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带着写手系统从末世到古代-第8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至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哪个兄弟命丧京城,一个个都跟泥鳅似的,滑不溜秋,眼见事不可为,跑得比任何人都快。
  安王笑了,其他兄弟如此,他还不是跟他们一样?只不过是五十步和百步的差别罢了,他哪里有资格笑话他们?
  当初皇子们接到父皇让他们进京的消息,其中可是包括了让他们带上所有有品级的家眷以及儿女。那时他们还不敢明面上反抗父皇,不得已只得将子女全都带上。现在麻烦来了,东西不能都放一个篮子里的道理谁都知道,安王要轻装上路,能带的人不多,他便带走了唯一的嫡子。
  二儿子才五岁,年岁还小,尚未请封世子,不知道他还有没有这个机会。安王有些同情地看着自己的儿子,小时候被拐,现在还这么点大就要过逃亡的生活,福还没享到倒先吃起苦来。
  北风凛冽,吹在人脸上生疼,快马加鞭赶路不将自己全身包裹好,着凉受寒那都是常事,若没照顾好,小病变大病,一命呜呼都有可能。二儿子还小,安王让他坐在身前,用自己的大毛斗篷将他裹得纹丝不透。就算是这样,也挡不住严寒的侵袭。
  不知道是不是小时候曾经吃过苦,到了此时,二儿子也一声都没抱怨,比起其他儿子来懂事许多。
  安王和他的成年受封的兄弟们一样,都是提前走的,三皇兄上位的消息应当还没传过来,不过他也不能掉以轻心,争取赶在新皇登基的消息传到之前就离开三皇兄的管辖范围。
  三皇兄刚得到京城,势力并不稳固,需要他分心的兄弟又多,想要全部顾及,估计他无能为力。光收拢京城势力都要废很多时间,只要他们这帮失败的兄弟跑得够远,三皇兄鞭长莫及,到时候想要处理他们就更难了。
  安王还不清楚自己封地的情况,要不然他就没这么好心情了。
  西林县城遭人突袭和京城靖王发动事变占领皇宫前后只差了几天,可惜他的兄弟都不是泥糊的,虽然靖王棋高一着,除了占领京城之外,他也并没占据太多优势。
  就像安王说的那样,靖王需要些时日才能腾出手来收拾自己成年就藩的兄弟,只不过他有没有这个能力,谁也不清楚。
  国不可一日无君,不止三皇兄打的这个主意,其他几位包括安王自己在内,都是一样的打算,只是三皇兄瞅准了空档,率先行动,竟然还给他成功了,如今父皇已无知觉,还不是三皇兄说什么就是什么?
  成王败寇,他不怨。安王有些幸灾乐祸,三皇兄的位子不甚稳当呢,那么多兄弟,他竟然一个都没收拾掉,以后有得他受了。
  快马加鞭,日夜兼程下,安王只花了半个月就回到了自己的封地。他得到的消息却比他在京城角力失败还要让人沮丧。前院不力,后院居然也遭了殃,不知道其他兄弟是不是也跟他一样倒霉?安王迫切想要自己的兄弟也享受一下这种滋味。
  安王以为自己的封地就算不是固若金汤,至少也不是那一碰就碎的豆腐。谁想先是几年前发现自己封地成了别人打探消息的好地盘,还被挖了密道连通县城内外,要不是季宣和误打误撞之下破了他们布下的局,谁知道如今他的封地会成什么样子?
  继密道之后,现在又被人绕过边关直入腹地,他的封地怎么会有这么多漏洞让人钻?安王百思不得其解。甘肃物资相较南方富庶之地来说匮乏得很,要打主意也没必要从他这边下手啊。
  安王并非狂妄之人,他对自己封地的信心也不是盲目乐观,甘肃不说政务如何,至少兵力并不弱于他任何一个兄弟。他碰到的事情只不过是因为第一次出现,或者是第一次被发现,这才打了他个措手不及,等他有了防备之后便没那么容易被人算计了。
  能安然从京城带着家人逃离三皇兄的魔爪,他岂能没点能耐?
  安王的府邸并不在甘肃最繁华的临州府,反倒是在靠近边关的沧州。
  说起沧州,其实离西林县只隔了一个县,直线距离很近。只是甘肃多山地,一圈绕下来,这路程也就长了。季宣和在西林县呆了三年,连西林县都没出过,只知道安王的府邸建在那里。
  安王一行人一路上埋头赶路,都顾不上打探消息,进了自己的封地才知道锦朝北部边境地区不少地方都起了战火,只不过像他这么倒霉的倒是不多。自己封地比外面还要危险,安王一行人总共才几十人,他的府邸又在沧州,仅靠这么点人风险太大,安王直接从后方调了兵士护送。
  甘肃起战火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北部边境地区,西林县虽说靠近边陲,但若不是敌兵发现山中通道,是不会这么容易被入侵的。
  敌军见在西林县捞不到油水,便转战其他地方。以他们的兵力,踏平村庄简直易如反掌。季宣和不知道他们的走向,但他清楚不会只有入侵西林县的这一支部族,若他们与其他敌兵前后夹击,不说镇,就连县城也能被攻占。季宣和管不了那么多,他只要顾好西林县即可。
  安王抽调了甘肃腹地不少卫所的兵力,边界地区的兵力他是不会动的,现在不比以前,周边地区都可能随时入侵,各地关隘必须有将士防守。
  自从第一波敌兵撤走后,季宣和发现每过几天,就有一批敌兵穿越山脉从岷山那出来,然后就扫荡一遍西林县周边村庄。第一批人数最多,越往后人数越少。
  第三批人数比青云卫所要少,他们到达之后,陈指挥使直接拿他们开刀。
  陈指挥使为人比较谨慎,却也是个血气方刚的武将,哪能容忍敌军在自己管辖范围内来去自如?前两批人数多,他就算全力相拼结果也不过是自损一千伤敌八百,这样亏本的买卖,陈指挥使自然得考虑做还是不做,谁想等他稍一犹豫就错过了进攻的最佳时机。现在他窝火得很,任谁看见敌军在自己国家境内如入无人之境,也都不会愉快到哪里去,何况是武将?
