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什么?”沈云娇有些疑惑。
沈夫人轻笑道:“因为你父亲当初在许家定下的儿媳根本不是许氏。”
“啊?”不单沈云娇睁大了眼睛,连门外的沈云安都不禁加快几步跨进门来:“母亲,这是何故?”
沈夫人一直对此事颇为自得,这会儿终是忍不住要讲出来,却把自己那些用心隐了去,只说许家背信弃义不肯嫁女:“……这冲喜的事儿拖不得,娘怕耽搁了日子,只得就答应了。天幸是娶了亲你们大哥倒好了,不然我怕还要担上干系……”
“许家居然拿个庶女顶替过来!”沈云娇气得满脸发红,“还说什么因是生在父亲建功那年才跟咱家结了亲——父亲可知道?”
“自然是知道的。”沈夫人悠悠地道,“你父亲从前还当许翰林是个义士,如今也是气恼得很。若不是因为急等冲喜,必定会退婚。”
“难怪她连点嫁妆都没带,敬茶的时候就给那样的礼——”沈云娇哈了一声,“几个银锞子就当成好东西,原来是个姨娘生的,许家这是拿她顶缸呢!”
沈云安怔在那里,心里不知是个什么滋味,半晌才道:“大哥可知道?”
沈夫人嗤道:“他自然知道。”若不是知道许氏就是那扶不上墙的烂泥,又何必借着今日之事大闹一番,不就是想给许氏掌家铺路吗?
“那怎么行!”沈云娇立刻反对,“她一个庶女,在家时可学过管家理事?”
那自然是没有学过的,否则又怎么能娶进来呢?沈夫人眼帘微垂,叹了口气:“听说她一直是养在许家姨娘身边的。”
“那父亲怎么就答应了!”沈云娇急道,“娶这么个人进门,不是丢咱们沈家的脸吗?”难道她要叫一个姨娘养的做大嫂?将来若是被人知道了,她还要不要出门?若是外头人一语不合拿此事来讥讽,可叫她如何反驳?
自来了江浙,沈云娇便觉得过得不甚如意。
从前在西北,人人都捧着她。且西北的女儿家们性子都爽朗些,并不以琴棋书画为要,平日聚在一处略说说自己读的闲书,再比比针线也就过去了。
可江浙这边风气迥异,姑娘们凡聚会便要题诗作画,还有人斗茶合香,都是沈云娇根本不曾学过的东西。固然也还有人趋奉于她,可比起从前在西北却有天壤之别。尤其有些本地世族家的女孩儿,看她的眼神便颇有几分不屑。若再教人知道她有这般一个嫂子,岂不是更添了些羞惭?
本地世族自然也有庶出的女儿,但讲究一些的人家皆是养在嫡母身边,一般指导教训;若不是这般教养的,便是嫡庶分明,尤其婚嫁之时,颇为讲究。似许家这般,将一个姨娘养大的庶女嫁给人家嫡长子,这简直是,简直是……
“简直是个害人精!”沈云娇一跺脚,“若叫别人知道了,还不笑死人!”
沈云安不由自主地道:“这也怪不得大嫂。婚姻大事自是父母之命,她便不愿也是不成。”
沈云娇冷笑道:“我瞧着她情愿得很呢!”在西湖边上不就是吗?紧贴着沈云殊去游什么湖,若不然也不会正遇上行刺,被吓得病倒了。
沈夫人摆摆手,止住女儿后头的话,略有些严厉地看了她一眼:“女孩儿家的,什么贴不贴的,这不是你该说的话。”
沈云娇自知有些失言,抱了她的手臂:“女儿也是一时气愤……”
沈夫人只得一子一女,平素里宝爱异常,哪里真舍得斥责呢?闻言便软了声音,摸着女儿的头发道:“江浙这边与西北不同,本来规矩大些,切记要谨言慎行,不可再如小时候那般任性了。”
温言软语说了几句,便叫沈云娇去休息:“今日也累了,快去歇着罢。若觉得心里慌,叫宝镜给你点上安神香。”
打发走了女儿,才又看向儿子:“你也去歇着罢。这几日家里怕也要乱些,索性叫人先去书院告几天假,你就在家里读书,等这些海匪的事儿查清了再去上学。”她真不敢想,若是今日那些海匪行刺的不是沈云殊而是沈云安,那可如何是好?沈云殊还有一身武艺,沈云安却没有自保的本事。
这么一想,她就不由得更担忧起来:“还是该请个先生来家里教你念书才好,偏老爷一定要你去书院……”那书院又有些偏僻,若是海匪摸到书院去呢?
