绘画的感觉,纵有行而横无列,疏密错落,揖让相谐,就像乱石铺街,零乱却不杂乱。
书轴左下角题着时间和书写者的名字——
“乾隆庚辰板桥”。
单一鸣凑过来一看,也惊了。
“清乾隆郑板桥?”
张万生盯着这幅书法恋恋不舍看了半天,这才舒了口气,道:“不是他是谁?这就是他最出名的六分半书!”
苏进微笑着看了单一鸣一眼。
单一鸣好歹也是个七段,还是书画方面的专精,怎么可能连郑板板的“六分半书”也认不出来?
彩衣娱亲,也不过如此了。
他这一提,果然让张万生兴致大增。他感叹道:“‘吾曹笔阵凌云烟,扫空氛翳铺青天。一行两行书数字,南箕北斗排星躔。’真不愧是六分半书!不愧是郑燮!”
郑板桥,又名郑燮,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他是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考中了进士,后来客居扬州,是“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
当时为了考科举,大部分考生都写得一手“馆阁体”。馆阁体特别方正,字迹清晰,就像现在的印刷体一样,易于考官阅读。
但是郑板桥认为,“蝇头小楷太匀停,长恐工书损性灵”,所以在考中进士之后,就很少再写这种字体。
“六分半书”又叫“板桥体”,是他四十岁以后自创的一种字体。
这种字体用隶体掺入行楷,又用了郑板桥最擅长的兰竹画笔,别具风格,自成一体。
由于隶书又称“八分体”,郑板桥就戏称自己的这种字体为“六分半书”。
张万生面前的这幅斗方,就是典型的六分半书。而且,从纸张、墨迹、笔意以及尾印可以看出,这幅字绝对是正品无误!
0218 谁教谁
张万生欣赏了好一会儿,叹气道:“好字,可惜这保存得……有点惨啊。”
当年,承恩公府的人离开得太过匆忙,很多箱子都是往密室里一扔,也没有归整,就匆匆走掉了。
置放这个六分半书斗方的箱子没关严实,开了一道缝隙,地下室的潮气往里渗入,保存环境非常差。
还好斗方两边的横轴是用防虫的木头做的,画囊边缘又有一个暗囊,里面放了一些防虫蚁的香料。所以,这幅斗方没怎么被虫蛀,只有严重受潮霉化的痕迹。
潮湿会让纸张纤维膨胀,长期处于膨胀状态,纸张就会变得非常脆弱,甚至有可能腐化。
同时,由于造纸工艺的问题,同一张纸,每个部分纤维的膨胀度都会不一样。所以,纸张会产生皱痕,如果装裱技术不过关,还有可能受后面装裱材质的影响,产生折痕与裂痕。
另外,在潮湿环境下,霉菌会大量滋生。
眼前这幅郑板桥斗方就是这样,字心表面有大块黑色和绿色的霉迹,甚至还影响了正常的观看阅读。
这种书法字轴,如果不得到良好的修复,不仅价值会大跌,还会进一步被破坏。
老实说,现在被取出来是它的幸运。不然再过一段时间,人们发现它并且打开画囊的时候,只能看见一堆融成一滩的破纸……
张万生小心把这幅字轴放回原处,拿起其它的来看。
这些字画的原主人似乎对郑板桥有所偏好,这里一共存有二十四幅他的字画。
郑板桥号称诗书画三绝,除了书法的“六分半书”以外,绘画方面的“兰”和“竹”也都是他的拿手绝活。
这里的藏品里,这两种当然都不会缺了。尤其是一套四张的立轴“墨竹图”,竹石结合,浓淡得宜,即使在他的作品里,也是难得一见的精品。
这里除了郑板桥书画,其余还有很多藏品。基本上都是明清年间的,大部分都是名家佳作,价值同样极高。
张万生最擅长的门类就是书画修复,对书法和绘画当然也是很热爱的。
这些精品,看得他目不遐接,两眼发光。但它们损坏的程度也让他连连叹息,遗憾得不行。
之前苏进就已经把承恩公府密室里的这些文物全部过目了一遍,很清楚里面有些什么,也很清楚它们被破坏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他介绍道:“这是从南锣鼓巷区域,帽儿胡同,承恩公府一处密室里发现的。由于当年收拣匆忙,未得得到良好保护,破损情况比较严重。”
说着,他打开一边的平板电脑,调出当时拍摄的现场照片给张万生师徒看。
张万生眯起眼睛,问道:“帽儿胡同承恩公府……是婉容的故居?”
