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带着写手系统从末世到古代-第10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符合这些要求的人不多,在两国交界地方生活的百姓倒是满足了最基本的要求,起码不会让人乍眼一看就是外族人。光这些还不够,还得精心培养,语言这一关就不好过,各种习俗之类,更是不能含糊,在人口流通不多的古代,想派奸细到敌国还真得费一番心思。考虑到种种问题,能培养出的合格人员,少之又少。
  锦朝是突然之间就大规模内战,在此之前,各个要向锦朝上供的属国,只是常规培养,人员不多,在锦朝六年内战中已基本投入使用,加上战争期间陆续培养,还没使用的,总共也没多少。
  要朝贡的属国都知道这么做,锦朝又岂会落后,散到各个国家的人员也不少,相互之间,不少细作都是刚有行动就被斩杀在摇篮之中,要想起到决定性作用,可能性微乎其微。棋子只有不被暴露的时候才能发挥效用,一旦泄漏了消息,能不被抓到,那是他厉害,多半情况下,都是牺牲棋子来达成目的。
  能直接混进军队的细作几乎没有,锦朝户籍管理非常严格,征兵时新兵的上下几代都要查探清楚,外来人员不是机缘巧合之下,想进军队根本就不可能。除非本就是锦朝人,直接被敌国给收买了,这样成功率还能高一些。也有那毅力强的,几十年上百年布局,就为了有朝一日这钉子能成为杀手锏。
  这样的事情历史上不是没发生过,只是成功的案例寥寥可数。一代两代人还好说,时间一长,后辈子孙都将自己当成了当地人,有多少人会放着好日子不过,而为了没生活过一天的母国放弃一切?
  可行性比较高的,反而是美人计。自古温柔乡,英雄冢,能逃脱这个定律的人比例不高,明知道是外族人,而依然中圈套的人也不在少数。据季宣和所知,安王他们五人,身边都有外族美人,只不知道这些人有多少心怀不轨。
  这次锦朝五个势力趁着和各国停战的空档握手和谈,着实出乎了其他国家的预料,瀚州城又是临时选定,有奸细的话,那也是之前就有的,敌国想再派遣细作已经晚了。
  其实季宣和觉得挺可惜的,锦朝国力这么强盛,除开国和第二任皇帝热衷开疆扩土之外,之后的皇帝竟然再没这个心思,虽有太~祖遗命,不得重文轻武,变相打压武将的事却层出不穷。
  也不知道这些后继的皇帝是怎么个想法,换成是季宣和这样野心不大的,一旦让他坐上了皇位,在国力能支撑的情况下,不向外扩展领土那实在对不起他抓了这么一手好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个想法只在他脑中一闪而过,随即便泯灭在众多思绪当中,这些事用不着他来操心,他还是省省心为好。
  锦朝已经过了太久的太平日子,从这点上来说,此次战争倒也算是让锦朝因祸得福,国力虽弱了一层,锦朝子民的战意却重新被唤起,这也值了。富贵荣华,柔情蜜意,最容易让人沉醉其中,铁骨铮铮,变得儿女情长,一旦这样的人占了多数,这个国家也差不多完了,再繁荣富强都没用。
  季宣和有些溜号,好在时间只是短短一瞬,很快他又支着耳朵倾听各人的发言。这种集体进言的场合,官员都很谨慎,没有足够的把握,轻易不敢阐述别具一格的言论。
  安王有自己的亲信,核心问题自然是关起门来,仔细筹谋。能放在这样的时刻讨论的,基本是已经有了眉目的议题。
  季宣和猜测的没错,这次商讨总算有了进步,新的形式,自然要有新的制度予以配套。五个势力合一,势必要有五个说话声。这点上,五人已经默认了,在谁都不服谁的情况下,这样的安排实属无奈之举。
  考虑到五个势力实力有强有弱,话语声当然也应该有大有小,实力最强的文昌帝占据五票,庄王和安王一人四票,寿王和逸王一人三票,总共十九票,获得半数以上票数,政策就通过,反之则搁置,前提条件是没人投反对票,五人都有一票否决权。
  这点确定之后,接下来就是选择中央行省,目前看来四川贵州湖北交界地带最为合适。中央行省的确立非常重要,直接定在这儿的话,庄王和逸王肯定有意见,两人属地不与这一带交界,他们要常年往返此处,安全性太低。
  其他三人也知晓这点,不把这问题解决,之前说好的一切都将成为空谈。折腾来折腾去,最佳处理方法就是重新调整属地,让庄王和逸王的辖地也与中央行省接壤。这次事情只与相邻的势力有关,怎么调整都是私下里商讨。
  中央行省最终就确定在三省交界处,地方你出一点,我出一点,总面积约有大半个湖北那么大。文昌帝和安王寿王都出了血,自是要从庄王和逸王那找补回来。解决了这一桩,其他属地调动问题就不用五方全都出动,私下里协商就成。