沈云安不得不安慰她:“哪里就能去了书院。今日也不过是极偶然之事,娘也不必太过担忧了。何况江浙这边好先生都在书院里教书,也请不回来。”
沈夫人叹道:“便是去书院,也该去个好的,那青松书院连名气都没有……”她原是想让儿子去文华书院的,既离得近些,名气又大。可那书院只招本地籍贯的生员,她向沈大将军提过两次,沈大将军都说办不成。
倒是董夫人甚喜沈云安,曾说过只要沈云安考取了秀才,便可替他请托——文华书院副山长乃是她父亲同科进士,虽说书院规矩严,但若是一个有功名的秀才,父亲又是守边有功的大将,书院应还是愿意通融的,院里的生员也不会太过反感。
一想到这个,沈夫人就有了精神:“安儿,在西北的时候先生便说你必中的,若不是忽然来了江浙,去年说不准就已中了呢。今年你便下场,考出个秀才来,娘也好去请托董夫人。”
她一边说一边盘算:“西北千里迢迢的,不如就在杭州借籍考罢。”秀才是要回原籍考的。沈家原籍大同,在西北的时候自然方便,可如今到了杭州,再要回去考试,路上怕不要走小半个月?幸好以沈文的身份,应该还是可在杭州借籍,就在杭州下场便是。
沈云安却犹豫道:“我,我还是回大同考罢……”
在西北时,先生确是对他多有夸赞,他也自觉是同窗之中的佼佼者。然而来了杭州才发现,江南文风之盛绝胜西北,就是青松书院那等普通书院,同窗之中也有小半都是过了县考府考的,他一个童生,在其中绝算不得秀出同侪。
本朝规定,借籍亦可,却是借籍何处,便要与何处的考生一并录取。青松书院已然如此,可见江浙一带学子之能。如此多的童生,一府之中也只取百人,沈云安实不敢说自己定能取中,倒不如回大同去更有把握。
沈夫人却是舍不得儿子劳累,当下叫沈云安回去看书,自己却打定主意,准备叫家人送封信给沈大将军,让他催一催借籍之事。早些办好,也省了沈云安这千里奔波。
第34章 正位
沈云殊上巳遇刺之事, 在杭州府很是起了一番波浪。杭州府下辖诸县乃至沿海驻军都忙活了一通,倒是又抓出了几个通匪之人,却也没留得什么活口, 更没得到口供, 最终只能将一排脑袋高悬城门之上泄愤, 又在海岸边严加防范,日夜巡逻,一时间海上倒是安宁了许多。
沈府之内,却是未能完全安宁下来。
先是大少爷沈云殊借此机会雷厉风行地将府中下人清理了一遍, 眼瞧着人就少了四分之一,就连夫人身边的紫罗都被发卖了出去, 一时间颇有些人人自危之感。
不过别的院子倒也罢了,横竖这一次风波总算是过去了,剩下的若不是从西北带来的老人, 就是嘴巴严实不爱嚼舌头的, 日后只要守着自己的本分,想来也不会再招祸。唯独大少爷那个院子,不但是清理了人,还要重立规矩哩。
“青霜姐姐要做什么?”知晴坐在正房外屋做针线, 见青霜提了个食盒进来,便放下针线笑嘻嘻地站起来, “这还没到用饭的时候呢,难道厨房就做好了?”
青霜忍着气道:“我做了些点心来给少爷和少奶奶用。”说着就要往屋里走。
知晴横跨一步拦着她,笑道:“少爷和少奶奶在屋里头说话, 并没叫点心。姐姐不如先把食盒搁在这儿,若是一会儿少爷和少奶奶要用点心,我替姐姐送进去?”
青霜这口气顿时就要忍不住了。
那日上巳出游,她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沈云殊甩开,自觉没了脸面;加上后来沈云殊回府就清理下人,那两日脸冷得能刮下一层霜来,她便不曾往前凑。谁知等这几日过去,她待要再上前伺候之时,这院子里竟是变了天——大少奶奶迁入正房,屋子里竟是被许家陪嫁来的两个丫鬟给牢牢把住了。
“知晴姑娘这是什么意思?”青霜不是个能受气的人,两道细细的眉毛立时就想竖起来,“我是伺候大少爷的,难不成姑娘连这也不许?我倒不知道,如今我也要听姑娘指派了!”这知晴算个什么东西,这几日她一忍再忍,知晴倒一拦再拦的没个完了?
知晴双手往腰里一叉,就待要跟青霜吵起来。手刚叉到腰间,忽然想起许碧的吩咐,硬生生又放了下去,顺势掸了掸衣襟,慢声道:“姐姐这话可折死我了。我怎么敢指派姐姐?姐姐爱做针线还是爱做点心,哪怕回自己屋里躲懒什么都不做呢,我也管不到。只是少爷和少奶奶在屋里说话,吩咐不叫人打扰,我不晓得别的,只知道听主子的话,不叫别人进去扰了!”
她开头还说得慢,到后头就渐渐有点露出本色,话也快了音也高了,两道眉毛也跟青霜一般就要竖起来,只是想到许碧说过不许吵闹起来,只得悻悻又压平了下去。
饶是如此,青霜脸上也不好看了。似她们这般的大丫鬟,那粗使活计是不用做的,只管贴身伺候。平日里沈云殊不在,这院子里的活计其实十分清闲,紫电还做做针线,她不爱这些,因此倒是闲着的时候多。
往常也有底下的粗使婆子们暗地里议论,说她爱躲懒,她只当没听见——她是沈夫人挑来伺候沈云殊的,别的事自然可以不做,谁不服气,只管去与沈夫人说便是——可如今被知晴这么说出来,便觉得脸上有些挂不住。
而且知晴又算什么?从上巳那日回来,她也说是受了惊吓病倒了,这几日还不是什么都没做?什么受惊,那日遇刺知晴也没跟在大少奶奶身边伺候,能受什么惊?还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