苏进点头:“对。”
张万生的表情有些古怪,单一鸣已经“咦”的一声叫了出来:“婉容故居的密室?当初没发现啊?”
早年,婉容故居回到纪老太太手里前,产权暂时归国家所有。那时候文安组还没有正式成立,但也有个前身雏形。当时,那支队伍曾经进入婉容故居,勘察过具体情况,统计归纳了一下国公府占地面积、房屋数量、破损状况等基本情况。
那时候,单一鸣作为临时约聘的顾问,也是进去过的,可从来没发现过什么密室。
苏进想了想,也没瞒他。他打开平板的绘图板,在上面画起了地形图。
“在西路第四进院的左数第一间房和第二间房之间,有一道夹墙。它利用视觉错觉,隐藏了一部分空间,就是这间密室了。”
单一鸣瞪大了眼睛,问道:“我记得那里,之前是不是有人租住的?”
“对。”
“那些租户住了那么久,都没有发现?”
“机关比较隐蔽,不在人们经常可以碰触到的地方。而且,那个视觉错觉设计得比较巧妙……”
单一鸣回忆了老半天,真想不起来当时勘察的具体情况了。
他只记得,经过长时间的分隔租住,那几间屋子烟薰火燎的,看上去跟普通的平房差不多,哪里看得出当初国公府的气派?
两人对话的时候,张万生一直在旁边默不吭声,这时突然问道:“谁带你进去的?”
苏进顿了一下,有些犹豫。
张万生眯起眼睛,肯定的语气道:“我猜,是那位纪老太太?”
苏进有点吃惊:“您怎么知道?”
张万生哼了一声,说:“那老太太气派非凡,一看就是有来历的。再综合你身边的人想一想,就能猜到了。”
他猜测的方法很有点简单粗暴,但结果的确没错。
苏进想了想,终于没有隐瞒,坦然道:“是她。国公府是她的产业,这些文物也是她引我过去发现的。”
单一鸣恍然道:“对,这些文物也该到修复的时候了,你本事也够,交给你是对的。”
苏进只是一笑,没有解释。
这时,张万生又哼了一声,勉勉强强地道:“算了,吃人嘴软。吃了人家老太太一顿饭,给人干干活也是应该的。行吧,这个下手我打了!一鸣,你也来!”
明明是自己对那些书画文物动了心,还要强辞夺理说是因为吃了饭,这老头的个性,也真是没谁了。
苏进笑着说:“那好,就多谢您了。不过……”
他抬起直视两位高段修复师,平静地道,“我希望,两位在修复的时候,能按我的办法来。”
“你的办法?”
张万生和单一鸣对视一眼,接着,老头撇了撇嘴,道,“行,你的办法就你的办法。从现在开始,你说什么,我们就怎么做!”
…………
接下来几天,苏进真是忙得脚打头。
他大部分课余时间都呆在九鼎工作室里,跟张万生和单一鸣两个人一起,修复从承恩公府密室得来的这些文物。
书画、古籍,这些本来都是张万生师徒的长项。
正常情况下,他们绝对不可能把修复的主导权交给苏进。
但一来,他们向苏进学了东西,欠了他一份情;二来,张万生也很想看看,苏进究竟会怎么修复。
实在觉得他修复得不行,把主导权抢回到自己手上,也就是一句话的事嘛。老头子这么大年纪了,还要什么脸皮,还怕什么食言而肥?
不过,苏进当然不会让他有这样的机会。
书画从古至今,都是文物中最大的一类之一。书画修复的技艺,传承得也比较完善。论其根本,不过是“洗心、揭旧、托补、全色”四个阶段,简称“洗揭补全”。
大体阶段没变,但细节还是变了不少的。所用的工具、材料等上面都有体现。
张万生本来就不是故步自封的那种人。几天下来,他还真开了一把眼界,学到了不少东西。
张万生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