  敌军并不蠢笨不知变通,虽说都是从岷山出来,出口却没有一次相同的。陈指挥使派了不少斥候去岷山探查,有心算无心之下下,第三批敌兵总算被陈指挥使逮了个正着。
  第三批敌兵和前两次一样,大多都是轻骑兵,只少部分是步兵。骑兵在平原上是一霸,在山中实力却是大减。
  卫所兵士骑兵并不太多,这倒不是锦朝武力不行,只不过锦朝是农耕社会,就算有大片平原,也是开垦出大量农田用来种植,产马匹数量就不如草原部族。
  除了马落后于敌兵之外,锦朝武器装备明显优于他们,个人平均武力也只稍逊于草原部族。不要小看这些,锦朝人口数量可是大大超于草原部族,光凭兵士数量就能堆死他们。
  这次大量草原部族入侵锦朝,就是看准了锦朝内部权力交替之际,边防不像以往那样拧成一股绳。如今的锦朝,除了忠于皇上以及还没投靠皇子的中间势力,其他边关各地都是各顾各的,一旦边境城镇告破,只能藩王将帅自己想办法。
  新皇登基又不是八百里加急消息,现在还没传到偏远地区。西林县成了战区,战时人员走动查得很严,就算现在消息到了这里,只要安王不想让这个消息在甘肃境内传开,季宣和也没有渠道知道。
  青云卫所兵士虽没有经历过战争,一举一动却也有模有样,这多亏陈指挥使督导有方,不然拉上一支残兵败将,这仗就不用打了,直接投降还能留点脸面。
  两军对峙,短兵相接,拼的就是胆识和武力。第三批敌兵和卫所兵士一样,都是初次上战场,从对敌经验上来说,两边都是半斤八两。但卫所兵士占了地利之便,俗话说先下手为强,当敌兵刚走到岷山出口,迎接他们的就是一蓬蓬箭雨,随后就是刀枪剑戟轮番上阵。
  敌兵一时间被打懵了,前方的队伍队形都乱了。敌方将领也不是吃素的,很快组织好剩余兵士,开始反抗。
  一旦手上沾血,度过最初的不适之后,无论是新兵还是老兵,无论是敌方还是己方,都开始眼球充血,热血上头,一时间战场上杀意漫天。
  人在还没见血的时候,可能畏缩不敢动手,一旦开了闸,在四周血腥的刺激下,杀红了眼,那是想刹都刹不住。
  短短几息间,战场上血色漫天,残肢断臂随处可见。两方兵士谁都顾不上这些,对他们来说,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死了可就什么都没了。
  战鼓、号角接连响起,兵器相撞声不绝于耳,哀鸣声不断,没有经历过战事的人无法想象战争的残酷。
  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一旦争端升级到战争层面,那已经不是光凭对错就能定胜负的事,这是两国武力的较量,论孰对孰错已经毫无意义,败了灰溜溜地撤走,上贡或割地赔款都有可能,严重点就等着灭国吧。
  对敌人心软就是对自己残忍,在双方对上之时,一个不忍心,迎接你的就是对方冰冷的武器。见到自己的同伴犹豫不决,被人取了性命,其他人吸取教训,举起长刀努力睁大眼睛将之刺入敌人的胸膛,刀刃抽出的刹那,温热腥气的血花四溅,没有经验的兵丁被溅了个满脸,他们忍住内心的惧怕,眼睛都不敢眨,脸上的血都不敢擦,生怕一不留神,就被敌兵捅了个对穿。
  眼见事不可为,敌方果断后撤。
  “弓箭兵,听号令,放箭。”
  败兵溃逃时,落在后面的兵士总是最先被收割。敌方在又损失不少兵力之后,总算逃进了山林之中。青云卫所也损失不小,剩下的人不足以在山林中追击,陈指挥使当机立断,下令斥候警戒,其他士兵开始打扫战场。
  岷山虽然离西林县城很近,却不足以让城里的人听到这边的动静,直至战事结束,季宣和仍然一无所知。他之所以会知道岷山那每隔几天就会来一拨敌兵,还是因为这些兵士出了岷山之后,都会到西林县城附近走一遭,且每一次扬起的旗帜都不一样。
  “这帮异族人真够穷的,出来只带了几天的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