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他就开始调兵遣将,准备留两万兵马驻守新的城堡,然后立刻回师,赶回莫斯科去。
可是,还没等他宣布这个决定,来自莫斯科求援的快骑就到了。
听到波兰开始攻入沙俄境内,这个消息并没有出入阿列克谢的意料,因此,他一边咒骂,一边赶紧安排军队驻守防御明军,然后要急着赶回去。
然而,还没等他领兵撤退呢,第二波信使又到了。这一次,信使报告的是,瑞典在他们新国王的带领下,也是大规模的进攻沙俄。并且势如破竹,城池接连失守,留守莫斯科的大牧首急催他快点领兵回去救援,迟则莫斯科怕是会保不住。
听到这个消息,顿时,阿列克谢犹如被雷击中,有点傻眼了。因为波兰人的进攻,还在他的意料之内。但是,瑞典国王亲自领军进攻沙俄,却在他的意料之外了。
面临两国的联合进攻,阿列克谢知道西边的压力会有多大。因此,他是一刻都待不住,恨不得立刻飞到莫斯科去。
然而,从他这里回到莫斯科就差不多又两千多里远,就算他现在领兵赶回去,能不能救下莫斯科也绝对是够呛。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是,他损失了五万哥萨克和其他仆从部族的军队,又要留下足够的兵力驻守这里提防明军,他已经没有足够的兵力去把瑞典和波兰两国的军队赶回去了。
面对如今的处境,该怎么办?
这又是一个重大的难题,摆在了阿列克谢的面前。他的抉择,很可能是决定沙俄命运,而且是从未有过的亡国命运。
好在阿列克谢并不是无能之辈,面对他底下那些人的手足无措,他还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于是,阿列克谢的一名使者便举着白旗渡河到达了伏尔加河的对岸,明威堡这边求见大明总督。
在见到洪承畴之后,阿列克谢的使者便表达了他不想和大明为敌的意愿,希望两国能罢兵交好,让百姓不再遭受兵灾什么的,巴拉拉巴地一堆。
洪承畴听了,立刻便明白,应该没有出乎他的预料,沙俄的西边出事了。
既然如此,洪承畴又岂会如阿列克谢的愿,当然不会就这么算了。
于是,阿列克谢的信使没办法,在伏尔加河来来回回,不断地征求阿列克谢意思,再来探寻明国统帅的底线。
说真的,洪承畴一点都不急。他明白,急得绝对是沙皇。多年官场的经验,要是不能捞到足够的好处,那就真是白瞎了这么好的局势了。
因此,在阿列克谢摆出鱼死网破的态度,并没有恐吓到明军之后,他终于妥协了。
对于洪承畴的要求,就是沙俄军队必须退走,把新修的堡垒移交给大明军队,并割让周边一大块土地,阿列克谢都逼不得已,一一答应了下来。
于是,在沙俄历史上,称之为萨马拉堡条约,而在大明这边,称之为明威堡条约,终于在十月中旬左右签署。
当然了,洪承畴就言明了,这份条约要送往东方,大明皇帝同意了才会有真正效力。对此,阿列克谢没有意见。
因为阿列克谢所要的,就是能稳住明军,不能让明军在他退兵去保卫莫斯科的时候,明军在东边也杀过去,那样他是真得没法承受的。
至于以后,就算明军这边同意了,他要是缓过气来,撕毁条约也是很有可能的。
而对于洪承畴来说,能不费吹灰之力,不但白得了对面一座大型堡垒,还能获得很大一块土地,以为缓冲。这是大大超出了崇祯皇帝的交代,也是他的大功绩了。
另外也有一个,这么做的话,明军这边还能坐山观虎斗,就让沙俄军队去和他的邻国斗去好了。明军可以进一步稳固在伏尔加河流域的统治。
至于明威堡条约是不是会被撕毁,洪承畴压根就不在意。
于是,沙俄军队缓缓地后退,把新秀堡垒交给了明军。明军这边也没有追击,接受了条约中的地盘之后就欢送沙俄军队回西方了。
对于这样的战事结果,可以说是大大出乎了土尔扈特部大汗朋楚克和顿河哥萨克领袖拉辛的预料。在他们眼里,强大无比的沙俄,在面对明军的时候,竟然签下了屈辱的割地赔款条约,实在是大跌他们的眼镜。
同时,他们意识到,他们是真得抱对大腿了!
第889章 整体局势
远在京师的崇祯皇帝,通过窃听系统了解到了洪承畴那边的情况,心中很是欣慰,大赞他干得不错!
洪承畴的能力果然是不错的,就不用崇祯皇帝再御驾亲征跑去救场。明军占据了明威堡,算是稳住了。至于放回去的沙俄军队会怎么样,崇祯皇帝也是不介意的。
如果沙俄最终被波兰和瑞典瓜分,对于明军来说,不用自己动手就灭了沙俄,那当然是好的。
如果沙俄最终扛住了波兰和瑞典的进攻,对于明军来说,那也消耗了西方三国的兵力,有助于大明在明威堡这里继续扩大影响。就算他日想要打这三国,那也会轻松一些。
总之,不管他们谁胜谁负,明军这边都不会介意!