  安王将陕西的一部分出让,自然也得到了庄王的补偿。自此,属地问题搞定,安王就看着文昌帝在那折腾。没办法,文昌帝的地盘最富庶,和其他四个势力都有接壤的地方,特别是庄王,离新确定的中央行省有段距离,安王让出了陕西的一部分,更多地方则要文昌帝出,因而属地调整起来很是麻烦。
  好地换孬地,谁都不乐意,即使补偿的面积更大,实际上还是文昌帝更吃亏一些。都已经坐在一起和谈了,又是文昌帝提议的,那他只好摸着鼻子受了。
  文昌帝心里也苦,他原先辖下的疆域,有直通边关的,后来战争持续时间长了,边关太远,他有些照顾不到,不得不舍弃,按理,他不用受到敌国的侵扰,该当高兴才对,只是形势比人强,文昌帝要面对的是其他四个兄弟的联手发力,双拳难敌四手,再打下去,估计他最先讨不了好。文昌帝的势力最强,想要停战,只能由他起头。
  属地调整完毕之后,接下来就是中央行省官员的安排。每个势力属地官员自行负责,中央行省的官员没有直接管理权,只负责草拟政策,兼管理各属地上缴的三分之一赋税,用来对外战争和赈灾以及发放中央官员的俸禄。赋税上缴比例暂定如此,若有紧急情况,则视情况而定。
  这样分配,对文昌帝比较不利,这边有了损失,当然要从其他地方找补回来。文昌帝辖地在锦朝中部,不与任何国家相邻,想要通商,必须通过其他兄弟的属地,利益交换就是收取的入关费用大为降低。
  安王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其他四个兄弟属地都临海,唯他不是。放弃海上贸易这么一本万利的生意,他也是心有不甘,同他们商谈之后,入关费用没有文昌帝那么优惠,倒也减了几层。
  无论到了哪里,人口都至关重要,这就牵扯到户籍问题。中央行省单独立了个户籍司,不止管理中央行省的人口,每年还要下派官员挑选一部分州府彻查户籍。有多少人口都摆在台面上,五方势力联合,才不至于像窗户纸那样一捅就破。
  当谈判进入尾声时,一项项政策出台,首先,国家名字没变,仍是锦朝,其次,文昌帝不再称帝,改为原先皇子时的称呼——靖王,为他治下唯一的亲王,其他的王爷称呼都自动降一级,王爵降无可降则这一代不变,待遇仿照之前的品级。皇后之类后妃,统一将皇字改为王字,品级不变。
  自此锦朝分为五个郡,庄王封地——锦阳郡,靖王封地——锦文郡,寿王封地——锦山郡,安王封地锦安郡,逸王封地——锦岚郡,五郡之间逐步开始解开封锁,货物流通重新启动。
  季宣和以为他走这一趟就是来当摆设的,他都开始收拾行囊准备打道回府了,临行前,安王派人将他叫到了跟前。虽然有些出乎意料,季宣和却很快就释然了。像安王这样执掌一方的人,怎么可能叫他过来充当一个木头桩子而没有其他的动机?安王日理万机,他没这个闲工夫做这些无用功。

  ☆、74|3。22

  这次历时近三个月的谈判,无论是安王等各郡王爷,还是随行人员,都没有带家属。除开安王他们之外,其他人就连伺候的下人也是尽量精简,季宣和身边就只跟着邱成,一些杂事都由安王府的婢仆负责。
  安王在瀚州城住的是个五进的宅子,带来的随行人员虽多,倒也还算住的开。季宣和在随行人员中算是比较特别的,至少其他人是这么认为。认真说起来,其他人这么认为也无差,季宣和会跟安王扯上关系,本就是安王一手促成。
  就像当初季宣和猜测的那样,他会被调任到西林县任知县,就是安王从中插了一脚。之前同季宣和两次巧遇的老伯,就是安王的堂伯齐王,如果只是这样的话,季宣和同安王之间就像两条平行线,应该毫无干系才对。
  事情就是那么巧合,齐王在调查季宣和时,有次正看手下上报的消息,无意间被安王撞见。这本不是什么需要避人耳目的事情,齐王就随口多说了几句,不然的话,真要是密谈,齐王哪会这么没有防备?也不知触动了安王哪根神经,自此对季宣和起了兴趣。
  安王封地主要在甘肃,那边气候相较康平县,自是要恶劣不少。齐王听堂侄安王说要将季宣和调往西林县,他无可奈何,只是提了些条件,毕竟季宣和给了齐王两次方便,虽说都是些顺手而为的小事,那他也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季宣和即将到手的富庶之地知县被人顶替,事情已成定局,齐王只能多为他争取权利。
  对于季宣和谋知县一事,一开始齐王是不知道的,他没那么多时间盯着季宣和不放。直到季老太爷和文卓成为他活动之时,他才得知。齐王想着以他的地位,为季宣和谋个富庶之地的知县轻而易举,正当他开始动作时,安王先他一步动手,事成之后才到齐王那里知会了一声。
  齐王只能感慨世事无常,季宣和两次帮他忙的人情,还不至于让齐王为他同安王起干戈,再说齐王同安王关系不错,那就更不可能了。齐王想着他不帮忙就算了,也不能害了季宣和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