冬天已经到了,洪承畴那边,也该是猫腰过冬了。不过等到来年,应该在伏尔加河下游也去逛逛,威慑那边的几个汗国,以保证伏尔加河流域的安宁。如此一来,开荒种田之下,就能极大地减少国内这边往明威堡那边的后勤压力。
要实现这个战略目的,哥萨克和土尔扈特部还是笼络的。因此,崇祯皇帝不介意给拉辛和朋楚克一个较高的爵位。另外,也下旨给他们两人,让他们的儿子来京师进修,一如当年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一般。顺带着,让他们长长见识,对大明更有归属感。
另外,在原本的莫卧儿帝国领土那边,吴三桂所部已经把整个拉合尔西边,包括克什米尔地区都打下来了。大明的领土,已经和波斯帝国以及布拉哈汗国交界。
不管是波斯帝国,还是布拉哈汗国,面对明军的咄咄逼人,都是很紧张。
其中,波斯帝国这边,因为阿巴斯二世之前损失惨重,并没有余力做出对应的兵力部署,有放弃一部分边界的打算。
而布拉哈汗国虽然没有损失兵力,可其汗王的压力,比阿巴斯二世还要大。因为在布拉哈汗国的背面,出现了洪承畴所领的明军,还打败了沙俄军队的反扑;如今南边又是消灭了莫卧儿帝国的明军,如果南北夹攻的话,那绝对是生死存亡之战了。
另外,在孟买这边的李定国所部,整编了一部分当地人为明军之后,就已经开始沿着海岸西进,也差不多到达波斯帝国的边界。可以说,阿巴斯二世也是睡不着觉了。
对于这些情况,崇祯皇帝都是比较满意的。不过,从李定国和吴三桂那边收到的消息,综合起来看,阿巴斯二世似乎有打算采取坚壁清野之策。一旦明军攻进波斯帝国,就会明显受制于后勤补给。
这一招对吴三桂那边特别有效,因为吴三桂那边的内陆,连番战事之下,并没有那个能力提供大军后勤。如果强行征收的话,恐怕会让唐国等藩国造成动乱的。
基于这样的事实,都不需要吴三桂和李定国把消息一步步地汇总禀告过来,崇祯皇帝便派了人去传旨。
吴三桂那边,要和洪承畴一起压迫布哈拉汗国臣服,为大明之爪牙。要不然,就索性联合起来灭掉布哈拉汗国,打通唐国这边和明威堡的通路。
对于波斯帝国,大明的重心要转移到海边,从海路进攻,直取波斯帝国的富裕之地,中心开化,随后再扫荡其他贫瘠之地。
当然,计划是这么计划的,到底形势会不会就按照这样变化,还有待时间的验证。
崇祯皇帝自己估计,大明从南到北如此推进,必然会对欧洲的局势产生深刻的影响。搞不好,历史会大大地改变,来一场大明一挑多的战事,都是有可能的。
这个,且再看吧!
崇祯皇帝想到这里,便不再关注西边的局势,转而开始思考南洋这边。
南洋打下来已经好几年了,相对莫卧儿那边来说,大明的影响更大,且移民过去的更是不少。
不过相对于以前来说,如今大明本土过去的人,大都成了当地的农场主,雇佣原本的土著开设庄园,特别是粮食产量,更是源源不断地产出。
大明本土这边,减少了人祸的产生,虽然天灾还是有,但是日子却并不难过,粮食产量也提了上来。比如河套平原,辽东等地,大规模地开荒种田之后,更是极大地补充了粮食消耗。
其中北方那边,粮食收获中贡献最大的,要属于土豆。而在南方,则是番薯比例更多。这两种农作物的大力推广和种植,使得南洋的粮食,已经开始沿着马六甲海峡,往西边输送了。
大明这个时候,已经不缺粮,缺得是被大明文化熏陶后的大明人!
蒙古草原、辽东、朝鲜、扶桑等省,真的是地广人稀,起码要经过上百年的时间,才会真正兴旺起来。
天山那边,就算甘肃陕西那边不断地移民,也远远不够填充,更不用说,洪承畴又发起了西进战事,带走了大量的人马。
总之,崇祯皇帝算来算去,如今的大明,真得不缺粮,也不缺钱,就缺人!或许,这就是大明版图急剧扩张的副作用吧!
“真得不能再扩张了!”崇祯皇帝想着这些,不由得感慨道,“占下了阿拉伯半岛和波斯帝国那边之后,真要缓缓了。大明这边工业化的进程远超世界,总得有地方倾销商品不是!”
对于今后的世界格局,崇祯皇帝也是想过的。欧洲么,还是要留着,不过不能让欧洲一统,就那么多小国家并存好了。回头大明就当世界警察,替他们主持公道。
他正在想着,忽然听到内侍过来禀告道:“陛下,太子殿下请见!”
“哦?”崇祯皇帝听了,便挥手说道,“让他进来吧!”
不一会,太子朱慈烺便进来见礼,随后就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对于那个电磁理论,儿臣还是有几个疑惑